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资治】翠云廊古柏历史文化价值研究‖张忠仁

作者:张忠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4-17 14:15:19 浏览次数:45 【字体:

翠云廊古柏

历史文化价值研究

张忠仁

编者按:翠云廊古柏是古代交通守护者,承载国防、文化、生态多重功能,见证中华文明演进。本文聚焦蜀道明珠翠云廊古柏群,梳理其历史脉络,探究其在历史、交通、生态、文学、科研、旅游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创新提出通过构建多维协同治理框架、深化历史文化价值挖掘、创新文旅融合转化模式、完善公众多元参与机制、强化区域协同一体保护等方式,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传承,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方案”。现刊载如下,欢迎阅读转发!

翠云廊古柏历史脉络溯源

翠云廊古柏不仅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典型象征,宛如一部跨越千年的生态史诗。

先秦时期,古蜀国先民在当时特定的历史与地理背景下,于金牛古道之侧,以一种具有前瞻性生态意识的行为,植下了首株柏树。从生态文化发展的长远视角看,此举实则种下了生态智慧的种子,进而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篇章的先河。

秦朝时期,国家实现大一统格局。秦始皇,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帝王统一天下后,果断推行“车同轨,书同文,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的政令。随着时间推移,官方在官道两侧植木的传统,逐渐在这一政令推动下,步入制度化发展轨道。正如《汉官仪》记载:“驰道旁植松柏,以彰皇权神授之德。”①此植柏行为,并非仅仅局限于作为交通建设的附属工程——尽管其确实在交通设施完善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成为权力具象化在空间维度上的延伸,是古代政治权力通过生态景观塑造进行展示的一种独特方式。

两汉时期,开凿“正西斜谷道”这一重大交通建设举措,促使官方再次组织开展大规模植柏活动。在此过程中,翠云廊的雏形在蜀道沿线这片特定的地理区域开始初现端倪,逐步勾勒出其早期的形态轮廓。

三国时期,张飞担任巴西郡守时,积极开展大规模植树活动。这一活动在强化道路防御功能——这一在军事战略中至关重要因素的同时,也巧妙地将生态考量与实用考量有机地融入军事战略整体规划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军事与生态相结合的战略思维。

宋代以降,翠云廊古柏的形成进入关键阶段。宋真宗颁布《官道植木令》,标志着植柏活动实现从地方实践层面到国家政策层面的重要转变。《宋会要辑稿》载:“诸县治所及乡村要道皆宜种树。”②宋代的植柏政策,还与当时兴起的新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强调的“格物致知”理念密切相关。程朱理学将自然秩序视为天理的显现,从文化与社会治理的互动关系看,这种哲学思潮对宋代生态治理实践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推动了生态治理理念与实践的发展。

明代正德年间的植树高潮,无疑是地方官僚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剑州知州李璧亲自率民众植柏数十万株,其目的不仅在于便利行旅商贸——这是从经济与社会交流层面的考量,更在于将柏树作为一种象征,用以体现李璧个人的道德心性。植柏行为并非仅仅是对行政命令的机械执行,而是将地方治理理念通过植树实践活动生动地体现出来,从而借助生态建设这一手段,构建起道德空间,将自然景观成功地转化为具有教化意义的域所,实现生态建设与道德教化的有机融合。

清代剑州知州乔钵的诗句“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③,从文学与文化转变的角度,将翠云廊升华为审美对象。从秦汉时期基于功利目的的植柏行为,到清代的诗意书写,翠云廊古柏实现了从实用工具到文化符号的华丽转身,堪称中华文明生态观念演变过程中一部生动且极具代表性的活教材,生动地展现了生态观念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迁。

现代保护机制的建立,则是传统智慧与科学管理的有机结合体。《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关于“树干外五十米保护范围”④的规定,既延续了古代保护理念,又融入了现代生态学原理。卫星遥感监测、DNA鉴定等技术手段的引入,使保护精度从传统经验层面提升至科学量化层面,体现了跨时空保护智慧的接力传承,展现了保护理念与技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与延续。

