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泸县龙脑桥与龙文化‖杨光英

作者:杨光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5-23 14:11:21 浏览次数:155 【字体:

泸县龙脑桥与龙文化

杨光英

鬼斧神工石刻精,麟龙狮象尽传神。

龙桥胜迹惊中外,华夏文明烁古今。

——题记

两年一次的师范同学聚会,今年在泸县召开,有两天时间游泸县的景点。筹备组同学知道我是泸县龙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员,就推荐我当龙脑桥的解说员。我也不好推辞,也是一个学习锻炼的好机会。

我虽去过龙脑桥几次,也听过专业人员解说,断断续续看了不少有关龙脑桥的文章,但没有深入研究,这次要为几十位同学解说,我必须认真“备课”:再次阅读《泸县龙文化》《泸县龙桥》《中国名桥》等书籍,再次看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组录制的解读泸县龙脑桥的视频。

同学会前夕,我就把杨戬斩龙成桥的传说发在了群里,大家对龙脑桥很感兴趣。

初夏,同学会如期在泸县举行,一天上午,我们一行39人来到龙脑桥。我像导游一样,戴着麦克风,走在同学们中间解说起来。

泸县龙桥大多建于古驿道上,从汉朝建县以来,这里崇龙习俗就十分盛行,唐宋时期又十分流行耍“草把龙”祈求风调雨顺,至明末清初,有遍布乡间水道的龙桥群。泸县的龙雕、龙舞、龙桥都很出名,龙桥有200多座,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九曲河上的龙脑桥。

刚一到桥头,大家就很兴奋,“哇,比想象的漂亮”“我爱你,龙脑桥。”

我们用脚步丈量着这座长54米、宽1.9米的平板石桥,凝神着支撑桥面的12个桥墩。中间的8个桥墩之上,分别矗立着8件吉祥神兽,一侧是头,另一边是尾。龙脑桥,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由于其宏伟的气势与奇特的艺术价值,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颁布圣旨:“钦命永宁道泸州城北九曲河龙脑桥予以保护。”

龙脑桥被桥梁专家评价为:一座可以与“卢沟桥”“赵州桥”媲美的中国古代桥梁。

泸县龙脑桥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主要是它的建筑特色和雕刻艺术。

中国古桥,也有雕刻的,它们多在栏杆上雕刻花纹、瑞兽。龙脑桥没有栏杆,彻底摆脱了梁板桥建筑史上单调枯乏的状况,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是古代中国桥梁建筑从简单实用走向艺术浮华,又不脱离实用价值的开山杰作,也是古代中国以文化表达为主、兼具实用价值的首屈一指的文化型桥梁。

我指着桥上的八头瑞兽说:除了中间的四条巨龙,你们能认出其他是什么神兽吗?你们看,尽管经历了六百多年风雨,桥上的龙、青狮、麒麟、大象依然保持着威武刚毅的姿态,迎着水流的方向雄踞桥墩之上。

每一个瑞兽栩栩如生,雕刻各具特点。你们仔细看这青狮,笑容可掬,头的顶部和腮部都刻有卷毛,眼睛圆,鼻子小,耳朵大,嘴微张,露出两对尖牙,口衔绶带,两前爪各抓一绣球。再看这两只麒麟,仰着头张着口,上下大牙相咬。“看,这里是卷曲的胡须,口衔绶带,”“身上的半圆形鳞甲片是交错排列的,”“颈下有一个东西似中国结。说明中国结至少有600多年的历史。点赞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艺术和人民群众的智慧。”“脚像牛蹄,前脚踏着‘兵书’,后脚踏着‘宝剑’。”大家对麒麟很感兴趣。“你们看,白象的鼻子是卷曲的,两个耳朵肥大,眼睛长,伏卧的样子,神态自若,给人安享宁静的感受”泸县人垂玉同学解说。

