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敬茂明 ‖ 道心弗贫 背影千秋——读《郑大谟诗词集》有感

作者:敬茂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10-25 21:39:53 浏览次数: 【字体:

国庆长假期间友朋小聚,南部县建兴中学学长张兄惠赠《郑大谟诗词集》一本。近些天方有闲阅之,竟欲罢不能,掩卷后仍心潮起伏不得安眠。这是近些年读书少有的状态。

《郑大谟诗词集》(2018年11月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郑大谟先生,蓬安县人,民国时期四川大学国学专业毕业,大半生在川东北从事中学教育事业;虽在古诗词方面造诣极深,生前死后却俱在文坛寂寂无名,真可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先生长逝35年、冥寿110岁之际,四川民族出版社推出此书,让人们走近一位已经湮灭于历史深处的知识分子,倾听他在“炼狱”中的寂寞歌唱,感知他的诗意情怀与高贵灵魂,管窥上世纪那个不应忘却年代的微光片羽,从文学和地方史方面,无疑都极具价值和意义。

郑大谟国立四川大学学生注册证(刘庆 提供)

“空囊虽云苦,道心则弗贫。”先生的这一诗句,何尝又不是他的君子人格与文人风骨的写照?!道心诗魂一体俱,便高却,庸碌之辈无数!

郑大谟国立四川大学毕业证书(刘庆 提供)

这本诗词集深深打动我者,首在先生对杏坛之爱、与桃李之情。既背负历史包袱又因写诗罹祸,先生“文化大革命”前夕被下放农村管制改造,处境维艰却仍魂牵梦萦三尺讲台。“上课恍如昨,改文兴亦豪;事与愿违久,空有梦魂劳。”孰读之不动容?改革开放初期,先生被平反后,以古稀之龄、残病之躯接受返聘再执教鞭。“厄运当年不倒翁,而今酒淡诗味浓。一身化作春风后,日日吹拂桃李中。”其豪迈之情、畅快之意,跃然纸上。“真正傻,晚年作春蚕。世俗之见休要听,各有各的人生观,斜晖莫等闲”。“岁逾古稀太龙钟,头晕昏,有病容,血压疯。这般体态,从来不敢从。一想四化爱桃李,作冯妇,献残年,树新风。”这种直抒胸臆的无隔之作、白描病况的口语铺排,独到又有极强穿透力。

郑大谟大学毕业照(刘庆 供图)

“爱人者,人恒爱之。”擅长语文教学又极惜人才的郑大谟先生深得学生尊崇。其《获书》诗描写了他在艰难时候得到学生问候的心境:“一信飞来使我惊,勤民克佑忒关情。三年师弟惭形秽,寥寥数言已泪盈。”写信者之一曾与我有一面之缘,其信情意深长、文采卓然:“今天我们回母校,校园里空无一人,遍地榛荆,一片狼藉。再不见往昔知识殿堂的兴旺与繁盛。秋风落叶,物是人非,不胜今昔之感。知道您在农村劳动,但不知在何处。难见恩师面,无由话衷肠,更增添无限思念之情。我们早已经回乡接受再教育,难知命运何处是归宿。但相信风雨之后必定是彩虹。唯望恩师多保重,后会有期。”如今身居正厅要职的张兄写下的回忆文章也非常真切感人。当年已上大学的他在暑假好不容易凑了一篮鸡蛋,专程颠簸上百公里去探望恩师,岂料郑已离世,天人相隔,这在他和同学心中留下永远的痛……

郑大谟(刘庆 供图)

这本诗词集深深打动我者,还在于先生挺过人生苦难的襟怀气度。郑以其学养之厚、造诣之深,按说不应当在川东北乡村中学落脚,更遑论中年之后会陷于“苦、穷、辱、贱、老、病、冤”的凄凉境地。在其诗词中,不乏苦难与苦闷的流露,但更有传统文人的傲骨豪情。如所填的这首词:“既贫而贱无谄态,先贤硬骨堪钦。平生最鄙位多金。丈夫高气节,穷乏不移心。人讽折磨当自受,我云苦志劳筋。伯牙以此断瑶琴。山水长阔处,何地觅知音?”又如这首《卜算子》:“谁能百岁春?帝乡非吾意。宇宙是一阔舞台,人生在做戏。得故无所欢,失也不足虑。事大如天醉亦休,千万莫怄气。”

2019.4.6日纪念郑大谟诞辰110周年暨《郑大谟诗词集》首发学术研讨会在南部县举行(张仕明 摄)