从“天人感应”这一古代哲学观念,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这一现代生态理念,从“神灵佑护”这一传统保护观念,到“预防性保护”这一现代科学保护理念,翠云廊古柏的保护历程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中国生态治理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嬗变轨迹,为研究中国生态治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与文化线索。

翠云廊古柏的

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一)文明演进活态见证的历史价值

翠云廊古柏作为文明记忆与文化密码的承载者,自先秦时期以来,便在南北文化交流、政治格局塑造、军事战略实施以及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

三国时期,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战略部署,正是依托于蜀道具备的天然地理屏障及其相对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才得以有条不紊且顺利地实施。翠云廊作为这一军事行动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在粮草运输、军队调度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它更是蜀汉政权得以维系生存与实现发展的战略命脉所在,从根本上影响着蜀汉政权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兴衰走向。

对唐朝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安史之乱这一重大事件期间,唐玄宗为躲避战乱,选择避难入蜀,在其入蜀途中,必然要途经蜀道翠云廊。在此特殊历史背景下,翠云廊因唐玄宗的这一行动而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义,使其成为延续唐朝权力的象征性标识,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唐朝的人心,彰显了唐朝即便在危难之际仍具有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

宋代真宗、仁宗等皇帝,基于对国家长远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多次颁布诏令,明确要求在官道两侧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这一举措从侧面充分证明了古代统治者尤其是宋代的这些帝王们,对生态保护所给予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不仅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知,更反映出生态保护在当时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明清两代,翠云廊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明代剑州知州李璧秉持对地方建设与生态维护的责任感,沿驿道种植了数十万株柏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行为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巩固了翠云廊作为“绿色走廊”的独特地位。

从军事通道到生态屏障,从交通要道到文化符号,翠云廊的多重身份,折射出中华文明从实用理性到审美超越的演进轨迹。

翠云廊的历史价值还集中体现在与其相关联的多位历史人物身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修筑驰道并植以树木,开创了中国古代官道植树的传统,奠定了翠云廊古柏种植的最初形态。三国时期,张飞在古蜀道上大量种植柏树,“张飞柏”因此得名,成为翠云廊最具代表性的古柏之一。张飞的形象通过这些古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其勇猛与豪情融入这片土地,成为后人缅怀英雄的重要载体。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物品格相结合的书写传统,使翠云廊超越了单纯的物质存在,成为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图片

翠云廊张飞柏(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1963年3月,朱德元帅视察翠云廊期间,一棵树龄超2300年、高29米、胸径达2.24米的特大柏树因之被命名为“帅大柏”。这棵需五人才能合围的古柏,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也成为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

图片

帅大柏(图源:看广元)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翠云廊考察时指出,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施的“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这一论述不仅揭示了翠云廊得以延续的制度保障,更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思维——从古代的生态保护理念到现代的法治化管理,翠云廊的保护历程深刻折射出中国生态治理理念的演进轨迹。

(二)连接南北主动脉的交通价值

翠云廊古柏作为连接南北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是古代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

翠云廊是古代官书传递的核心通道。在现代通讯技术尚未普及前,通过翠云廊迅速将朝廷旨意、军令、民间信息传递出去,保证了政令畅通,信息互通。三国时期,刘备为使这条古道成为蜀汉政权政治运作的命脉,多次经此途径,往返于成都和汉中之间。《三国志》载:“备以蜀道为命脉,凡军政要事皆借此道速达。”⑤

贸易流通方面,翠云廊自先秦起便是巴蜀盐铁资源外运、北方丝绸茶叶南下的重要通道。唐代大量商队沿此道贸易,带动沿线城镇繁荣。《新唐书·食货志》载:“蜀道商贾辐辏,盐铁之利岁入巨万。”⑥

在运输领域,翠云廊作为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的关键节点,承担着物资运输重任,尤其在战乱时期更为突出。南宋时期,面对蒙古南侵,宋军依靠翠云廊保障剑阁防线的后勤供应。《宋史·兵志》载:“蜀道者,川陕粮道之咽喉也。”⑦抗战时期,翠云廊所在的川陕公路,为运送物资、战略转移,百万川军奔赴前线,还有华北军队急行南下到达前线的“内线防御”,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人员流动上,官员赴(离)任、百姓迁徙,首选的路线是翠云廊。沿途驿站为行人提供休息和基本服务,明代“剑州驿站”可容纳数十人住宿并配备马匹更换设施,《剑州志》载:“剑州驿站,日纳行者数十,马匹更替不辍。”⑧驿站间的合理距离使运输网络高效有序。

