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甩锅”
作者:殷树林 杨帅《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4日 16版)
项羽举鼎
举鼎图 东泰染织厂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部分美国政客歪曲事实,编造谎言,妄图通过向中国推卸责任来转移视线,掩盖自身抗疫不力的事实。在我国的官方回应和媒体报道中,“甩锅”这一网络流行语频繁出现,例如:《“甩锅”升级也无助美国政治“脱困”》(《光明日报》2020年06月1日)“我能想象得到美国国内一些人急于要造锅、甩锅的心理。”(2020年4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百度搜索“甩锅”,最早出现于2014年左右,最开始常用于电竞游戏当中。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周期一般较短,有着明显的年代性,很多都是昙花一现,真正留存下来并有固定化倾向的并不多。“甩锅”一词早在几年前就已出现,如今仍然使用并有逐渐流行的趋势,展现了较强的生命力。
“甩锅”是指推卸责任,将自身的矛盾转移出去,让别人来承担责任的意思。“锅”本来是指一种炊具,缘何成了“责任”“矛盾”“祸端”的代称呢?这恐怕要从“背黑锅”一词说起。《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背黑锅”一词的释义为: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枉。有一种观点认为,“背黑锅”源于粤语“背黑祸”,“锅”和“祸”音近,后来就用“锅”代替了“祸”,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一些方言中也有与“背黑锅”近似的词汇,从字面上看,也都是背着东西的意思。例如,福建崇安话中有“背包袱”,山西长治话中有“背箩筐”或“背笸箩”,都和“背黑锅”意思相近。另外,福建政和话中有“背黑鼎”一词,意思也和“背黑锅”相近,“鼎”在当地话中就是“锅”的意思。由此可见,“背黑锅”字面意思就是要表达“背着一口黑锅”,而不是从“背黑祸”演变而来。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背黑锅”一词走进大众视野是缘于电影《大话西游》中的台词,这也是值得商榷的。“背黑锅”作为一个口语词很早就在人民大众间广泛使用,老舍先生在小说《骆驼祥子》中就已使用过“背黑锅”一词:“你是了味(指尝到甜头,编者按)啦,教我一个人背黑锅”。(《骆驼祥子》)“背”是承受和承担的意思,我们在描述承受沉重事物带来的压力时,往往喜欢使用与肩膀和脊背相关的动作动词来形象化地进行表达,例如“担风险”“肩负使命”“背饥荒”(方言词,指欠债)等。
在中国文化中,“锅”是一种符号,象征着生存的基本物质材料和家庭的最后一道财产防线。搬家必然要将“锅”带走,农村人长期不在家要将锅从灶台取下收好,甚至古人去偏远地区旅行都要随身携带锅具。“锅”是需要守护的,“砸锅”意味着失败,“砸锅卖铁”意味着家庭的破产。因此,“锅”代表着重担、责任和压力,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黑锅”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锅”之所以说是“黑锅”,一方面是指现实生活中锅具久用后底部熏烤发黑,因此也有“黑锅底”的说法。有相关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移动锅具时锅底的黑灰极易沾染到手上或身上,因此需要格外小心,避免触碰,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屈担责也是我们避之不及的事情。另一方面,在我们的语言表达中,黑色往往带有负面感情色彩,含有邪恶、冤屈、阴暗等情感化的语义特征,例如,“黑心”“黑势力”“下黑手”等。“黑”本身还有暗中陷害的意思,譬如,被人坑害了可以说“被人给黑了”。此外,一些方言中称驼背的人为“背锅”“背锅儿”“背锅子”,这种不礼貌的称呼无形中加深了人们对“背锅”动作的具象化认知。在上述认知经验的启发下,“背黑锅”通过不同认知域之间的联想和激发产生了概念隐喻,才有了替人担责、受屈、被冤枉的意思,“黑锅”也就有了“责任”“罪名”“冤屈”等含义。
