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史学论坛】论行纪对蜀道线性遗产的有效记录与重要启示‖金生杨

作者:金生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6-05 14:49:22 浏览次数:57 【字体:

论行纪对蜀道线性遗产的

有效记录与重要启示

金生杨

蜀道行纪以组诗、散文、别集、游记、日记、杂著、绘画、照片等不同形式,全方位记录了不同时代蜀道的状况,是统合蜀道资源、集中呈现蜀道全貌的蜀道文献。蜀道行纪的记录,不仅有补于地方志的编纂,有助于推进蜀道沿线社会的发展,还对考察蜀道的历史及其变迁,综合施策,推进社会治理,活化、保护和利用蜀道,以及助力蜀道申遗,有着重要作用。从蜀道行纪来看,蜀道有着网络化分布、整体连续、多元立体、鲜活灵动等特性。在进行蜀道线性遗产保护时,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以及广泛联系等角度综合考量,不能孤立片面地就蜀道而论蜀道。

蜀道行纪内容丰富多彩,是统合蜀道资源、集中呈现蜀道全貌的蜀道文献,对认识、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蜀道线性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蜀道行纪通过诗文、书法、绘画、石刻、照片等艺术形式,丰富了蜀道内涵;通过作者的亲历、亲见、亲闻,以及探访、交游等行役活动,真实记录了当时的蜀道状况;通过系列的访查、考证、辩难,深化了蜀道历史的溯源。

一、蜀道行纪形式多样地记录蜀道

蜀道行纪本身就是蜀道线性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蜀道行纪包括行纪组诗、行纪文、行纪别集、游记或日记、行纪性杂著、行纪性绘画、行纪性旧照片、外国行纪等。

蜀道行纪与蜀道诗文、词赋、戏曲、小说等文学类文献,地理、方志、舆图、档案、金石等历史类文献,石刻、书法、绘画、旧照片等艺术类文献,以及广泛存在于诸典籍中的各种史料、近代以来的蜀道调查及研究性文献,共同构成了蜀道文献。蜀道文献又与蜀道考古、蜀道遗存、蜀道文物等共同构成蜀道的载体,共同传承蜀道文化。

蜀道行纪是士人不断提升文学、艺术修养的成果。纪昀称:“儒者读万卷书,怀瑰琦磊落之气,每借文章以发之。而不得灵区胜境雄奇幽奥之观,则不足以感荡其心灵,抒写其胸臆。此古人巨制往往托之游览也。”蜀道神奇险峻的山水,与底蕴深厚的蜀道自然人文,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成就的“江山之助”,足以激荡他们的心灵,促成其以诗文、书画等形式抒写胸臆,从而形成各种类型的蜀道行纪,造就了“诗伯文宗例入川”的奇观。明代学者冯时可更称:“未涉蜀道,如读佛经未尝阅《华严》,何能尽佛道!”

二、蜀道行纪真实地记录不同时期蜀道的综合性实况,有助于地方志编纂与地方建设发展

蜀道行纪皆因时而作,有特定的时代信息,真实直观地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线路的蜀道真实状况。这些行纪的记录有详有略,有的大致勾勒蜀道状况、记录蜀道重要节点信息;有的详细记录蜀道道路里程及自然人文景观、风土民情;有的因作者偏好而有山川、名胜、书画、风俗等方面的重点记述。

综合来看,蜀道行纪记录了蜀道所涵盖的基本元素和丰富内容,全面而多元。蜀道行纪不仅为蜀道线性遗产保护提供了信息指南,还将蜀道线性遗产保护应关注的各个方面都含摄其中,并指示了蜀道遗产的历史信息,成为探查现存蜀道遗产的重要信息源泉。蜀道行纪取资于蜀道沿线方志,又在作者的吟咏、观察记录与考证过程中,增补了不少相关信息,特别是其诗文本身就是蜀道沿线地方艺文的重要内容,极有利于考订和补足蜀道沿线地方历史文化、订补沿线地方志之不足,同时又对地方建设,特别是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蜀道行纪有效地记录了蜀道变迁,有利于考察研究蜀道沿革历史

各种不同的蜀道行纪中,不时地记录了作者对比蜀道变化的情况。而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蜀道行纪,更能够深刻真实地认识到蜀道的变迁及其遗产保护的状况。不同时期的蜀道行纪,前后对比,异同互现,足考时代因革变迁,故王士禛以为“参互考之,可以观世变”。孟超然称奉使者率藏行纪于箧中,是行纪又为往来者指示路径,成为考镜借鉴之资。

这些变化,既有蜀道线路的变迁,比如王士祯《蜀道驿程记》《秦蜀驿程后记》记录了康熙时期金牛道东西线的兴废,也有名胜古迹、名物景观的变迁,更有民风民俗、地方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变化。

