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与生动示范||唐文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
的重要论述与生动示范
唐文金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点。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时强调,“检验调查研究成效,要看是否摸清社情民意、是否解决实际问题”,这为调研工作提出了新的重要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调查研究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调研工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要原原本本学好总书记重要论述,老老实实向总书记学习调研方法,并坚定用以指导工作实践。
一、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的领导工作和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唯物论强调世界是物质的,意识由物质决定,只有立足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要求。做到实事求是,关键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要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必须开展调查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查研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列宁说,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资产阶级学者也进行过调查研究,然而他们“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因为它考察了所有矛盾趋向的总和”。毛泽东同志曾说:“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把调查研究放在践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高度来强调。他指出“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强调“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注重调查研究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重要标尺。
(二)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调查研究的实质,在于运用矛盾观点、系统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从现象中找出本质,从而提出解决矛盾的对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第二版跋中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从1844年到1883年,对工人运动和社会现状作了大量的调研,阅读了2000多册有关的经济学著作,收集了4000多种报刊,写下各种摘录、手稿、提纲、札记等达100多本;1880年4月为法国《社会主义评论》杂志起草《工人调查表》,分四个部分列出近100个问题进行调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坚持唯物辩证法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在什么是调查研究上,指出“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在怎样调查研究上,强调要“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大量和零碎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综合,加以系统化、条理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它的内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调查研究作风上,指出“世界上只有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瞎说一气,不需要依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而坚持唯物辩证法,则要求用大气力、下真功夫”。这些重要论述,体现出总书记善于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调查研究的求真求实精神,彰显了善于洞察事物本质、把握辩证关系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三)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指明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理论、决策等是否正确,归根到底要看是否符合实际。这里,调查研究就是正确认识实际、指导实践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同志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论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还是“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都离不开对客观实际的深入调查和系统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认识论思想。一方面,党的理论创新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物质到精神的辩证运动过程,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离不开调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是由实践决定和推动的,并且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另一方面,从认识论高度审视调查研究的地位作用,有益于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推动认识产生新的飞跃。
(四)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科学的群众史观揭示了人民主体性地位,指明了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详细深刻地作了论述。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在进行了为期近两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他深入工厂矿山和工人家庭,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听工人们谈他们的状况和他们的疾苦,亲眼看到工人们为反剥削、反压迫而进行的斗争,搜集到第一手材料。这篇考察报告是第一本以“可靠的证据”考察工人阶级状况的著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调查研究的先河。
调查研究体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在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聪慧,只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强调“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这些重要论述,诠释了调查研究的根本价值,阐明了只有“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从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出发,深刻阐明了开展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关于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调查研究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一门必备的基本功”,强调“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这些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加强调查研究的政治意义、全局意义和实践意义,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指明了重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
(二)关于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强调“国内外环境都处于深刻复杂变化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做法新经验不断涌现”“要围绕当前党和国家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强调查研究”。这些重要论述,不仅回答了调查研究的目标指向是解决问题,还指明了调研问题需要聚焦的方向重点。
(三)关于调查研究的基本任务——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地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为了防止和克服决策中的随意性及其造成的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必须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强调“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之前一定要进行实地调研,与真正了解实情的各方面人士沟通讨论,取得真实可信、扎实有效的调研成果,这样才能为谋划全局、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调查研究是制定决策、落实决策的基础和支撑,没有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密切联系实际,再好的路线方针也是“沙滩流水不到头”。
(四)关于调查研究的正确态度——既要身入更要心到、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曾讲道:“毛泽东同志1030年在寻乌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他强调,调查研究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指出“有的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下去就是为了出镜头、露露脸,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群众说是‘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有的明知报上来的是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也听之任之,甚至通过挖空心思造假来粉饰太平”,要求“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搞做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少看花瓶和盆景,多看看后院和角落”等。这些重要论述,指明调查研究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五)关于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善于运用有效的调研手段和方式方法致力求真求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强调在实地调查环节要“既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查研究”;在问题研究环节要“用好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理论”;在结果运用环节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这些重要论述,从方法上指明了增强调查研究实效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六)关于调查研究的实践要求——建立完善制度机制以保证常态长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方面,我们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的联系点制度”。贯彻这些重要论述,必须把开展调查研究作为一项政治责任,作为实施正确领导、推进工作落实的基本途径,坚持和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推动调查研究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三、习近平总书记躬身开展调查研究的基本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带头调查研究,足迹跨越山河湖海、遍布大江南北,示范引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正是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才有了符合实际、揭示规律的战略谋划和理论升华,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提供了源头活水和实践依据,从而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一)着眼理论创新抓调研,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判断世情、国情、党情,一次次深入基层、一次次倾听民声、一次次问计于民,深刻认识我国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的变化演进,深入了解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强大的理论自信和理论勇气,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形成了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等为主要内容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总书记调查研究的实践与思考密不可分,注重调查研究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鲜明底色。