(三)全球生态中国样本的生态价值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工古柏林,翠云廊这片跨越千年的绿色奇迹,以其庞大的古柏体系和丰富的生态功能,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样本。

图片

翠云廊航拍(华小峰 摄,图源:天府新视界)

翠云廊的植被保护意义非凡。自秦汉时期起,历代沿官道种植树木的传统为其形成奠定了基础。如今,翠云廊区域内现存树龄超百年的古柏达20391株,剑阁县境内有7778株,平均树龄约1050年。这片古柏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生态保护的活态传承。剑阁县通过培育“二代古柏”填补无柏区域,拓展了植被覆盖范围,体现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科学管理的结合。

翠云廊在环境调节方面的作用同样显著。研究表明,一棵成年古柏每年可吸收约20公斤二氧化碳并释放16公斤氧气⑨。翠云廊数万棵古柏每年吸收数千吨二氧化碳,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价值。古柏强大的根系结构能有效稳定土壤,减少侵蚀,叶片截留降水,延缓径流速度,增强土壤渗透性,保持区域水资源平衡,降低地质灾害风险,这种“地上—地下”协同作用的生态机制,为山地生态系统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翠云廊还承担着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载体功能。苔藓、地衣等附生植物附着于树枝生长,垂直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在此栖息,形成完整的生物群落。古柏通过落叶分解丰富土壤养分,形成稳定的生物链。

(四)诗性文明时空对话的文学价值

自唐代以来,翠云廊凭借其独特的自然风貌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成为文人雅士们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古柏林作为翠云廊的核心构成部分,不仅以自然景观的形态呈现于世人眼前,更是以一种诗意世界的独特面貌,存在于文人墨客的精神维度之中。清代剑州知州乔钵描绘“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审视,这既是对翠云廊当时自然景色的具象化呈现,也是古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对美的不懈追求与深刻表达。乔钵以“翠云廊”这一极富诗意与文化内涵的名称命名这片古柏林,这一行为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事件,实现了从物质景观到文化符号的转变。自此,翠云廊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后世文人心中的朝圣之地。

唐代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虽未直接提及翠云廊,但对蜀道险峻与壮阔的描绘为翠云廊提供了宏大的文化背景。这些诗词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记录,更是文人对蜀道文化的理解与情感寄托,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步入现代社会,翠云廊凭借其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继续吸引着众多文学创作者的目光。20世纪伊始,诸多作家和学者秉持着对翠云廊文化价值的敏锐洞察与深入探究的学术精神,通过实地考察这一严谨且富有实践意义的方式,将翠云廊的风姿与内涵巧妙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西华师范大学蔡东洲教授在蜀道文化研究中多次提及翠云廊,展示了翠云廊在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⑩。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大,翠云廊成为现代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时间,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李敏和万展豪指出,翠云廊不仅是自然美景的象征,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⑪。

翠云廊的每株古柏都是千百年来记录这片土地沧桑变化的见证者,无论是三国时期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还是唐宋时代繁华昌盛的社会风貌,都毫无遗漏地在它们的年轮之中留下了深刻印迹。因此,它们宛如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有效地沟通着过去与未来。通过翠云廊,可以研究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借鉴。翠云廊的文化意象早已超出自然景观,升华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去探索未知的文化领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当代文化,在文化的长河中不断前行。

(五)多学科交叉天然实验室的科研价值

翠云廊古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工古柏林,是历史学、植物学、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土壤学、生态学、生物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众多学科的天然实验室。

