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羲皇:道启鸿蒙‖余隆海

作者:余隆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6-21 13:37:59 浏览次数:69 【字体:

羲皇:道启鸿蒙

余隆海

陇水苍茫,渭水泱泱。清明时节的陇右大地,芳华繁盛,锦绣成诗。踏入位于天水市秦州区的伏羲庙,宛若走进了一条远古历史的长河。古老的庙宇建筑朴实典雅、庄重肃穆,参天的古柏扶疏叠翠、郁郁苍苍。红墙碧瓦之间,玉兰、海棠、樱花竞相怒放,花瓣晶莹剔透、灵动娇艳,古韵与新芳的交织,历史和自然的融合,流淌出幽深厚重而又暗香浮动的气息。古树、古建、古碑,匾额、楹联、木雕,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诉说伏羲开天明道、教化先民的赫赫功勋。

伏羲又称太昊,是由燧人氏原始群分化出的诸风族中的一支。母亲是华胥氏,有一天,华胥氏来到国境东方一个水草丰茂、风景优美的大泽游玩,大泽叫“雷泽”,她看到一个巨人的足迹,好奇地踩了上去,后来她感觉有孕在身,怀胎十二年后,华胥氏生下伏羲。伏羲长大后,上知天文、下懂地理,智慧超群,圣德盛隆,人们便推举他当了燧人部落的首领,代燧人氏继天道而称王天下,史称“人皇”。

殿宇雄深的伏羲庙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已有540多年历史,坐北朝南,牌坊、宫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后花园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层层递进,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也是一年一度公祭伏羲大典的举办地。

进入伏羲庙,沿中轴线前行,先天殿呈现在眼前。殿正门悬“一画开天”匾,东、西两侧分别悬“开天立极”匾和“道启鸿蒙”匾。殿内正中的神龛上方悬“文明肇启”匾,下方是3米多高的彩绘伏羲塑像,羲皇正襟危坐于神龛之中,身披桑叶,手托先天八卦盘,目光如炬,穿透时空,气宇轩昂、威仪肃穆,令人无不肃然起敬。殿顶天花板分格绘制伏羲八卦对应河图和六十四卦方位排列图。

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中华文明的开创者,伏羲堪称上古文明的“总设计师”。先秦文献就有他功绩的记述,汉代史书把伏羲纳入历史序列,举为三皇之首、五帝之先。唐朝有一位叫司马贞的历史学家,他给司马迁的《史记》补了一个《三皇本纪》,他认定的“三皇”就是伏羲、女娲和神农。伏羲在中国历史上的尊崇地位由此确立。

伏羲庙大门.jpg

伏羲庙大门

龙的起源与伏羲有关。史书记载,伏羲“蛇首人身,有圣德”,描述伏羲出生时的样貌,就是传说中龙的形象。伏羲与龙有紧密关系,中华民族对伏羲的崇尚就包含了对龙的崇拜。

在传统的神话叙事中,秦汉以前,伏羲和女娲似乎没有关系。汉代以后,人们逐渐将伏羲与女娲合在了一起,他们成为兄妹,又结为夫妻。在众多汉石刻画像和砖画中,常见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像,其腰身以上均作人形,穿袍带冠,腰身一下则是蛇躯,两条蛇尾紧紧相缠,脸或向或背,伏羲持矩,女娲持规。这形象代表了古人对人伦夫妻之道、生育之德的崇拜,表达了先民心中乾坤交泰、阴阳相合的朴素思想。

在上古时代,除伏羲外,还有女娲、黄帝、西王母等都是以蛇形出现用蛇形来表现先祖的形象,这是上古时期常见的崇拜方式和独特文化。学者认为,伏羲应该是人首龙身。所谓蛇身,实际上是简化了的龙,龙才是伏羲部落的族徽或图腾。伏羲氏族在天水发源,壮大以后,沿渭水进入关中,又出潼关东迁,到太行山后折向东南,最后定都于陈。随着强大的伏羲氏族及后裔由黄土高原向外迁徙,黄河中下游及中部、中南、西南地区的许多部族相继被征服,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些被征服部族的图腾逐渐融入伏羲部族的图腾之中,由早期的“蛇”图腾演变为更强健的“龙”图腾。闻一多说:“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鬃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伏羲氏族发展壮大的进程其实也是“龙”图腾和氏族文化的演变过程。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龙意象不断变化。商周龙的神秘莫测,战国龙的千变万化,秦汉龙的威武刚劲,魏晋南北朝龙的飘逸洒脱,唐代龙的华美富丽,宋明龙的威严至尊,清代龙的多姿多彩……龙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深深地积淀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层面而经久不衰,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喜庆、休闲娱乐之中。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支柱,神州大地是龙的故乡,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

卦象山远图.jpg

卦象山远图

伏羲最大的功绩就是创立八卦。现在天水麦积区的卦台山,相传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伏羲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浩瀚苍穹,俯察方位分野,还琢磨飞禽走兽的花纹和脚印,追年逐月,风雨无阻。一天,伏羲来到卦台山上,突然眼前出现一幅美妙的幻境:一只奇异的怪兽凌波而来,龙背马身,肋生双翼,背负以数阵排列的黑点白点图案。惊诧之际,伏羲仔细审视“龙马”背上的数点图案:二七居上,一六居下,三八为左,四九为右,五十居中,奇数点为虚,偶数者为实。伏羲用一片大树叶,将图案描摹下来。谁知刚画完,那“龙马”便大吼一声腾空而起,了无踪影。从那之后,伏羲整天对着那片树叶上的图案凝神端详,百思不得其解。又一日,他到池边投喂猎获的白龟,盯着白龟的甲盖出神,发现龟盖上的花纹数列有序,中间5块,周围8块,外圈12块,最外圈24块。从眼前的龟甲花纹,伏羲联想到几天前龙马负图的情景,心中倏地升起一道亮光,一种原始灵感油然产生:一阴一阳,阴阳相抱,方圆相藏,相互为用,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不正是如此吗?于是,在河图和龟纹的启迪下,伏羲以实线作阳,虚线作阴,三个为一组排列组合,演绎出八种图案,这就是著名的原始“八卦图”。一个重大的中华古老哲学思想就这样在黄河岸边诞生了。这当然是传说,今天看来易卦符号可能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发明和应用的,然后由伏羲系统整理和推广,后经神农、黄帝改革,夏、商的运用,文王演绎,孔子的解说方得以流传下来。

