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百年冠中 不负丹青

作者:卢新华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7日 09版) 发布时间:2019-11-17 23:22:11 浏览次数:487 【字体:

作者:卢新华《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7日 09版)

春花(中国画) 吴冠中

 

印尼舟群(油画) 吴冠中

 

母子豹(中国画) 吴冠中

 

微山岛(油画) 吴冠中

 

灯下人(油画) 吴冠中

 

 

 

 

 

 

【艺海撷英】 

吴冠中是20世纪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一位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思想浓缩了中国文化艺术“变革”与“开放”的时代特征和开拓创新精神。他的绘画艺术风格不仅在现当代艺术界独树一帜,而且影响了一个时代,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进程,促进了20世纪中国艺术创新观念的多元发展,为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他被国内外文艺界和思想理论界誉为中国现当代最具有开创性的一代艺术大家、德艺双馨的典范。

为纪念人民艺术家、杰出的教育家吴冠中百年诞辰,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清华大学、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美育人生——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暨国际学术报告会”近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人们对吴冠中一生忘我的“求真”探索、“至善”奉献和“寻美”的苦行,对他历尽艰辛破陈规、探妙境,不负丹青的伟大精神以及为中国艺术和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表示敬意和怀念。

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分为三个单元:“风筝不断线”“形式是画家的生命线”“风格是背影”,展出了吴冠中各个阶段的画作共111幅。这些作品分别来自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所有展品均为吴冠中及其家属的捐赠,其中包括其长子吴可雨今年7月向清华大学捐赠的吴冠中画作66件中的部分,以及其三子吴乙丁此次向清华大学捐赠的吴冠中绘画作品两件,以及手稿、画具实物28件(本)中的部分。无论是油画、彩墨、手稿还是画具都为我们展现了吴冠中寻美、殉美的人生和灵魂。 

吴冠中生前曾多次说过:“我一生靠国家发工资吃饭,人民养活了我。我一辈子画画,我的这些作品是人民的、是国家的,不是我个人的财产,也不是我们这个家庭的遗产。”他生前亲自安排,身后其长子吴可雨又按照他的愿望,先后将他的近千幅艺术作品捐给国家美术馆、博物馆和重要机构。

在他的画展上,他还曾对我们说:“我死后,如果你们想我,就看我的画吧。我会活在我的作品中,画里有我一颗鲜活的心在跳动。你们要见我,就看我的作品吧,我会在画中与你们说话。”他说这话的情景恍如昨日。

此次展览,让吴冠中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见画如见其人。他离开我们虽然已经9年有余,但是他那卓尔不群的学者风范,他的教书育人的美德,他的勇破成规、孤独前行的艺术探索却不断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你看,他的作品中的点、线、面是他的话语,那形、色、意、神是他的筋骨和血脉,那黑白空间的韵律和节奏是他心脏的跳动,那作品的诗意之境是他生命的永驻。不管我们看吴冠中的哪一幅作品,看到的都是他那一颗充满热血的跳动的心,他似乎一直在与我们对话。

他无论是画长江、黄河,还是画大江南北的名胜风景,或者画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都让人看到了他为民族伟大文化艺术复兴而奋不顾身的一颗丹心。那颗丹心随他的作品如“风筝”高高放飞,但“风筝不断线”又将生活与人民大众的审美情感“千里姻缘一线牵”,将古今中外的艺术精华与现代审美“千里姻缘一线牵”。

吴冠中曾说,他一生都在不断翻越20世纪占据中国艺术主流地位的苏俄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这三座大山。这条路,注定是一条孤独的艺术人生路,是一个“苦行僧”怀揣对美的信仰的苦旅。一路险象环生,“横站生涯”,不知何处是归途。但是他无论经历怎样的人生困境和精神压力,都心无旁骛、勇往直前,视艺术为生命,抗争、呐喊,不懈探索。

“春江水暖鸭先知”,改革开放初期,吴冠中以其敏锐的思想,在1979年《美术》杂志第五期发表了《绘画的形式美》,引发了美术界保守和开放两种思想的激烈争论;1980年他又发表了《关于抽象美》,把这一争论推向高潮;1981年他以无所畏惧的精神再次发表了《内容决定形式?》的文章,引发了文艺界、哲学社会科学界长达5年的激烈思想辩论。他的理论思想既是对他的绘画艺术创新实践的阐释,又直接挑战了当时保守的文艺思想,发出了时代先声,开启了一个新的文艺时代,推动和影响了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变革和发展。

吴冠中以美育人,他非常注重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对美的感悟。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方法和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他认为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不研究形式是不务正业。他带同学们写生,会告诉同学们景物美的本质在哪儿,它的特色和特点在哪儿,怎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要害。在画人体的时候,他会围着模特四周转,形象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看啊,这是八百里的土地,有高山,有大川,一点儿也不能多,一点儿也不能少。”在画风景的时候,他说:“不要看自然万物复杂、变化多端,你要敏锐地咬住事物的本质不放松,抽它的筋,扒它的皮!找到它内在与外在的形式美的要害。”

吴冠中对形式美的高度敏感,他那活跃的思想,生动形象的语言,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以及他对艺术的虔诚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受益匪浅。一批有才华的学生在他的培育下脱颖而出,桃李满天下。

他的绘画作品以中国的诗意精神为灵魂,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精华。无论是具象、写意、还是抽象,他都以对生命的体悟去关照自然万物,紧紧抓住中国绘画黑与白的空间诗性不放,不拘一格地表现画面的诗意之境,把形式语言推向极致,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笔墨成规和法则,创建了中国现代绘画的视觉新图式——“吴氏粉本”。他的作品中的神韵既传承了中国艺术诗意精神的血脉,又有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结构张力,改变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视觉弱化形态,赋予了中国绘画艺术创新的活力,并成为中国艺术的新经典。

百年冠中,不负丹青。仅以此向一代名师、杰出的人民艺术家吴冠中先生致敬!

    (作者:卢新华,系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秘书长兼副主任)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