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戴自弦 ‖ 凉山昭觉县扶贫故事(四)
凉山昭觉县扶贫故事(四)
戴自弦
住在村里的苦和乐
在城里坐办公室久了的人偶尔下乡一趟,会觉得挺悠然自得。有水秀山明,鸟语花香;有凉风徐徐,风轻云淡;有淳朴乡民的热情好客,还能吃到绿色食品可口的美餐。兴味盎然地走一走,看一看,指导一下,点评一下,然后心满意足,悠哉悠哉地打道回府了。如若还去爬了段山路,被太阳晒了晒,蚊虫叮了叮,抑或还被刺篱笆勾破衣服,皮鞋踩到了泥浆……有的人就感觉受了大罪了,为下乡的这点辛苦开始牢骚满腹,叫苦不迭起来。
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的作风问题。我们不是常说三代人之内都是农民吗?忘了自己也是农民的这个本,必然就会走向脱离群众、远离群众的邪路。一个不再关心农民疾苦、不愿真心诚意为乡亲们排忧解难的党员领导干部,我看离蜕化变质就已经不远了。
住在呷姑洛姐村两年多来,我徒步上山、下山已记不清走了多少趟,有时候还背着二三十斤的物品在羊肠小道上孤零零地独自爬行,汗水一滴一滴掉落在脚前,为不产生畏惧心理我干脆不看山顶,埋着头只看脚前的小路,默数着爬多少步会从下巴上掉下一滴汗水。实在喘不过气了才找棵杂木树挡挡阴休息会儿,享受片刻山风徐徐的同时,还不忘摘几片木叶来吹奏一曲,有时索性拉长脖子唱一首小时候学会的山歌——“妹家门口一棵椿,先发叶子后发根,叫你跟哥跟到老,莫学杨雀叫半声。”此刻的我,又找回儿时那无忧无虑的童趣了,莫名的就怀念起了已远去童真时代。
也许爱好广泛的人最容易找到乐趣,也最容易开解寂寞。从小就喜欢新奇事物的我,总希望多学到些东西,除去掌握了生产劳动的基本技能外,我还跟人学过笛子、二胡、吉他,后来机缘巧合,还让我学会了打爵士鼓、吹萨克斯,虽然都是半灌水,却时常自诩吹拉弹唱都会点。住下村里后,我把买的笛子和萨克斯也背了下来,白天跟着老乡们去犁地,薅洋芋,打苦荞,点包谷……觉得累着晒着也开心着。因为没有劳动的任务,算不上多么辛苦,而且在劳动中还能和老乡们一起探讨、总结很多有关劳动的技巧和经验,这对大家都是实实在在的收获呢。晚上回到家来,可以穿个摇裤就去洗掉满身汗垢,然后再拿出笛子来吹奏两曲,简直有种说不出的惬意,所有的劳累烦恼立马跑得无影无踪。
呷姑洛姐村
第一次拿出我的萨克斯,乡亲们那份新奇的神态至今想起都还是那么可爱,他们全围上来,却谁也不知道是啥?都说太好看了像个水烟袋。吹一曲《情深意长》,哗哗哗哗的掌声拍得山响,引得小山村里的老少爷们都跑来看稀奇。“太好听了,再来一首!”“可以教我吗?”“这要多少钱啊?”“今后村里有红白喜事请你去吹可以吗?给你钱!”……彝族同胞们那天生的音乐细胞一下就被激活了。每天劳作回来,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聚来我的小屋,跟着萨克斯一起合唱《北京的金山上》《共产党来了苦变甜》《一剪梅》《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经典老歌,呷姑洛姐村的村民大合唱,成了“火塘夜话”后的又一重头节目。《孟子》的“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在这寒酸的小屋中却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每当寂寞孤单像潮水般开始渐渐漫涌的时候,我就玩玩乐器,唱唱歌,心绪一下就舒缓开来。更多的时候,夜深人静里我趴在床上,把人生、生活的感悟和扶贫、扶智、扶志的思考倾诸笔端,与心灵对话,作一次深刻而诚恳的交谈。驻村至今,不意间我竟然写满了厚厚的五大本日志,她储存了我驻村以来辛勤劳作的汗水和爬山涉水的足迹,还有思想的斗争和情感的升华,她是值得我用心珍藏的。
“力气是个怪,今天使了明天在。”这是老辈人经常告诫懒汉们的谚语。爬些山坡路,干些体力活,难道不是最好的锻炼方式吗?多吃些洋芋萝卜,多喝些元根酸菜汤,难道不是最好的减肥饮食吗?每当苦了、累了、饿了的时候,我常常会以这种思维来安慰自己。其实这并不是完全的自嘲,任何事物都具有它的两面性,如今像杂草般疯长的疑难怪病,谁说与长期以车代步、长期营养过剩带来的后遗症无关?“吃得少,永远比吃得多好!”这可是古往今来众多长寿者的养生之道呢。如此想来,平淡点,少吃点,辛苦点,随意点,乐观点……未尝不是人生又一大哲理?因为你给予他人的越多,你的心态才会越平和,气量也才会更大。倘若我们最终练就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那可就离“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的人生最高境界不远了。
扶贫路上,我愿执着地坚守,那些山珍海味、酒池肉林的生活,我不屑追求,也享受不起。我就与粗茶淡饭相伴,和乡亲们一道同甘共苦,一点一点地奔属于我们的好日子吧。这,就是我想要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美好追求。
扶贫路上再出发
散落在群山深处的呷姑洛姐村,从被历史遗忘的沟壑中蹒跚走来,尽管步履艰难而吃力,却迎来了几代人以来的又一次浴火重生。沐浴着党的脱贫攻坚政策的阳光雨露,村民们开始焕发出改变自己、改变家庭的强烈意愿和艰苦奋斗的决心。这种想要改变自我的精神状态所激发出的内生动力,才是最终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核心力量。
呷姑洛姐村在静悄悄地变化着,这种变化是方方面面的:新吸毒的没有了,提着酒瓶烤太阳的不见了,围着打牌赌博的不玩了,小偷小摸的不敢了……“还是戴书记你说得对,‘人勤地不懒,善养六畜肥。’一家人要想富起来,就是要靠当家的安排好生产劳动,计划好生活开支,不会计划又懒惰的话就啥都完蛋了!”村里当过代课教师的孙子日古每次碰到都和我特别开心的讨论起来。
