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寻新起古今波澜(逐梦70年)——关山月中国画《绿色长城》

作者:陈湘波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15日 08 版)​ 发布时间:2019-12-15 11:06:35 浏览次数:720 【字体:

陈湘波《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15日   08 版)

生态文明建设,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也是画家笔下常见的题材。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关山月中国画《绿色长城》(见图),可谓是以现实题材进行艺术拓展的美术经典。

“守旧遏天地造化,寻新起古今波澜”。这是关山月晚年对自己艺术理念和实践的一种简洁诠释。事实上,与许多同辈艺术家相比,关山月对外部世界与时代生活的关注之情似乎更为强烈。他通过积极的艺术实践,为时代画像,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我们树立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榜样。

作为一位敏于感受社会风云,又能及时通过艺术的方式做出积极反应的艺术家,关山月不同时期都为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作品。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从城市撤退》《三灶岛外所见》《塞外驼铃》《鞭马图》,到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新开发的公路》《山村跃进图》《江山如此多娇》《煤都》,以及70年代创作的《俏不争春》《绿色长城》,再到改革开放后创作的《八十年代第一春》《秋溪放筏》《碧浪涌南天》等一系列代表作,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关山月作为一位感知敏锐的中国画家,能够自觉把握时代精神,对新的社会环境、新的表现题材,保持一种清醒奋发的姿态。他善于在作品中反映时代特色,融入社会生活的鲜活感受,特别在对重大题材的开拓和时代精神的表现上,他那气势雄强又任情挥洒的艺术风格,是对传统文人审美习惯和题材的不断突破,有效拓展了传统笔墨内涵,使作品为观众所普遍接受并喜爱。《绿色长城》正是对关山月创作理念和实践的最好诠释。

《绿色长城》表现的是树,也是人。这是1973年关山月在广东电白博贺渔港深入生活期间,被海岸绵延的木麻黄林带所打动而创作的。逶迤壮丽的木麻黄林带,既美化了海岸环境,又是海边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体现了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造自然的豪情。这种木麻黄树,传入中国时间不长,不像松、柏、梅、柳等树木常出现在画家的笔端。怎样表现木麻黄树的性格和特征?怎样表现海涛和林涛融在一起的感觉?这是一个问题和挑战。在粤西电白虎头山脚下,关山月早晚登上虎头山顶峰看林带和海水的变化,感受林涛和海涛声音合奏的气势,在深入生活中体验林带之美,并通过反复写生收集素材,获取了许多珍贵的一手资料。

最终的创作,构图上,关山月采取“之”字形迂回走向的方式,来表现悠长的林带,既避免林带的单调,又很好地表现出海岸景观的宽阔浩渺,营造出磅礴气势。为了表达林带的深邃和内聚的视觉趣味,他刻画前景多用石绿,后景多用水墨,造成强烈的逆光效果,较好地表现了树林的层次。而远处海水的表现手法也和林带的画法相统一,为画面增添了巨大活力。技法上,他大胆运用西洋画和中国传统青绿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大面积地使用石绿,层层加盖,铺排渲染,强调色彩的力度,淡而不薄、厚而不滞,达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艺术效果。从整个画面来看,远处的海面上烟波浩渺、机帆点点,近处的木麻黄树迎风而立、摇曳多姿,远树如层波叠浪构成一道绿色屏障,丛林中还隐现着一队巡逻的民兵,表现出具有中国南方海岸风情和时代色彩的“绿色长城”,也暗喻了那个时代沿海人民众志成城改造自然、保卫祖国海疆的精神和力量。

《绿色长城》在1973年“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展出,当时就被称为新中国山水画的范本。直到现在,其依然在关山月的艺术生涯及新中国美术史中有着独特学术价值。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