八卦中的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震卦象征雷,巽卦象征风,坎卦象征水,离卦象征火,艮卦象征山,兑卦象征泽。每一卦都可以有更多的象征物。例如乾卦,既象天,又象君、象父、象龙、象金、象玉、象马,凡“刚健”之物,都可取象。《易·系辞》称伏羲“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神明之德”的表现,通过八卦的广泛象征,人们更可知晓洞悉万事万物的奥秘。

八卦传至周文王,周文王推演而衍生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爻,表示事物的交错变化,《易·系辞》云:“爻者,言乎变者也。”通过三百八十四爻的分布配合,便可以穷尽万事万物对立、运动、变化的规律,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趋吉避凶,这就是“布爻穷变化”的意思。易卦本来用于卜筮,却深含哲理。“象”(象征)是易卦哲学内容的基本表现形式,而反映事物对立、运动、变化规律的思想,则是六十四卦哲理的根本核心。从这一核心思想出发,商朝时中国人确立了四季,周朝时发展为八节,秦汉时演变为二十四节气。

无端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画时。伏羲“一画开天,肇启文明”,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闪光点,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思想武器。

万物之数,因八卦而起。由阴阳二数,进而有八卦,再推演成六十四卦,数的排列组合,包含了数学原理,而且这“二进制法”启发了计算机的发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受古太极图、二进位原理启发,发明了手摇计算器。伏羲八卦图,因此被作为标志嵌印在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上。

太极殿内伏羲圣像.jpg

太极殿内伏羲圣像

《诗经·野有死麕》的首章描写了这样的场景:一个年轻的男子在仲春欢会时将一张鹿皮当作定情的信物,用白茅包裹起来,带到郊外。他希望在这里遇到自己的意中人。白茅象征纯洁,獐子和鹿则是古代求亲的礼聘之物,体现了男子对女子的真挚情感。

在漫长而蒙昧的原始社会,男女之间没有明确的婚姻关系。从伏羲时代开始,开始倡导实行男聘女嫁的婚俗,男方向女方送两张鹿皮作为聘礼。婚姻习俗得以变革,血缘婚改为族外婚。从伏羲生母的“神婚”,到伏羲本人的“兄妹婚”,再演化到伏羲推行的“俪皮为礼”“始置嫁娶”,以及氏族部落“姓氏”的实行,可以看到先民婚配制度的进步轨迹。作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婚姻制度的改革家与姓氏创始家,伏羲推动了人类婚姻生活的巨大进步,为人类自身的繁衍进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伏羲的盖世功绩,既有始画八卦、肇启文明,有正姓氏、别血缘以及制嫁娶、定婚姻,还有很多堪称伟大的发明创造:造书契,代结绳之政;结网罟,以教佃渔;圈养牺牲,以充庖厨;造屋庐,改善居室;养蚕化布,改善衣着;疏水造田,繁滋草木;钻木取火,冶金成器;制琴瑟,做乐曲;尝百草,制九针;以龙纪官,分部治理;创立占筮之法;作历度,定节气。等等。对这些发明创造的归属,古籍的记载或详或略,有的还莫衷一是。我们的理解是,有可能后人把多种好事、善事、能人之事的起源,都不断归于肇启文明的王者。但可以肯定的是:羲皇是中华民族早期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的开创者、奠基者,是中华创世叙事中最重要的智慧之神。他那些彪炳千秋的发明创造,如一道道闪电划破了远古的黑暗,朗照着华夏先民走出蒙昧的漫漫长路。

神圣功绩流布华夏神州。伏羲祭祀纪念庙宇遍及甘肃、河南、陕西、河北、山东、四川、台湾省等地,在台湾台北市也建有伏羲庙,那是身居祖国宝岛的羲皇后裔们认祖归宗的精神寄托之处。伏羲祭祀已成为中华民族广泛尊崇的祖宗信仰。

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太昊陵规制宏大,古柏参天,碑刻林立。这里被称为羲皇故都,相传太昊伏羲建都在此,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这里会举行盛况空前的人祖庙会,华夏儿女虔诚满怀,聚集在太昊陵前焚香燃烛,跪拜祈祷,顶礼膜拜之时,人们的思绪自然闪回到那地老天荒的远古时期,羲皇带领华夏子民走出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洪荒岁月,电闪雷鸣、天风海雨的恢宏场景便在眼幕徐徐展现:从茫茫黄土高坡到辽阔中原大地,从泱泱渭水到滔滔黄河,羲皇开天立极、道启鸿蒙,先民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华夏民族由混沌蒙昧健步走向开化文明……

“信心一画鸿蒙开,千古斯文称鼻祖。”赫赫羲皇,大哉羲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余隆海(1964年5月生,四川大竹人,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曾任达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外宣办主任、达州市体育局局长等职。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等报刊。出版文集《守卫信念》、专著《县域经济发展论》)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