我们看中间的四条龙,情态各异,它们的头部高出群兽之中,脚踏祥云欲飞欲动,从鼻尖到额头的每一处褶皱,以及突出的眼珠,都看得清清楚楚。龙角和龙耳的线条优雅流畅,连龙脑后的鬃毛都刻画得细致入微。龙的胡须环绕着龙口,而龙身上的鳞片是顺着龙的曲线层层排列,直至尾部。我们走近中间一个刻有“王”字的龙头,头部重量7.5吨,龙身卷曲成“s”形,可见纵列绳纹状鳞甲,背脊特地刻有火焰纹形状的翅膀,龙身后部隐入一朵卷云纹中。几个同学用手去拨弄龙口中含的一个30多公斤的石球,可滚动但又不能取出。“风起时,龙嘴里发出响声。”定华同学说,有一次带学生来参观,刚好起大风,学生们听到了响声,特兴奋。“天气好时,龙倒映在水里,桥上的龙仿佛在天空中翱翔。如遇河中水涨到刚淹没了桥板时,这些吉祥物在水中只显露出头和尾,活生生地,好像在河中逆水遨游,是一大奇观!”曾在龙脑桥中学任教的华金同学说。

龙脑桥上石雕的工艺和技巧都十分娴熟,夸张与写实相结合,并采用圆雕,桥墩上雕刻的四种灵兽,各不相同,生动传神,各具特色。国家古桥专家组评价龙脑桥:“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浑厚刚毅、比例匀称、工细规整、造型别致、逼真生动而独于天下。”

1.jpg

“看,这像不像一个脚印?”一个同学指着桥板说。这,有一个传说:相传,修建龙脑桥时,工匠们把这块石板放上去后怎么也不能使其完全地平整吻合,大家非常着急。这时,走来一个老婆婆,用她的金莲小脚往上一踩,石板瞬间就平整了。等惊讶的人们回过神来时,老婆婆已不见踪影。于是,大家就称这个脚印为神仙脚印。

“龙脑桥有何价值呢?”同学甲问。

首先,龙脑桥是世界上最大的“龙雕石梁板桥”。它继承了秦、汉、唐、宋以来的传统石桥建造工艺,雕刻大方得体、线条流畅,造型古朴而庄重,生动而自然,历史文化内涵深刻。其次,龙脑桥历经风雨,今天仍英姿勃勃,彰显了建筑结构的科学性。第三,它体现了先民战胜自然的恢宏气魄,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力争上游,勇敢无畏的精神。第四,龙脑桥反映了当时的移民、经济、文化、民风民俗等地方历史;上下一心,团结一致,这是地方宝贵的人文精神。

“龙脑桥为何600多年还屹立在九曲河上呢?”同学乙问。

首先是桥自身的结构、承受力。每块桥墩和桥面构件的重量在6吨以上,能承受较大水流压力。同时,石块之间的组合仿照木制榫卯,结构比较牢固。其次,是河滩基础牢固。龙脑桥所在河床是坚硬的石滩,基础稳定。第三,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上游左侧150米处河流拐弯及小山的阻挡,减少了河水对桥的冲击力。第四,当地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他们都是自发的保护员。孙同学插话道:“在‘文革’中,曾有人要砸掉桥上的神兽。所在龙华村党支部书记张泽洲,到过北京,受到毛主席接见,还有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他对红卫兵说,毛主席住的地方也没有毁掉古桥古董呢?在众人支持下,桥因此保住了。”后来,多次洪灾造成众多杂物严重堵塞,当地干部群众和文物保护人员带头奋力抢险。

另外,1996年11月,龙脑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对它能够更长久地留在世间,起到了保障。2013年,有关部门对龙脑桥进行了维修保护,进一步巩固了其历史地位。前几年,在龙脑桥上游一段河流实施了水利连通工程,另行疏导洪水,龙脑桥更安全了。

巫同学说,600多年来的人行车马通过,风雨侵蚀,桥面并无多少磨损,桥墩基础也无下沉情况,它扛过了2012年的洪灾和2021年的“9·16”泸县地震。真了不起!