翠云廊的树木生长过程,是一部跨越千年的生命档案。通过树木年轮学研究发现,年轮宽度与历史气候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湿润温暖期年轮宽大舒展,干旱寒冷期年轮窄小密集。如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引发的“无夏之年”,在翠云廊古柏年轮上留下了异常狭窄的“灾难印记”。无损检测技术使古柏的生命密码进一步显露,X射线断层扫描显示,部分古柏内部独特的木质部结构赋予其超强的抗病虫害能力⑫,为保护珍稀植物提供了关键线索,也为现代林业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使古柏的生命密码得以揭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指出:“翠云廊古柏的基因库,是理解树木适应性进化的重要钥匙。”⑬

翠云廊,作为一个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极具独特价值的存在,可被视为一座天然的且具有极高研究意义的气候档案馆。研究表明,年轮宽度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高达0.76,使其成为研究区域气候变迁的“活仪器”⑭。例如,从翠云廊那棵声名远扬的“帅大柏”的年轮中,我们借助科学分析手段以及对历史气候资料的深入研究,便可清晰地洞察到汉唐温暖期是如何凭借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力地催生农业繁荣这一历史现象的;同时,亦能明晰地了解到明清时期的小冰期作为一种异常的气候现象,又是怎样在川北地区引发生态危机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凡此种种,皆为研究古代气候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提供了生动且极具说服力的例证。翠云廊呈现出的这种跨大陆尺度下的气候联动现象,从地球系统科学的宏观视角出发,为理解地球系统复杂性提供了独特视角。

翠云廊古柏的根系分布状况,犹如一部无声的地质史书,深刻地反映了该区域地质条件的构成情况。具体而言,古柏深扎型根系与松散沉积物层的对应关系,揭示了古蜀道区域地下水文条件的稳定,而分布于崖壁边缘的浅盘状根系,作为古柏在特殊地质环境下适应性生长的产物,其分布规律则生动地记录了古柏在地质不稳定地带所展现出的生存智慧。这种根系形态与地质条件之间高度的适配性,从植物生态学与地质科学交叉研究的角度看,为深入开展植物与地质环境协同演化研究提供了极为生动且珍贵的研究样本。

从某种程度上说,翠云廊宛如一幅镌刻在大地上的历史地图,精准地印证了该区域地形的演变过程。大量的地质勘探、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等考古调查,显示出翠云廊沿线古柏密度的差异与历史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越高的区域,古柏的密度相对越低,反之亦然。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涉及地质灾害对植被生长环境的破坏以及古柏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生存适应性等多方面,为研究区域地形演变与生物群落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关键的线索与依据。

(六)自然人文双重赋能的旅游价值

在自然景观方面,翠云廊展现出一种独具一格、令人叹为观止的特色风貌。众多形态各异、历经岁月沧桑的古柏,以其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自然而然地组成了一道天然的、宛如绿色长城般的绿色屏障。当温暖的阳光以其特定的入射角,透过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枝叶间隙,便会在那历经岁月打磨的青石板路上,洒下一片片斑驳陆离、形状各异的影子。此时,徒步其间的行人,仿佛穿越时空,行走在一条充满神秘色彩、宛如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绿色时光长廊中。这一独特的自然体验,融合了光与影的变幻、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为翠云廊的自然景观增添了一抹别样魅力。

翠云廊的文旅资源,从文化内涵与旅游吸引力的维度审视,呈现出十分丰富且多元的态势。“张飞柏”源自三国时期英雄张飞植柏的传说,象征着忠诚和正义;“隆中对柏”两棵相对生长的古柏,象征着刘备三顾茅庐的场景,具有深远的寓意⑮。这些别具一格的文化符号,作为翠云廊独有的、区别于其他地区文旅资源的显著标识,以其与众不同的特质,拥有极其深厚且持久的文化吸引力,如同磁石一般,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对历史文化充满探索欲望的游客与学者。如美国学者贾和普先后25次到蜀道、到翠云廊考察研究。

图片

隆中对柏(图源:看广元)

翠云廊沿线如同一条串联着历史文化瑰宝的璀璨项链,分布着剑门关、剑州古城、七曲山大庙、昭化古城、觉苑寺等众多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历史遗迹。这些历史遗迹既是研究巴蜀文化和华夏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又为当代文旅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场景,是我国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翠云廊旅游发展潜力逐步显现,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宣传力度的加大,已逐步成长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品牌。为充分释放翠云廊的旅游价值,当地政府开展背诵《蜀道难》奖励剑门关门票、默写《翠云廊》奖励翠云廊景区门票等举措,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游客参与的热情,提升了游客的文化认同感。

