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说“道”之一:秦汉时期今四川地区的“道”‖罗凯

作者:罗 凯 来源:四川民政发布 发布时间:2025-06-06 16:06:39 浏览次数:108 【字体:

说“道”之一

秦汉时期今四川地区的“道”

罗 凯

编者按:“道可道,非常道。”“道”在汉语语境中,具有极其丰富的意涵,以至于任何事情一上升到“道”的层面,就大象无形、微妙难言,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行政区划层面的“道”。要把这个区域意义的“道”讲清楚,亦非易事。概括而言,“道”作为政区,在历史上大致有三种:一是类同县一级的“民族自治区域”,主要存在于秦汉时期;二是最高层的地理区划,一度具有准政区性质,主要存在于唐初至宋初,宋代改名为“路”;三是元明清时期,属于“省”级政区派出机构的“道”,民国初期官方一度欲以之取代“省”,但最终没有成功,反而从政区中消失。特约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罗凯副教授,以《说“道”:略谈四川地区两千年的道制变迁》为总题,分三期对今四川地区三个历史阶段的“道”进行简要梳理。

与中国历史地理有关的“道”,至少有以下这些:一是交通意义的道,如蜀道、飞狐道、天山北道等。二是军事征伐意义的道,如北道、青海道、雅州道等。三是区域意义的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一)秦汉时期的少数民族治理区,如狄道、羌道、嘉陵道等;(二)北朝、隋唐等时期的军政区,如东道、益州道、河北道等;(三)唐代初期的综合地理区划,即贞观十道;(四)唐代前期的军事管理区,如河西道、北庭道、范阳道等;(五)盛唐时期的监察督理区,如开元十五道;(六)唐中后期的藩镇辖区,如淮西道、浙江东道、岭南西道等;(七)辽朝的泛政区,尤其是五京道;(八)元明清时期的监察区,如京畿道、江南道、浙江道等;(九)元明清时期介于高层政区与统县政区间的区划,包含元代的宣慰道,明清的分巡道、分守道、兵备道,如川东道、口北道、淮扬道等;(十)民国初期的统县政区,如吉长道、济宁道、豫章道等。

秦汉时期,在今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政区意义上的“道”。

政区之“道”由秦人创制

行政区划中的“道”始于何时、最初是什么性质?学界已有许多讨论,但至今尚未取得共识。学者们基本上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始于春秋时期,源于道路修筑;一派认为始于战国时期,源于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治理。后者相对而言更具合理性,与相关史实也更为吻合,如《汉书·百官公卿表》谓:“县大率方百里……有蛮夷曰道。”《续汉书·百官志》亦谓:“凡县主蛮夷曰道。”

《云梦龙岗秦简》中有“县、道官”的记述。《睡虎地秦墓竹简》的《秦律十八种·属邦》亦曰:“道官相输隶臣妾、收人,必署其已禀年日月,受衣未受,有妻毋(无)有。受者以律续食衣之。”其《语书》中,有“(秦王政)廿年(公元前227年)四月丙戌朔丁亥,南郡守腾谓县、道啬夫”的记载,说明在秦朝建立之前,秦国已有“道”的建置。而从汉代“道”的分布来看,“道”也主要分布在原秦国所在的地区。可见,“道”这一政区类型,很可能是秦人创制的。

图片

雅安市荥经县严道古城遗址

有的学者认为,严道(大致今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道”。其长严君疾,又叫做樗(chū)里子,为秦孝公庶子、惠文王异母弟,曾任秦国宰相,以足智多谋著称,被秦国人称为“智囊”。《史记·樗里子列传》记载,秦惠文王二十六年(前312年)“秦封樗里子,号为严君”,《史记索引》解释为:“严君是爵邑之号,当是封之严道”。

两汉时期今四川地区的“道”

《张家山汉墓竹简》的《二年律令·秩律》中,有青衣道、严道,“秩各六百石,有丞、尉者半之”;还有阴平道、蜀(甸)氐道、县(绵)遞(dì)道(绵虒sī)、湔(jiān)氐道长,“秩各五百石,丞、尉三百石”。其中,青衣道大致今四川雅安市北、严道大致今四川荥经县西南、阴平道大致今四川平武与甘肃文县毗邻处、蜀(甸)氐道大致今四川平武县西北、县(绵)遞道大致今四川汶川县西南、湔氐道大致今四川松潘县北。

图片

阿坝州汶川县绵虒镇大禹广场

《汉书·地理志》曰:“讫于孝平(西汉末期),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其中今四川地区当时共有9个道(参见表1),占全国四分之一强。需要说明的是,《汉书·地理志》中绵虒、汶江无“道”字,似乎是普通的县。但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明确记载“縣遞道”,当即《汉书·地理志》的“緜(绵)虒(sī或tí)”。且《续汉书·郡国志》载东汉中期蜀地亦是9道,因袭西汉旧制的几率极大,其中蜀郡有汶江道,则西汉末年的汶江当也是道。故《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益州刺史部》标绵虒道、汶江道,应是。

图片

资料来源:《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

说明:今地主要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标注。

图片

说明:本示意图系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益州刺史部北部》的基础上标记。

随着民族交融,“道”逐渐改“县”

三国以后是否仍然存在主蛮夷之“道”颇有疑问。不过,《晋书·地理志》仍有“僰道”“严道”。《旧唐书·地理志》曰:“严道,汉县,属蜀郡。晋末大乱,夷獠据之。后魏开生獠于此置蒙山郡。领始阳、蒙山二县。隋改始阳为严道,蒙山为名山。仁寿四年,置雅州,炀帝改为严道(此二字当是“临邛郡”之讹)”。很可能西晋末年大乱之后,严道作为政区被罢废。隋代在附近地带复置的已然是县,而非“道”了。《宋书·州郡志》有“僰道令,汉旧县”。成书于三国时的《水经》记载,江水“又东南过僰道县北,若水、淹水合从西来注之;又东,渚水北流注之”;若水“又东北至僰道县,入于江”。二者皆谓僰道县而非僰道,则彼时很可能已经不再是“道”了。

这与统县政区属国的情况是基本一致的。两汉“有蛮夷者,又有属国都尉。汉末及三国,多以诸部都尉为郡”。实际上,到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全国范围内改属国为郡才完成。但蜀地这一趋势要稍早一些,最迟蜀汉初年已改蜀郡属国为汉嘉郡、犍为属国为朱提郡,至于广汉属国改为阴平郡,有的记为刘禅建兴二年(224年),有的记为晋武帝泰始中(265-274年)。

这说明,无论是县一级的道,还是郡一级的属国,作为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性质的“准”政区,经过秦汉魏晋数百年的开发和民族交融,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但是,不久后因气候变化、民族政策等原因,不断内迁的诸少数民族在西晋“八王之乱”的助推下,纷纷起事,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了新一轮的分裂、混乱时期,俚郡、“僚”郡、荒郡、左郡(县)等新型民族政区遂应运而生。

再往后,经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明清时期的土司,到如今共和国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源远流长,与其他方面一起,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来源:四川民政发布

作者:罗 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

来源: 四川民政发布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