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李后强:从2024年诺贝尔奖看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作者:李后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2-02 15:12:55 浏览次数:170 【字体:

从2024年诺贝尔奖看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在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

李后强

“系统”可分为线性系统(平凡系统)、非线性系统(可精确求解)、强耦合系统(无法精确求解)。我们要研究的是复杂系统,就是强耦合系统,通常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1+1>2,产生了新质。简单的线性系统一般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自然界本身是简单的,是人参与后才复杂起来的。本体简单,认知复杂。宇宙简单,人类复杂。只要道法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就简单。诺贝尔奖代表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可以说代表了未来。因此,研究系统科学和系统改革,应该关注诺贝尔奖。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从2024年诺贝尔奖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两名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昆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他们发现微小核糖核酸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和英国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他们在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面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大卫·贝克,以及谷歌旗下“深层思维”公司的戴密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破解蛋白质神奇结构的密码(预测双链产生的三维结构);韩国女作家韩江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表彰其“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日本原子弹氢弹受害者团体协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三位来自美国大学的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A·罗宾逊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他们在关于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经济繁荣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制度经济学)。 这些奖,都是与人的健康幸福与系统的整体性、协同性密切相关。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突破人类脑力极限的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是最典型的新质生产力。 成都是“新质生产力”概念首提地。习近平总书记说,2023年7月以来,他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

2024年诺贝尔奖的颁发展示了科学研究的多个维度,同时也反映出改革系统复杂性和协同性的重要性。从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到化学奖的获奖项目来看,跨学科的合作与技术的发展正在重新定义科学发现的方式。

1.跨学科融合:202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均涉及到人工智能的应用,这表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跨学科的研究不仅促进了新技术的发展,也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这要求改革系统能够支持跨学科的合作,鼓励不同背景的科学家协同工作。

2.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无论是微小RNA的发现还是AlphaFold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上的突破,这些成果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这提示我们在推进改革时,需要重视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包括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措施。

3.长期研究的价值: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昆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他们的发现直到几十年后才获得诺贝尔奖的认可。这强调了改革系统应该鼓励和支持长期研究,即使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成果。科学研究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取得突破。因此,建立一套能够支持长期研究的评估机制至关重要。

4.非传统路径的成功:几位获奖者的职业生涯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比如Katalin Karikó和Victor Ambros的职业发展初期并不顺利。这反映了改革系统需要更加灵活和包容,为那些采用非传统路径追求科学梦想的人提供更多机会和支持。

5.计算技术与基础科学的结合:DeepMind公司的AlphaFold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了蛋白质结构预测的问题,这不仅是计算技术的一次胜利,也是基础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结果。此类成就提示我们,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的结合,促进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可见, 2024年诺贝尔奖不仅展示了科学界的最新成就,也为改革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启示。一个健康有效的改革系统应当具备跨学科融合的能力、支持技术创新、鼓励长期研究、拥有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及促进基础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系统性改革是指对某一领域或多个相关领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变革,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提高效率和质量,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以下几个领域特别需要进行系统性改革:

1.医疗卫生体系:

改革目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关键措施:推广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促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和便捷性。

2.教育体系:

改革目标: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

关键措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间教育差距;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

3.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目标: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全民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

关键措施: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特别是针对低收入群体和灵活就业人员;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运营,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增值。

4.金融体系:

改革目标:构建更加开放、健康、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

关键措施: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5.科技创新体系:

改革目标: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关键措施: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造;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6. 生态环境保护:

改革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关键措施: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能源;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保护修复。

7.社会治理体系:

改革目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关键措施: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这些领域的改革,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此文系2024年11月30日李后强教授在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后强(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