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地方红色资源数字化赋能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孙明远

作者:孙明远 来源:《四川日报》2025年3月24日第12版 发布时间:2025-03-24 16:04:11 浏览次数:74 【字体:

地方红色资源数字化

赋能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

孙明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推进教育数字化”。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独特的共鸣感、向心力是时代新人培育的生动教材。伴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将其应用于地方红色资源育人过程中,把科技优势转化为育人“增量”,可以打破红色资源育人的时空制约、物理约束、主体限制,激活育人素材生命力、增强育人渠道吸引力、提升育人方式协同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开发云端式数字化教育资源

激活育人素材生命力

以数字技术对地方红色资源进行内涵梳理、深度挖掘、海量采集。通过数字分析、云端存储、三维建模等方式,高质量、高效率汇集整合地方红色资源,为时代新人培育提供强大的育人素材支撑。

全覆盖梳理地方红色资源学理基础。一方面,充分调动地方红色资源研究积极性。发挥研究中心、高等院校、博物场馆的科研优势和平台资源,挖掘红色资源物质形态及精神形态的不同呈现,阐释地方红色革命历史、文物、事迹的育人作用,为红色资源的科学性、系统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厘清数字化地方红色资源育人的价值意义和知识体系。组建多学科交叉科研团队,梳理数字技术与红色资源融合的可行性、创新性、发展性,明确二者共同作用下的引领价值、叙事价值、教育价值。构建数字化地方红色资源育人知识谱系,激发其在培育时代新人过程中发挥的叠加效果、乘数效应。

全方位收集地方红色精神资源。无形的地方红色资源包含革命精神、红色故事、口述历史等精神形态的体现,记录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的历史进程中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是地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但其时间跨度大、保存手段少、直观展示弱等特点也导致了育人效果的递减。数字技术作用于红色资源,利用其强大算力处理、海量数据存储、逼真虚拟映现等科技优势,实现历史资料的时序排列、图文音视的多维采集、事迹人物的虚拟建模,将碎片化、多元化、隐性化的红色精神进行保护和采集,构建了真实、翔实、坚实的地方红色精神资源库。

全类型采集地方红色物质资源。有形的地方红色资源包含革命遗址、历史文物、文献资料等物质形态的体现,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带领广大人民开创伟大事业的直观见证,是地方红色文化的具象载体。但其地域分布广、共享资料少、损坏情况多等特点也影响了教育价值的转化。数字技术针对有形的物质资源,运用其虚拟场馆构建、数据实时共享、数字化修复等技术特点,做到链接各地场馆实现云参观、共享历史资料实现随时学、修复文献文物实现真实看。红色物质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将革命实景由远拉进、展示资料由少变多、革命文物由缺到全,提升了地方红色物质资源价值的教育转化效率。

搭建交互式数字化教育平台

增强育人渠道吸引力

数字化平台依托大数据模型、虚拟现实科技、数字媒体技术等方式实现地方红色资源的集成与共享、互动与体验、传播与交流。地方红色资源数字化构建的立体化交互空间进一步提升了育人过程中对红色文化的内容接收率和行为转化率。

善用数字资源集成,形成共享平台。以数字技术将各地域、各种类的地方红色资源采集至数字信息平台,经过大数据分析及算法处理的再次挖掘整理,构建红色资源数字化供给矩阵。依托基础数据库,打造红色资源站、构建红色基因库、形成上传下载空间。以精准供给避免数据冗余,以实时更新打破数据陈旧,以多维形式克服数据单一。红色文化数字空间的革新与升级,让红色资源的展示维度、知识广度、学习深度形成质与量的双向提升。形成跨年龄、跨时间、跨地区的学习空间,为时代新人培育提供了多元内容、实时可学、动态更新的高质量育人资源。

巧用数字智能科技,创新体验平台。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构建革命历史遗址、英雄烈士形象、红色故事场景的虚拟实景体验。数字技术以真实性、互动性、直观性消除了现实环境和虚拟空间的矛盾冲突,以沉浸式、互动式育人模式克服了传统红色资源育人单向输出、体验不足的局限。数字化赋予的主动探索感知的学习形式,让理论教学转化为实景感知、让看听写转化为感触悟,构建了互动式、主动式的数字化红色资源育人方法新样态。

活用数字媒体矩阵,拓展宣传平台。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地方红色资源转化为数字化创作、新媒体作品、网络互动页面,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学习,成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红色资源育人方式。在数字化作品创作上,基于数据平台素材开发具有时代气质、生活气息的短视频、微电影、H5作品等红色育人图文音视作品。在传播引导上,充分把握数字媒介覆盖广、传播快、互动强的特点,利用大数据模型、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传播的精准性、高效性、持续性。以红色资源标签精准对应受众画像数据,引发文化认同、激发情感共鸣、增强责任担当。

构建立体式数字化教育主体

提升育人方式协同力

地方红色资源数字化育人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全环境、全过程教育生态圈。以数字技术实现学教协同、践悟融合、知行贯通,进一步凝聚各教育主体协同育人共识,夯实时代新人培育模式创新变革的关键发力点。

地方数字化红色资源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学生培育的主阵地立足于学校,数字化地方红色资源赋能下的学校教育,依托数字化红色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平台构建、多元化育人阵地拓展,在教学前挖掘数字化文物等三维建模素材,教学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后开展云端参观等实践二课,以数字作品突出文化内涵、虚拟现实增强师生互动,数字场馆丰富育人场域,有效补足红色资源育人过程中教育内容形式化、教育手段生硬化、教育主体单一化短板,使学生在互动式学习、沉浸式体验中,深入理解红色精神的价值意蕴以及当代青年的时代担当。

地方数字化红色基因沁入家庭文化生活。青年立德的启蒙地根植于家庭,家庭教育在数字化地方红色资源的赋能下,以数字化红色家风资源营造家庭氛围,以数字化红色作品丰富家庭文化生活,以数字化历史叙述提振家国情怀担当,破除家庭教育中红色家风结合差、红色文化融入低、红色历史浸润少的障碍,将家庭发展与国家使命、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让家庭每位成员自觉担负时代赋予的历史担当和奋斗使命。

地方数字化红色文化注入社会育人环境。人才发展的动力池源自于社会,社会教育以其灵活性、多样性、终身性在时代新人培育的育人生态中起到了重要的协同育人作用。数字化地方红色资源融入社会育人环境,需要从场馆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等多方面进行开发与建设。在数字化红色场馆建设中,实现馆中互动体验、馆外虚拟云游。在数字化红色文化保护中,做到地区文物采集保护、特色文化数字开发。在数字化红色氛围营造中,开展线下互动式展示、线上智慧化推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图片

来源:《四川日报》2025年3月24日第12版

作者:孙明远(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

来源: 《四川日报》2025年3月24日第12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