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回升向好(人民观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今年以来,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沉着应对,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内需求、优化经济结构,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既要认清大势、坚定信心,又要正视困难、积极应对,有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编 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改革举措,将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有充足信心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我们党抓住重点、主动作为,宏观调控加力提效。9月下旬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的同时,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市场预期明显改善,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总的来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宏观调控有效实施
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与西方国家大多以短期经济金融稳定为主要目标、以货币政策为主要工具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相比,我国宏观调控的内涵更加丰富、目标更加多元、工具更加多样。我们党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以整体视角审视宏观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强化协同联动,在应对和解决复杂问题时更为有效。今年以来,我们党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及时加强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政策协同。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提升宏观调控效能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我们党坚持系统观念,优化政策资源和工具的配置组合。货币政策发力支持稳增长,综合运用降准降息的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财政政策力度加大、提质增效,组合使用赤字、专项债、财政补助等多种政策工具,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协同发力,支持企业通过“更新”增强产品迭代升级能力、更好满足消费需求,支持居民通过“换新”增加消费、带动企业投资扩产,从而推动投资与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统筹考虑非经济性政策和经济政策,加强各方面政策协调配合。这些宏观政策有效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动态平衡,对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形成有力支撑。
针对突出问题推出纾困帮扶政策。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更加严峻复杂的形势,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大。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比如,在房地产市场方面,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推出优化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完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等一套政策组合拳,推动市场交易活跃;在经营主体方面,减税降费成效持续显现,增强了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同时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在资本市场方面,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有效提振资本市场信心;等等。这些纾困帮扶政策针对性强,能够有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有助于打通经济运行中的卡点堵点,更好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加强宏观调控也离不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实施。比如,《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等文件出台,助力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等,增强了财政资金对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保障能力,助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等等。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要求,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等,将推动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形成更加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
宏观调控效能不断显现
随着宏观调控持续发力,政策组合效应得到有效释放,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经济运行质效提升。促进经济健康稳定运行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10月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持续增多,企稳回升势头明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3.2%,其中发达经济体预计将增长1.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预计将增长4.2%。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将居于前列。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来说十分不易。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0%,增速比全部投资高出6.6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3D打印设备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3.8%、26.0%、25.4%;全国新办涉税经营主体达1257.8万户,同比增长4%,反映出我国经营主体活力和发展信心持续提升。10月份,工业生产增势稳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也不断改善。1—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41元,同比名义增长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
重点领域风险逐步化解。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是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表现。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系统谋划、持续发力,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得到有效支持,房地产市场向着止跌回稳方向迈进;地方债务风险整体缓释,化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处置化解,金融安全网进一步织密筑牢。总的来看,我国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为我国经济顶住压力平稳运行、稳中有进提供了坚实支撑。
社会预期逐步改善。实施有效的预期管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通过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等手段,向市场传递指向明确、逻辑一致的信息,能够引导社会公众和微观主体更好理解政策意图与经济发展目标,对经济形势、政策走向、未来发展等形成合理预期,更好参与经济运行。今年以来,我国加强预期引导、做好预期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从短期看,在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推动下,9月份多项经济指标边际改善,10月份主要经济指标进一步好转,社会预期持续改善。从中长期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到2029年“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等中长期发展目标,为我国经济光明前景擘画了宏伟蓝图,有利于增强公众信心、改善长期预期。
宏观调控有能力有空间推动经济进一步向好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平稳运行的复杂程度大幅提升,宏观调控的任务更重大、更艰巨。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更好把握政策力度、政策空间与调控效果,我们有能力有底气不断增强应对各类风险和冲击的韧性、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宏观调控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们党对宏观调控的规律性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强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能够有效提升宏观调控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在谋划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政策初衷、目标取向、功能定位,在确定政策目标时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自觉服从全局、服务全局,在制定政策措施时注重系统集成、相互补位,防止各行其是,在实施政策时把握好时机、力度、节奏,同时把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将不断推动各类政策相互衔接、有机统一,共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宏观政策仍有空间。既保证宏观政策力度,又预留足够的政策空间,能够更好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空间仍然较为充裕。比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2023年末我国政府债务率明显低于G20国家和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而且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资本性支出,支持建设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很多资产正在产生持续性收益,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成为偿债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财政政策仍然具有一定空间。同时,健全预期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相关制度和政策设计,可以引导微观主体形成关于政策走向和经济发展的合理预期,从而减少不确定性、提振市场信心。在此基础上,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把当前工作和“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谋划工作统一起来,能够进一步拓宽政策空间,获得更大的政策回旋余地。
(作者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9日 09 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