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寻梦·坊巷》:找寻三坊七巷的文化记忆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1-07-24 14:00:20 浏览次数: 【字体:
  【来自世界遗产大会的报道⑤】  

  光明日报记者 张诗瑶 李韵 高建进

  寻味坊巷,游梦百年。17日和18日,以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为场景的沉浸式演出《寻梦·坊巷》上演。作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重要文化体验项目之一,演出通过传统建筑与现代舞美的激情碰撞、文艺演出与生活场景的巧妙融合,向世界展示福建、福州深厚的文化魅力。

  演出以三坊七巷北口的南后街牌坊为起点,一段令人惊叹的数字影像将现场观众提前拉入如梦似幻的意境当中。当幕布缓缓升起,一位撑着油纸伞的美丽姑娘款款前行,带领观众步入这段穿越时空的寻梦之旅。

  童谣声中,王审知、蔡襄、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众多为人熟知的福州历史人物在风雨廊上粉墨登场。花灯、纸扇、茉莉花茶、寿山石雕、舞龙灯等凝练了千年闽都文化的非遗产品、民俗传统以街头集市的方式生动呈现。

  正当观众意犹未尽之时,悠扬的丝竹之声从前方传来。经典闽剧《荔枝换绛桃》用一段风花雪月道尽千年榕城故事。舞步微启,时光重转,身穿旗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们在悠长的衣锦坊中翩翩起舞,再现“灯市坊巷,红光辉映”的景象。象征文化传承的百年榕树下,隆隆的鼓声向天地祈愿,愿这座发轫于晋代的千年古城生生不息、文脉永续。跟随五彩锦鲤的引领,人们回到现代,电音与古乐碰撞,电子屏上的茉莉花与演员共舞,彰显出福州古今交融的蓬勃生命力。

  《寻梦·坊巷》总导演秦一文介绍,整场演出以“人文世遗、数字世遗、绿色世遗”为核心表达,以福州元素为点、三坊七巷为线、世界遗产大会为面,串联成立体独特的演艺内容。“福州三宝”、木偶戏、手打肉燕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穿插展现,朗诵、音乐、光影、舞蹈、戏曲等表演方式轮番亮相,着力还原古代里坊制度,重现明清社会闽都民俗、文化生活场景和商业发展氛围。

  “三坊七巷并不是一群冷冰冰的古建筑,它是一个有生命力、会呼吸的街区,人们至今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成长,在这里经历着自己的人生。”《寻梦·坊巷》总策划人杨澜认为,生动的烟火气正是三坊七巷作为“里坊制度活化石”的核心魅力。因此在策划时放弃了严肃、宏大的叙事,而专注于演绎和展现当地人生动活泼的生活方式。

  三坊七巷的街巷格局是中国传统坊巷制度的延续和发展,保存完好的街区形态是中国古代城市住区肌理和城市景观的突出例证,街区内的宅院、街道和坊巷的物质遗存,是士人阶层文化重要载体,是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独特反映。这里名人志士辈出,特别是在近代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旭、林觉民等历史名人,有着“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美誉。

  丰富的人文气息和千年积淀的文化印记,成就了一段专属于三坊七巷的文化记忆。杨澜表示,做好文化传播,并非只是单向推销,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和由衷吸引。《寻梦·坊巷》沉浸式演出就是向世界传播闽都文化的一种尝试。

《寻梦·坊巷》:找寻三坊七巷的文化记忆

扫描二维码观看更多内容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0日 09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