通过近三年来与乡亲们一起共同奋斗,呷姑洛姐村的变化可以说已天翻地覆:通村公路修到了家门口,而且水泥硬化也快完工了;71户贫困户易地移民搬迁的新居开始收尾,马上就可搬进新家;进村高压线进行了重新技改;宽带线已从山梁架上了村来;新建了洛姐村小、村支部活动室、医疗室、图书室、文化坝子、集体厨房;村里还建起了第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是除了1952年昭觉实行民主改革后,我们呷姑洛姐村遇到的又一件大喜事,共产党实在是瓦吉瓦啊!”这是上了年纪的老党员拾叶尔夫经常挂在嘴上的话,由衷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村民新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帮乡单位昭觉县委宣传部和塘且乡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几年来呷姑洛姐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上级组织和领导们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呷姑洛姐村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些措施、方法和经验等,还得到了一些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借鉴和推广;成为央视第一个试点采访村,并在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播出了6分多钟;《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组织人事报》《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凉山电视台、《凉山日报》等各级媒体多次深入呷姑洛姐村住村采访,进行了深度报道。
我本人也多次被县领导在大会上点名表扬,被推荐参加全州第一书记巡回宣讲,被选举为昭觉县党代表,先后被评为凉山州优秀第一书记,获四川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
2018年是我人生中最不平凡的一年,已经年愈五旬的我,在组织的关心关怀下,被破例特批了参加凉山州乡镇领导干部遴选考试。当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马泽郎把专门为我一个人向上级打的特批报告给我看时,我真的忍不住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组织没有忘记我,一直在默默地关注和关心着我,这对我来说是怎样的一种关爱和感动啊!我成了全州唯一一个参加遴选考试年龄最大的第一书记。
已是半世年纪的我,记忆力、反应力等自是与年轻人不可同日而语了,但组织能为我提供人生如此难得的一次机会,能不能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和激烈的竞争挑选,那就只能靠自己了。当被告知没有任何考试的书本和资料,只能完全靠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应考时,我的心里一下凉飕飕的:“只有凭运气上阵,去了却自己的一个心愿了。”
幸运之门似乎为我打开了一道缝,我非常侥幸地通过了十分严苛的笔试、面试、体检、考察、测评、选举……在知天命之年竟然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又一次跨越——被组织任命为塘且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兼呷姑洛姐村第一书记。“人家是准备退休了,你却提拔重用,牛哦!”同事和朋友们纷纷打趣着祝贺我,而我的心里却陡然增加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因为我只有在新岗位上作出新的成绩来,才不辜负组织和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啊。
跋涉在呷姑洛姐村的山路上,仲夏的骄阳火辣辣地炽烤着皮肤,一丝凉风也没有,汗水依然不停地滴答着。我埋头只看脚前的小路,心里想着呷姑洛姐村下一步的扶贫计划,还有怎样才能更多地为全乡乡亲们做哪些好事和实事。忽然想起宋朝大文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尽我的最大力量,努力为乡亲们去谋福利,即使成效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我也就不再后悔了。
揩一把额头的汗珠甩在地上,抓紧背上的口袋绳子,沿着扶贫之路,我定定神——再次出发。
(全文完)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戴自弦 ‖ 凉山昭觉县扶贫故事(一)
【方志四川•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戴自弦 ‖ 凉山昭觉县扶贫故事(二)
【方志四川•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戴自弦 ‖ 凉山昭觉县扶贫故事(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戴自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