在那生活困难年代,“夹背锄头为至友,难分,劳动重回五里村”的先生“六十斤煤烧一月,下坛萝卜又无盐”,常常“起展诗词挨永夜,独伴孤灯”,惟在梦中才有好吃好喝。“酒肉何丰满,宴开桂树前。一雷惊好梦,可惜未终筵。”“老妻招手笑嘻嘻,腌肉肥肠又腊鸡。醉后狂呼伤醒早,余香在口尚依稀。”这些诗作何其令人辛酸,却又是带普遍性的时代记忆。但先生又写下了不少沉雄自励之作。“如梦人生我不伤,杯中无酒也颠狂。休悲迟暮风情少,依旧桃花伴夕阳。”这当中既不无精神胜利法意味,又具有内在的旷达。

郑大谟成都杜甫草堂留影(刘庆 供图)

这本诗词集之所以深深打动我,还因为郑公行吟、梦回之地恰好是我极其熟悉的桑梓或客居之处,那些忆景纪行的诗词佳作特别拨动我的心弦。先生出生于蓬安,终老于南部,在我就学过的蓬安中学、建兴中学都任过教。在艰难岁月中,他一次次梦回百余公里外的蓬州,“邀来一片琴台月,照到三层画江楼”“枕上蝴蝶时几许,行尽嘉陵三百里”“此生只谓绝登览,犹得依稀梦里还”。其吟成的蓬安八景都生动清丽,引人向往。如《嘉陵晚渡》:“夜幕降临古渡头,渔火点点水中浮。静时有客呼舟急,惊起沙鸥飞上游。”又如《五马晴空》:“锦屏山下土桥东,隐隐迢迢五座峰。阵阵野烟飞上顶,恰似群骥跃云中。”我少时曾随父在蓬安求学五年,连接着青葱回忆的斯山斯水何其美好!

纪念郑大谟诞辰110周年暨《郑大谟诗词集》首发学术研讨会会场(蓬州闲士 摄)

先生的不少诗词,或记录了在南部城郊农村与我家乡建兴镇之间步行往返八十里的所见所感,或描绘了在劳作中观察到的田园风物之美。嘉陵江流域的这片浅丘地带,虽无名山大川的奇崛风景,却如小家碧玉般别具韵致。其《观月》诗中“月出东山渐,光随巨浪流。茫茫千古夜,滚滚一轮秋”;《起早铲渣》“雄鸡初唱晓,惊起梦中人。轻烟笼寒水,微月照半村”;《春雨之二》“原上疏疏雨,陇头淡淡烟。牧歌芳草地,人醉杏花天”等等,意境都非常美好。其填词如《一剪梅》:“东方欲晓过大垭。数点疏星,几丝朝霞,定水桥畔长虹斜。鱼翔浅底,鹭立平沙。领得山村风物佳,十里烟树,一路霜花。近乡情切我更甚。才喜回家,又愁离家。”嵌入的大垭、定水都是我也曾无数次经过的地名。在没有被粗放工业化和农药过度使用破坏前的当时乡间,“远山凝碧柳丝挂,潺潺流水逐芳池。绿暗红稀黄一片,农村无处不是诗。”读到这些,自然会勾起已久居繁华都市的中年之我无限怀思。

1980年3月10日,南部县建兴中学语文组欢送刘映兰同志留影(后排左二为郑大谟先生)

“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郑先生或许正是以师者道心、诗家慧眼,既不甘沉沦以诗词言志,又从苟且中发现了生活之美、自然之美、情感之美,由苟且延展开去遐想了远方洪荒——不少诗词就神游九州、梦登月球、对话嫦娥,从而才消解了心中的苦痛。

2019年4月6日,纪念郑大谟诞辰110周年暨《郑大谟诗词集》首发学术研讨会南部县举行。图为参会人员合影留念(刘庆 供图)

清人赵翼曾有名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但读了先生诗词却觉得其言大谬。试想,如果不经历人生风雨,以先生之才更安心地教书育人、更多一些地读书吟诗,会培育多少桃李,又会写出多少名作佳篇呀?!

2019年4月6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赵义山(右)与川北医学院教授、郑大谟先生挚友李前勋在纪念郑大谟诞辰110周年暨《郑大谟诗词集》首发学术研讨会交谈(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南部论坛)

两年前读过一篇文章《追寻远去的义勇军背影》,让我深深钦佩和同情那些毁家抗日却无人证其功、未能得其勋的义勇军战士。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每个人无论伟大还是平凡,留给世界的最终都是渐远渐淡的背影。但我深切希望,郑大谟这位可敬师者,诗魂不朽,背影千秋!

(作者系南部县建兴中学高1991级学生,现任中共四川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四川省委改革办副主任)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敬茂明(中共四川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四川省委改革办副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