在使用过程中,“背黑锅”产生了内部的词义吞并,“黑”的词义被“锅”吸收吞并,衍生出“背锅”这一简略的说法,因此“黑锅”的“责任”等义便由“锅”独立承担。此后,还出现了“这锅我不背”这样“锅”单独使用的表达,这为以“锅”造词创造了条件,之后又相继出现“造锅”“扣锅”“丢锅”“扔锅”“挡锅”“接锅”等一系列“×锅”类词语,“甩锅”也是其中一员。同样都是“锅”,但“甩锅”的“锅”和“背锅”的“锅”意思并不完全相同。“甩锅”的“锅”是指“自己应担的责任”,而“背锅”的“锅”则是指“并非自己应担的责任”。与“甩锅”意思相近的有“丢锅”“扔锅”等,为什么只有“甩锅”的认可度最高呢?这多半与“甩”的词义特征有关。从动作形象上分析,“甩”有尽快摆脱、尽力挣脱的形象化色彩,这是“丢”和“扔”所不具备的词义特征,“甩手不干”“甩手掌柜”“甩掉重担”等“甩”的常用搭配组合也都从侧面显露出不愿承担责任的感情色彩义。因此,“甩”和“锅”的搭配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形容推卸责任的行为。
“甩锅”一词在实际使用中用法较为灵活,经常充当句子的谓语中心,例如:《治骚扰电话,运营商不能甩锅》(《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9月18日)。有时还可以在“甩锅”一词前用介词“向”引出“甩锅”的对象或者用介词“将”引出“甩锅”的内容,例如:《猝不及防!特朗普凭“感觉”就向中国甩锅!》(环球网2020年6月19日)《让孩子去‘自首’,家长不能将教育责任甩锅》(红网2020年7月28日)。“甩锅”的对象也可以出现在“甩锅”一词之后,用介词“给”引出,例如:《莫“甩锅”给中国”》(《南方日报》2020年3月18日)。“甩锅”的对象还可以不用介词引出直接跟在“甩锅”一词之后,例如:《美政客肆意煽动仇华意在“甩锅”中国》(《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7月15日)。“甩锅”后跟的对象并非一定是具体的事物,还有可能是对情况、原因等的描述,例如:《官员酒驾,交警当场未测酒,怎能甩锅“人太多”》(《中国青年报》2020年7月29日)。“甩锅”在句子中还经常作修饰性成分使用,例如:《“甩锅”歪理完全站不住脚》(《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5月9日)。此外,“甩锅”一词在使用中还形成了诸如“甩锅推责”“恶意甩锅”“责任甩锅”等有固定化倾向的常用“四字格”表达,同时还创造出“甩锅者”“甩锅侠”等相关衍生词。
“甩锅”一词的流行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语言自身方面的原因。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流行语是词汇发展变化的急先锋,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感知最为灵敏。在社会生活中,遇到问题就逃避责任,向外推责的现象屡见不鲜,正因此类社会现象普遍存在,语言表达的频率较高,所以其表达手段也渐趋多样化。近期以来,部分美国政客在有关疫情和其他国际问题上频频诬陷抹黑中国,我国的官方回应中高频使用“甩锅”一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甩锅”一词的传播与流行。从语言自身方面来看,首先,言语交际追求经济性,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前提下,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简洁省力的表达方式。“甩锅”一词至少包含推卸责任和诬陷他人(或将责任推给其他事物)两层意思,这两层意思的表达通常需要多个词或者多个句子才能完成,而“甩锅”一词仅用两个音节就可以表达这两层意思,因此有着明显的经济性优势。其次,从词义特征上看,色彩义是词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形象色彩的词往往给人以生动具体的感觉,因此也有着更高的活跃度和传播度。与“推卸责任”“转嫁祸端”“诬陷抹黑”等这样的表达相比,“甩锅”的形象色彩更强,表达效果上也更加鲜明生动,因此才会迅速流行起来。此外,“甩锅”一词还有着适用性强的特点,可以适用于多种表达场合,日常对话中可以使用,比较严肃庄重的场合也可以使用,适用性强也是其能够迅速流行的重要原因。
虽然“甩锅”一词是当下的流行语,但是它反映的是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遇到问题一味推卸责任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生活中我们既不能无故“背锅”,更不应随意“甩锅”,面对问题和困难,应该少一点“甩锅”,多一点担当。
(作者:殷树林、杨帅 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现代汉语零句研究”〔19YYB062〕)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