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新冠肺炎”的简缩理据

作者:刁晏斌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22日 12版) 发布时间:2020-02-22 10:50:12 浏览次数:339 【字体:

作者:刁晏斌《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22日 12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后,由此引起的疾病名称,前后出现了不少,从“病毒性肺炎、不明原因肺炎、武汉肺炎”,到“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再到“新型肺炎、新冠肺炎、新冠病毒”等,不一而足,这在抗疫中也给人们造成了一定困扰。

《新华每日电讯》2月2日刊发的《疫情名称能否化繁为简》一文认为,疫情严峻,效率就是生命,给当前的疫情取一个简单易记的命名迫在眉睫。早在此前的1月28日,语言学者刘丹青在《“新冠肺炎”——一个呼之欲出的简称》中指出,冗长的名称会成为表达的累赘,因此简称成为社会表达的急需,当前各种简称很多,这样既降低人们识解和记忆的难度,帮助抗疫交流的高效畅通,也是语言规范化的需要,因此亟须统一。

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确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统一称谓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笔者认为,在众多的名称中,“新冠肺炎”是比较理想的一个。

在语言规范及规范语言学中,考察及判定语言规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学理原则,即看某一现象的产生或发展是否符合一般的语言规律与原则。从这方面来看“新冠肺炎”的合理性,大致有以下几个考察与说明的维度:

其一,“2+2”的四字格是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和普遍使用的词汇单位,有大量新词语采取两个原有双音节词构成一个表义相对明确、容易识解的形式,如“蓝牙技术、垃圾分类、人才战略”等。“新冠肺炎”也是如此,它符合当代语言用户的接受与使用习惯,属于“优势”形式。

其二,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到“新冠肺炎”,是“蛙跳式”的发展,即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有一个中间环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据统计,以上三种形式的出现时间有确定的先后顺序,如: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首见于2020年1月11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见于2020年1月18日

新冠肺炎:首见于2020年1月20日

这种阶梯形的渐进式简缩并不少见,一个典型的例子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奥运”,相对于一步到位的一次性简缩,最后一步以前一步较高的使用频率和认知度为基础,可以有效避免大规模简缩易于造成的繁简脱节现象,使后者更易于接受和使用。

其三,“新冠”基本符合汉语一般简缩的规则,即首字(首音节)缩写,如北京大学-北大。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如果严格按照“首字原则”,“新型冠状病毒”应简缩为“新冠病”,如果这样的话,则“完整”形式应为“新冠肺炎”。这样的“3+2”形式一是不多,二是不够简约,所以为人们所不取,笔者在检索中也没有发现一个这样的用例。

其四,就名实关系,即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来看,“新冠肺炎”最具合理性。按一般原则,在为事物命名时,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是其理据性。具体应注意两点:一是正确性,如“武汉肺炎”涉嫌地域歧视,还会带来持续的消极影响;二是准确性,如任何新出现的肺炎都可以叫“新型肺炎”,因此“新型肺炎”的准确性或区别度低于“新冠肺炎”。

与此名称相关,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首先,“新冠肺炎”可能并非简缩的“终点”。“新冠肺炎”虽然取“优势”格式,但不是“最简”形式。也就是说,从语言表达效率看,它还有进一步简缩的空间,“新冠”将是现成的进一步简称。其实,“新冠”已经用于构成其他新词语,如“新冠疫情、新冠患者、新冠疑似患者、新冠感染、抗击新冠”,然后才开始单独使用,而后者是其真正“成词”的开始。例如:非典主要感染青壮年、新冠主要传染中老年这说法有科学依据吗?(《科技日报》2020年2月5日)

其次,关于“新冠病毒”的来源与使用。与以上讨论不同,从“新型冠状病毒”到“新冠病毒”另为一个“系列”,并且其使用时间也要早很多。经检索,早在2012年9月24日,新华网就刊发了消息《英国确认一个新型冠状病毒输入性病例》,这是我们所见“新型冠状病毒”的最早用例。此后相隔10个月,进一步的简缩形式“新冠病毒”就产生了,如人民网2013年6月25日的报道《北京:疑似新冠病毒6小时出结果》。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现在使用的“新冠病毒”到底是来自“早期”的“新型冠状病毒”,还是来自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由时间看,应该是前者;但是由当下“新冠病毒”经常也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又似乎是后者。看来,这个问题给语言学家将来的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最后,战“疫”与语言学。据调查,2003年“非典”期间,当媒体上正式使用“非典型性肺炎”后仅两天,各地报刊就开始以“非典”作为正式使用的缩略词。此次战“疫”之始,本以为在融媒体时代,指称形式由繁到简的速度会更快一些,但调查后却发现并非如此。因为我们今天更加理性、更加沉稳了。就媒体以及语言研究者和使用者而言,规范意识大为增强。

语言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由人构成的社会语言生活,是语言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语言学应该而且必须直面社会需求,积极参与社会语言生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用与价值,另一方面也能够获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作者:刁晏斌,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