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什么样的观众会看戏曲电影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1-06-12 14:00:19 浏览次数: 【字体:
  【文化评析】

  作者:王廷信(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导、常务副院长)

  近日,一篇题为《豆瓣8.1,票房360万,戏曲电影为什么没有观众?》的文章引发关注。文章说的是某部正在公映的粤剧电影在豆瓣评分甚高,但其区区360万元的票房业绩与观众的好评形成强烈反差。

  当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把摄像机对准工厂大门记录蜂拥下班的产业工人拍摄出《工厂大门》、对准呼啸而来的进站火车拍摄出《火车到站》、对准正在浇水的园丁拍摄出《水浇园丁》时,远在中国的任庆泰则把摄像机对准了著名京剧老生演员谭鑫培,拍摄出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西方人在电影诞生之初把摄像机镜头对准工业时代的生活场面,中国人则把摄像机镜头瞄向了在农耕时代孕育生长的传统戏曲,这表现出了中国人电影观念的独特趣味。

  在西方,电影从一种杂耍型艺术演化为一种主流艺术形式,伴随着迅猛崛起的工业文明走向大众视野,而戏曲则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与大众渐行渐远。尽管戏曲伴随着电影的诞生而迅速走向银幕,但这种特殊片类并未因戏曲与电影的结缘而成为大众观赏电影的主餐。戏曲在中国的深厚积累,让戏曲电影这种特殊片类长期存在,而维系这种特殊片类存在的观众则是戏曲艺术的守护者。他们在中国社会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保留了中国观众的传统趣味。而趣味之“传统”恰恰决定了戏曲电影观众的“少数”与“精英”特征。换句话说,戏曲电影的观众在工业文明压倒农耕文明的时代,是不可能也没必要大众化的。

  如果说戏曲电影观众的“少数”特征,是由社会转型造成的时代风尚所决定的,那么戏曲电影观众的“精英”特征则是由戏曲自身的传统和独特魅力所决定的。据不完全统计,从中国的首部电影《定军山》问世至今,不同类型的戏曲电影作品已达500部以上。举凡优秀的戏曲电影作品的观众数量,都没有超过同时期的大众化电影作品的观众数量,但这些电影作品并未因观众数量少而影响其艺术品质。只要戏曲电影把戏曲与电影的优势有机结合,都能显现出其艺术品质。与此相反,凡是试图用电影手段压倒戏曲独特价值的作品,不仅观众不买账,而且也会大大削弱作品的品质。以上文中提到的粤剧电影为例,它演绎的是广为流传的传统爱情故事,尽管导演努力把戏曲语言与电影语言紧密结合,以彰显戏曲的特质,但电影的宣传却把重点放在因视觉特效而造成的视觉冲击力上,这种做法本身就表现出对戏曲电影观赏点的失判。

  戏曲电影究竟需要怎样的观众,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无论是院线排片数量的增加,还是专门电影院线的开辟,都是争取观众的可贵尝试。但戏曲电影丢弃戏曲自身的艺术魅力而去追逐偏离戏曲精神特质的噱头,则是让观众远离的实质。戏曲电影对观众的定位,首先需要在认可“少数”的基础上保持对“精英”品味的满足,其次才是用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去探索培养观众新的审美趣味和习惯。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3日 10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