翠云廊正通过旅游开发、文化传播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从局部景观向全球文化资源的升华,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可能,翠云廊的文旅价值正在不断提升。

(七)生态文明实践典范的当代价值

翠云廊古柏是中华民族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教育的活态见证,是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活教材,具有深远的社会教育价值。这片千年绿色长廊,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变化,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体现。

翠云廊为学校和社会团体提供了丰富的研学资源。学生们在学习中了解古蜀道发展,认识到历代重视植树护林的举措,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智慧,感受坚持正确政绩观的翠云廊实践。

注重生态保护与民生的这一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各项工作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翠云廊是自然遗产,更是干部的生动课堂,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活范本。

生态文明向经济动力转化的生动写照,就是翠云廊古柏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每年吸引大量游客的翠云廊作为广元乃至四川的标志性名片,直接拉动了宾馆、餐饮、运输等行业的增长。2024年,剑门关翠云廊景区接待游客268.98万人次,同比增长69.79%,其中翠云廊部分游客人次同比增幅高达782.65%,生态旅游潜力巨大的特点得以彰显。

翠云廊的存在为周边农产品市场的推广开辟了新的路径,游客对本地特色农副产品的兴趣,推动了产品品牌化、市场化,以千年古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正在兴起,而柏木宝剑、手串、熏香等工艺品,则将功能性与文化性完美结合。纪录片《翠云廊》登陆央视,带动“古柏文创”搜索量激增200%,文化与经济的双向赋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4年2月,剑阁县借鉴“交树交印”经验,开展党政干部古柏保护离任交接工作,将责任范围扩大到全县29个乡镇,交接内容涵盖管护范围、古柏数量、生长状况、履职情况等,并对树木清点、资料归档、书面报告等流程进行规范。这种制度创新有效保护了古柏资源,为现代治理体系提供了历史智慧的当代转化样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更说明翠云廊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国家治理的制度参照。

翠云廊古柏

历史文化价值传承策略

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翠云廊以其独特的古柏群及沿线遗迹,承载着极为深厚且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涵盖从先秦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萌芽,历经秦汉、三国、唐宋直至明清各朝代在交通、军事、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印记,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生动缩影。鉴于此,其保护传承工作绝非一项简单的任务,须从制度、技术以及公众参与这三个相互关联且相辅相成的维度出发,有条不紊地展开全面且系统的规划与实践。

图片

宋柏(图源:看广元)

(一)构建多维协同治理框架

首先,在法律法规层面,应进一步细化《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并参照国务院2025年出台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针对树龄500年以上的一级保护古柏实施“一树一策”的动态管理。明确林业、文旅、住建等部门的权责边界,构建“行政监管—司法保障—社会监督”的闭环责任体系,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治理结构。

其次,在技术应用上,引入RGB3DS智能位移监测系统,结合三维点云数据采集与AI驱动的异常检测模型,实现对古柏微位移(精度达0.1mm)、病虫害扩散等风险的实时预警。同时,借助卫星遥感与物联网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为预防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此外,可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建立不可篡改的古柏健康档案,提升数据透明度与可信度,为长期保护奠定基础。

(二)深化历史文化价值挖掘

翠云廊古柏群作为承载2300余年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其价值活化需依托多学科交叉研究与沉浸式传播方式。建议联合四川大学、蜀道研究院、四川省蜀道研究会等机构,在剑阁县设立“翠云廊古柏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统筹整合考古学、生态学、历史学等领域专家,开展古柏年轮气候学研究与三国文化遗存考证,揭示其作为“蜀道生态智慧活化石”的科学价值。在此基础上,系统整理“张飞柏”“剑阁柏”“帅大柏”等名古柏的历史典故,运用数字人文技术构建“古柏文化基因库”,通过增强现实(AR)导览、全息投影等方式,将“交树交印”等古代制度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场景。借鉴故宫“‘纹’以载道”沉浸式展览经验,开发“古柏密码”数字藏品,推动文化IP的跨媒介传播,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和参与。