(二)着眼战略决策抓调研,有力支撑治国理政重大战略布局的丰富发展。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的判断和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开展工作、出台政策、制定战略的“先手棋”,在深入调研中擘画治国理政蓝图。从战略布局看,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并提出,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框架。从区域战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总书记到有关地区考察调研和深邃思考后提出的。从流域战略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确立,是总书记多次调研和召开座谈会后作出的。比如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先后到重庆、两湖、江苏、江西等地调研,4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基于对客观情况和发展大势的深入调研,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方略,引领新时代各项事业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三)着眼培根铸魂抓调研,不断凝聚推进强国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赴地方考察调研时都要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赶赴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党的二十大同样是闭幕不到一周,总书记又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延安,瞻仰革命圣地,重温峥嵘岁月。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曾先后到河北西柏坡、山东临沂、福建古田、贵州遵义等革命老区考察,在红色足迹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思考使命与担当,引导党员干部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从治党到治国,从红色文化到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强调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2022年6月总书记到四川视察,专程考察眉山三苏祠,强调“我们是在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育出来的,全党全民族都要敬仰我们自己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去年6月初,总书记到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就担负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表重要讲话。7月底总书记到四川考察,专程调研广元翠云廊和德阳三星堆,再次对古树名木保护、文物保护修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作出重要指示。从敦煌莫高窟、安阳殷墟,到曲阜孔府、武夷山朱熹园,再到京杭大运河、福州三坊七巷等,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他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历史自信和战略清醒,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固本培元的硬核力量。
(四)着眼改革发展抓调研,始终坚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深入研判、深入调查、科学决策。”他总是将调查研究作为认清改革发展形势和任务的重要手段,因应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和策略。在全面深化改革上,通过调研探索改革方法论。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总书记就到广东,发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动员令,明确提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此后在不同场合回答了事关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2012年12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改革的方向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13年7月在湖北调研时,明确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五大关系、解决好六大问题;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谋划;会后不久在山东调研时,又提出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的改革方法论,等等。总书记在广泛调研中审时度势,谋大局、应变局、开新局,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改革思想。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通过调研探索深层次问题破解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121万亿元、年均增长6.2%,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调查研究中对高质量发展的把脉定向。比如,2020年3月,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发现,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他说,“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回京后不久,总书记就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鲜明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专门部署。
(五)着眼推动落实抓调研,紧紧盯住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地见效。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重视以调研作出决策部署,还注重以调研抓工作落实,强调“调查研究是一个推动工作的过程。一项决策作出后,光靠从会议到会议、从文件到文件,是不行的,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领导干部要在作风上作示范,方法上搞帮带,落实上抓督查,必须沉下去加强调查研究”。比如,紧盯党的重要会议精神落实问题,每次党代会或中央全会等重要会议召开后,总书记都及时开展着眼于抓好会议“后半篇”文章的调查研究,且逢调研必强调和察看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2018年2月在四川考察时就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强调“要多调研、摸实情,盯住抓、抓到底”;2023年7月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并提出“三个牢牢把握”重要要求。比如,紧盯统筹发展和安全重大部署落实问题,通过调研检查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落地情况,2020年4月到陕西考察,专程察看秦岭生态保护情况;2022年1月到山西考察,要求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2022年6月到四川考察,指示加强耕地保护、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2022年8月到辽宁考察,强调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卡脖子”问题;2023年7月到四川考察,对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粮食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等生产供应、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都作出重要指示,等等。总书记始终对这些事关安全发展、永续发展的大事,深谋远虑、扭住不放,以钉钉子精神抓检查落实。
(六)着眼民生福祉抓调研,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把深厚的人民情怀贯穿到治国理政实践中,每次到基层一线和偏远农村调研,总要听民声、察民情、问民意,仔细了解住房、养老、就业、医疗、教育等老百姓关心的事,把攸关民生的大事小情放在心上。比如,2022年6月总书记到四川视察,首站就到眉山永丰村察看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关心端牢中国饭碗的问题;沿途察看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走进村卫生站了解村民医疗用药情况,要求“把药价平抑下来,为百姓谋福利”,叮嘱“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第二天,总书记又到宜宾学院实地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一路走一路看,总书记关注的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彰显了人民领袖致力“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的深厚情怀。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党的十八大后不久就到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工作,其后50多次调研脱贫攻坚工作,足迹遍布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提出精准扶贫方略,领导全党全国以“不获全胜不收兵”的意志力,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政治民主、生命健康、公共安全、基层治理等方面是民生之基、民生之重。在保障人民民主上,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虹桥街道考察全国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随后党的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多次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作出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有力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在领导抗击新冠疫情中,总书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亲临战“疫”一线考察调研,深入社区、医院、疾控中心、科研攻关一线,因时因势优化调控政策措施,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在强化社会治理上,总书记经常深入一线看基层治理,2014年11月到福州军门社区调研,2018年4月到武汉青和居社区调研,2020年7月到长春长山花园社区调研等等,为加强党的基层基础工作指明方向,推动“中国之治”呈现崭新局面,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七)着眼从严治党抓调研,持续推动党风政风向上向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并从作风问题抓起,制定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八项规定中,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向全党郑重提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长期以来,总书记坚持带头改进调研作风,2013年7月,冒雨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卷起裤腿,打着雨伞,向工作人员了解物流等情况;2014年2月在北京考察调研时,沿着弯曲狭窄的通道走进雨儿胡同的大杂院,听取老街坊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2018年2月,到大凉山深处的土坯房,同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谋划精准脱贫之策。还有在河北调研时吃大盆菜;赴阜平考察住16平方米的房间;在芦山地震灾区住临时板房;自己掏钱为梁家河乡亲们购买年货,吃农家饭又执意交上餐费,等等。在总书记躬身垂范下,全党上下转作风树新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来源:《四川党校报》2024年10月30日第15期(总第761期)第1版
作者:唐文金(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咨委副主任,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省委办公厅原主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