四、蜀道行纪记录了蜀道的不同面向和功能,有助于推进社会治理

蜀道行纪的记录既有文武官员、士绅、农商等不同身份或阶层主体的独特视角,也有为官赴任、临时差遣、上计朝觐、解官离任、幕府陪同、游历赏玩、赶考、经商、逃难等不同使命,还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甚至大量外国人的科研、探险、传教,以及驿程的安排、程站间的交接、官员间的交往、衣食住行各个环节的安排、公文传递、物质运输、行役安保与监护、各地考察与记录等等,反映了蜀道在社会治理、文化交流、经贸往来、文明互鉴等方面的特殊价值和贡献。比如王士祯《蜀道驿程记》、俞陛云《蜀輶诗记》记其典试四川的政事,孟超然《使蜀日记》、郭尚先《使蜀日记》记录其以学政视学四川的经历。

官员的蜀道行役乃奉帝王诏令而行,往往出要拜命、入要复命,担负着观察了解蜀道沿线民生社会并复命上奏之责。清嘉庆十五年(1810),陶澍典试四川,撰《蜀輶日记》四卷,“凡山川之经纬、形势之险易、建置之沿革、郡邑之利弊、古今之事迹,皆讲明而切究之”,乃其“触目关怀,留心天下之治乱”的切实体现。在“恭复恩命”时,陶澍受到了“蒙召见于瀛台”的礼遇,而嘉庆皇帝“垂询良久”。陶澍之“咨谋询度之详慎,书思对命之所取资”,则“略可识”于《蜀輶日记》之中。

五、蜀道行纪记录鲜活的、多元立体的蜀道,有利于蜀道综合系统性地活化保护与利用,以及蜀道申遗

蜀道行纪表明,蜀道是活生生的、灵动的蜀道,是在不断被使用又不断发生变化的蜀道。蜀道是活的道路,是充满着鲜活生命气息、文化生态内涵的丰富的道路,又是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发展变革的道路。蜀道线性遗产的保护利用需要将其灵动起来、活起来,既不能为保护而保护,也不能为开发利用而无视其历史面貌。蜀道行纪内容的多元性和多面向性,要求蜀道线性遗产的保护利用需从多元、多面向综合或专题性地考量和灵活施策。在蜀道的申遗过程中,更要用心考察利用好蜀道行纪。

蜀道行纪内涵丰富,是民国及以前行役于蜀道上的中外人士的生动记录,是当事人政治、军事、经贸、学术、交往、考察等活动的记录,是其行役的所见所闻所感,又随其闻见感受、考察考证而发,可谓无所不包。可以说,蜀道行纪汇集和融合了主要的蜀道要素。此外,西方人侧重于贸易交通,建筑艺术及生物、资源的科学考察,传教与侵略等等,角度完全不同,体现出蜀道文化、生态兼备,又见证了中外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六、蜀道行纪记录的是网络化分布、整体连续而不可孤立的蜀道

蜀道行纪虽记录蜀道主要线路,但往往包含多种线路乃至多条支线;虽以记录蜀道为主体,但又不限于蜀道,往往有不同延展。它表明蜀道作为线性文化遗产,不是片断式、单一的道路,不是孤立的、死板的川陕甘渝间的道路,甚或不仅是西安至成都的道路,而是因为行役的不同,有不同的线路取向和向外延展,是具有整体性、网络状、延展性的道路。同时又是众多点位连续而成的珍珠链,还是不同区域的连贯与交融,更是多元要素构成的立体遗产。因此,在宏观地关照蜀道全线域整体性时,还要中观地考虑到蜀道经行各区域的面貌与特色,更要微观深入地探讨和具体考察蜀道各点位的情况。如果断裂这些联系,截取蜀道行纪中所谓行走蜀道的部分,行纪本身不完整,不能充分有效地反映出蜀道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随着政治中心、特别是首都的迁移,蜀道原始的陕西起点便向北、向东延展;另一方面,由于行役和趋向不同,经蜀道而来还有继续前行,如到西藏、云南、贵州、湖北等地的路途;此外,蜀道是双向交通,行役者往返而行,但又并非完全原路返回,还有延伸的东大路、长江峡道等线路。这些蜀道延伸线,不能完全排除在蜀道的研究之外,必须综合考量,适当兼顾。

总之,通过蜀道行纪,能够很好地揭示蜀道线性遗产的历史面貌与文化内涵,追溯其历史演变,便于历时性、全方位把握蜀道线性遗产的情况,助力其研究、探查与发掘、保护和利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金生杨(历史学博士,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