我们这些年过花甲的同学,高兴得像孩子一样,三五几个或单个人,争着与桥上的神兽合影,有的拍视频。摄影师和平同学用无人机从不同侧面拍了龙脑桥,久久不愿离开。

我们来到龙脑桥南岸的龙文化广场,龙图腾的“九龙柱”,是龙文化广场的地标建筑。在龙图腾中华柱的四周,打造了龙的九个儿子造型,就是“龙生九子”。其他八根柱头,介绍了有关龙的典故和神话,分别是:伏羲女娲传说、黄帝御龙升天、禹用应龙治水、龙女化三溪、二月二龙抬头、鱼跃龙门、吞珠化龙、祈雨大典。

其中有关泸县的三个故事,我介绍其中的“龙女化三溪”。传说,“靖难之役”中建文皇帝削发为僧,云游到西南,泸县玉蟾山、龙贯山有他的足迹。龙王的女儿变成凤鸟飞到人间,与天子和尚建文帝结为伴。妖怪蜈蚣作乱,泸县百年天旱,民众不安,风鸟施法将蜈蚣降服,自己化作三条溪水播洒救灾。建文帝变成百座龙桥,为龙女祈福,为民间排忧解难。“我来讲‘吞珠化龙’的故事,”彭同学说,“泸县玉蟾山神看见一个家贫的牧童对母亲很孝顺,就给他一颗龙珠,埋于草下,从此有了割不完的喂牛草。龙珠神奇,能变钱财、衣物,能消灾延寿。恶霸听说了,来抢夺龙珠,牧童急忙吞下龙珠,顿时变成云龙,口吐洪水淹死恶霸,龙珠回到了玉蟾山,化作龙头。”黄同学讲“祈雨大典”:“在泸县,每逢天旱,民间就祭龙祈雨,以求丰年。‘雨坛’地名,也是根据筑坛求雨而取的。祭龙大典设在龙王庙,人们纷纷前往,祈雨盛会空前。”

“呀,地面都有龙!”两个同学惊讶地看着铺在地面的龙。这组浮雕是“中华龙脉”图,共刻画了远古、战国、秦汉、南北朝、唐、宋朝、元、明、清九个重要历史时期龙的造型,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中华龙”的历史演变过程,呈现出“中华龙”真正的来龙去脉。你看,这是远古龙,C形玉雕龙,代表了早期中国龙的形象,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发现的,是中国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它脊背上有一个圆孔,如果用绳子穿过圆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个水线上。这个造型还成为华夏银行的标志,更是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的象征。

有同学赞叹:泸县不愧是“中国龙文化之乡”!

“龙脑桥是怎样造的?”税班长问。

龙脑桥地处丘陵溪谷之间的小河上,地方偏僻,而龙脑桥的桥墩、桥板均为巨石。桥板石30块,最大单重约5.9吨;桥墩石56块,最大的重约13.6吨。如此量大、体重的巨石究竟采自哪里呢?文物工作者根据当地张氏族谱的记载,推断修桥人极有可能利用水运搬运石材,石材开采方式是传统的石楔子膨胀法。石料加工好后,采用滚木加杠杆撬动运送去桥梁处。

“为何要刻四龙、麒麟、青狮、白象?”晓萍同学问。

这是人们当时朴素自然的想法,为了安澜平波,希望桥梁永固。认为龙是水神,能战胜洪水,也能降甘露,让人们过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所以精雕细琢龙。麒麟,也是上古神兽,寓意天下太平,江山永固,希望龙脑桥万年牢固。“象”与“祥”谐音,希望桥吉祥如意,顺顺利利。狮子,是镇宅的神兽,希望它能镇住洪水,保平安。四大瑞兽,组成麒麟守卫、大象畅饮、青狮怒吼,“王”龙率领龙子龙孙分离遨游,齐心协力保护桥梁的景象。

龙脑桥是一个奇迹,有许多谜和故事。

我们用了三个小时参观龙脑桥、龙文化广场及龙脑寺,有的同学意犹未尽。晚上,大家自觉在群里呈现观后感:短视频、写诗、书法,美篇等,说感想:“龙脑桥,浩大的工程以及巧夺天工的造型和独特的雕刻技艺,惊叹!赞叹!”“龙脑桥是一本耐读的书,这次收获了很多龙文化知识!”“龙脑桥是一种独特的本土文化,是泸县人民的骄傲”……我说:“明天去的宋代石刻博物馆,还有很多龙雕。”“期待!”

2025年5月20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光英(四川泸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创作30余年,公开发表作品70余万字。合著文集《逝水留香》《走读泸县龙桥》。出版个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像溪水那样行走》)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