图片

剑阁柏(图源:看广元)

(三)创新文旅融合转化模式

文旅融合应突破传统观光模式,构建“文化体验—生态教育—数字经济”复合业态。建议在遗产缓冲区规划“蜀道文化研学走廊”,设置古树年轮观测站、三国文化考古实验室等互动节点,开发“古柏认养” “树木医生” “云上植柏”等深度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古柏文化的魅力。在旅游产品设计上,可参考龙门石窟数字孪生平台,建设翠云廊“数字孪生体”,通过5G+VR技术实现古柏群的全景复刻与虚拟漫游,打破时空限制,扩大文化传播范围。同时,培育“古柏+”文创生态,与知名IP团队合作开发“柏语”系列潮玩,结合区块链技术打造“数字古柏”确权交易平台,探索文化遗产向数字经济转化的新路径。未来还可尝试引入元宇宙概念,创建虚拟空间中的翠云廊世界,进一步拓展文化传承的可能性。

(四)完善公众多元参与机制

文化传承的核心,在于构建“政府主导—社区参与—教育渗透”的立体化传播网络。建议成立“古柏保护志愿者联盟”,吸纳党员干部、当地居民、学校师生等群体参与日常巡护。参考意大利庞贝古城“羊群养护”模式,进一步完善古柏保护示范小区建设,开发“自然修复+文化体验”的社区共建项目,使公众成为保护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在教育体系中,将翠云廊纳入四川省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编写《蜀道古柏文化》校本教材,通过“古树名木保护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同时,加强媒体合作,与央视《国家宝藏》等栏目联合制作专题纪录片,运用8K超高清拍摄技术,展现古柏群的生态美学与历史厚度,唤起更广泛的社会共鸣。

(五)强化区域协同一体保护

破解文化遗产保护碎片化问题的关键,在于跨区域协作。建议联合阆中、梓潼、昭化等蜀道沿线城市,参照“丝绸之路”跨国申遗经验,组建“蜀道古柏文化遗产联盟”,统一保护标准与监测数据平台,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国际合作层面,可借鉴意大利古罗马遗址保护的经验教训,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合作开展“古柏保护技术国际培训班”,推广“交树交印”等中国经验,彰显本土智慧的全球意义。同时,启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依据《世界遗产公约》标准,系统论证翠云廊在“人类与自然互动”“线性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通过国际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听证,完善申报文本的科学性与说服力,争取更多国际支持。

翠云廊古柏的保护传承,本质上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文明根脉的实践。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与文化叙事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延续“三百长程十万树”的生态奇观,更能将其转化为巴蜀文化的标识性符号,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方案”。这一过程需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实现历史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协同提升,最终构建起文化遗产可持续传承的长效机制。

注释:

①《汉官仪》卷二,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第15页。

②《宋会要辑稿》卷四,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3页。

③[清]乔钵,剑门路[A].清光绪《剑阁县志》[C].卷8《艺文志》第23页。

④《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2021年8月24日广元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2021年9月29日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第二十二条。

⑤陈寿,三国志[M].中华书局,1959:卷32《先主传》第886页。

⑥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卷54《食货志四》第1378页。

⑦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卷197《兵志一》第4885页。

⑧[清]张政,剑州志(续志)[M].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卷3《建置志》第12页。

⑨李晓明、王志强,柏科植物碳汇功能研究[J].生态学报,2017,37(12):第4156—4163页。

⑩蔡东洲,蜀道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第189—192页。

⑪李敏、万展豪,文化遗产的现代转译——以翠云廊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22(3):第112—118页。

⑫王立新,等,古树名木木质部结构检测技术[J].林业科学,2020,56(3):第145—153页。

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四川古柏遗传多样性研究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第23—28页。

⑭刘禹,等,火山活动对中国西南地区气候的影响研究[J].第四纪研究,2020,40(4):第1023—1032页。

⑮李之勤,蜀道话古[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第55—58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忠仁(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主任,四川省蜀道研究会理事)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