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任成金 李 彤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发扬学术民主和文艺民主,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秉持开放包容,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并作系统阐述,为我们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的意义及迫切性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仅事关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兴盛,更是奠定民族复兴文化基石、推动中华文明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只有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够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塑造出更为符合时代需求和国际认同的中华文化表达样式,进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创新创造的本质在于思想启迪,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时代转型和内涵重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能够带动更多富有时代精神和价值导向的文化成果充分涌现。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向正确性和精神维度深层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能够催生出一批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回应人民精神需求、具有丰富精神内涵和积极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客观上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一定挑战,在此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迫切性尤为凸显。
文化产品主流价值导向有待强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当前我国文化领域还面临着文化供给过度依赖市场导向,忽视文化产品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塑造等问题。一方面,局部先进文化产品权威有余但现实关怀不足,主流价值引领尚未完全扎根基层土壤、渗透文艺创作实践,容易“曲高和寡”;另一方面,部分文化生产缺乏应有思想深度,出现了“‘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不良倾向。这些情况限制了文艺创新的鲜活实践基础和文化产品对现实的深度回应,束缚了创新创造活力的涌现。
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活力彰显不足。文化供给机制的长效与否直接关系着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的数量质量。当前,我国文化领域总体发展势头强劲但局部效能不足,反映了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欠缺活力。首先,市场机制活力总体不足。各地域间文化基础财政投入不平衡、服务人力配比不均衡等导致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效能失调、文化产品的生产服务和市场引导活力低迷,文化产品供给可及性相对受限。其次,创新机制活力驱动不足。现有文化供给的模式和框架都相对固化,“高精尖”数字信息技术等赋能文化传承发展尚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供给端生产要素重组。
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虽然当前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体量规模较大,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文艺创作领域“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情况存在,部分文艺作品的内在精神价值、审美价值和教化价值相对淡化。主要表现为各类戏说、调侃类作品消解严肃性,低俗、恶搞类作品解构真实性,荒诞、浮华类作品漠视内涵性,等等。有深度、有思想的当代文艺精品仍相对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障蔽了文艺创作者的精品创作激情,导致文艺界缺乏足够数量的创意养分和创新突破。因此,如何创设一批言之有物、持之有故的新时代文化成果,营造良好文化生态,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激发全民族
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现实举措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凡有重大成就的文化作品均是反映时代实践或体现时代诉求的作品。当今我国正处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中,加之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都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从“中国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跃迁,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文化需求层次的提高。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高文化原创能力,不仅要注重文化价值的传承,更要实现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因此要着眼于中国社会的跃迁、历史方位的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广大民众文化需求的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现实中既有素材、民众需求作为文化活动的基础,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观照层面中寻找创新灵感,以不断满足人民对先进文化的需求为落脚点,做到既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也不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
发扬学术民主和文艺民主,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新时代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的前提在于更为充分地发扬学术民主和文艺民主,营造更为良好的文化生态。首先要继续坚持实行“双百”方针。支持文艺作品扎根基层土壤、展现基层风貌、反映民主实践,营造健康和谐、活力向上的文艺创作氛围,使党的文化领导权和意识形态领导权更为巩固。其次是要提倡学术争论和文艺切磋。“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各文艺流派和文化领域也要彼此交流切磋,取长补短,汲取灵感源泉、激发原创能力。再次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尊重原创、唯才是举,“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让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文化创新并非仅是文化内涵的创新,更囊括了文化形式、样态和传播渠道等多业态创新。只有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才能够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注入持续动力。一方面,要深度赋能数字化文化业态,打造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一体的文化科技矩阵,并将其运用在文化产品内容策划、云端传播、智能分析及创新管理等供给机制全环节,引导元宇宙、量子信息等前沿科技同文化领域技术融汇,推动文化生产创作信息化、数字化及智能化叠加发展。另一方面,要深度推动“文化+”模式,文旅融合发展,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红色旅游、非遗旅游及文博旅游项目,创新“数字+文化+旅游”“农业+文化+旅游”“时尚+文化+旅游”等文化服务模式,发展区域特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通过高科技、高效能整合文化产品高质量、高效率供给,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秉持开放包容,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文化创新创造不是孤芳自赏的故步自封,而是立足于全球文明视野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世界各国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程度等原因,文化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然而这并不排除各自文化在“真、善、美”等一些基本价值理念上的互相融通。只有开放包容,积极从不同文明中寻找裨益、汲取养分,才能有效推动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的融合共生,在激活民族文化生命力中提升文化感召力、凝聚力。借鉴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建设经验,要采取正确的立场和原则,必须吸其精华、弃其糟粕,适当采取“拿来主义”。在开放包容的文化碰撞中持续迸发出文化创意智慧,以全新的文明视野和逻辑思维创造出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从而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文化创新创造向更深维度推进。
来源:《四川日报》 2024年12月9日第9版
作者:任成金(天津师范大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
李 彤(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