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美食类短视频:柴米油盐间的家国文化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1-07-28 14:00:18 浏览次数: 【字体:
  【文艺观潮】  

  作者:舒笑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董传礼(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

  近年来,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短视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记录生活、社会交往、娱乐休闲的重要媒介形式和艺术样态。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沟通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要,短视频中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成为不可回避的议题。在众多短视频类型中,美食短视频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对国内受众而言,以美食为切口,呈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心,提升民族凝聚力;对于国外受众来说,以美食为窗口,向全世界展示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并存、自然世界与都市生活呼应的多面立体的中国国家形象,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让中国在国际环境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营造“加速社会”下的理想“慢生活”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收视火爆,使美食纪录片进入大众视野。之后,《风味人间》《风味实验室》《早餐中国》《宵夜江湖》《沸腾吧火锅》等深受用户喜爱的作品陆续涌现,引发了美食纪录片的创作热潮。在这种趋势影响下,美食题材在短视频领域脱颖而出,凭借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和社交属性,吸引大量粉丝,创造了可观的商业价值,还将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

  从微信朋友圈里家人朋友“晒出”的家常饭菜,到李子柒、滇西小哥等专业用户生产内容镜头下传统的乡村佳肴,再到热播纪录片《沸腾吧火锅》《早餐中国》《宵夜江湖》《人生一串》中呈现的种类细分的各色菜式,美食为何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创作题材之一?首先是因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的本能。美食题材影视作品的魅力在于用视听语言呈现出食物的美感和美味。随着技术发展,创作者运用高清摄像、特写、后期调色等手段将食物的色彩、形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受众在接受时获得视听觉、触觉、味觉交织的“美”的享受。李子柒的视频古色古香,空镜记录下川渝地区四季变换的山水风光。画面多采用偏冷色调,颇有水墨画的意境。挂着水珠的柿子、码得整整齐齐的酸菜、吱吱冒油的腊肉、酥酥脆脆的彩色虾片、沾满糖霜的果脯,这些用特写突出的食物细节让人垂涎欲滴。日食记的视频则弥漫着现代气息。创作者通过加速处理、镜头运用、音乐配合,使食物处理过程充满动感。掉落的雪花酥、飘洒的糖粉、晃动的奶枣、翻腾的土豆,这些内容都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

  相较于剧情类、旅行类、剪辑拼贴类等其他类型,创作者可以轻松找到美食题材的拍摄素材,对资金和技术要求门槛较低。无论是选取哪种角度,创作者都试图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热爱生活,好好吃饭”。这看似简单,却营造了积极温暖的氛围,给用户带来归属感、亲切感。短视频中打造的诗意空间,可以让都市人释放现实生活中的压力,缓解“加速社会”下产生的焦虑,获得心灵抚慰。

美食类短视频:柴米油盐间的家国文化

资料照片

美食类短视频:柴米油盐间的家国文化

资料照片

  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风姿

  美食短视频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这顺应了后现代语境下互联网传播环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娱乐休闲、信息获取、社会交往和消费购物的作用。首先,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短”体量满足网民碎片化的审美娱乐需求。其次,作品视觉刺激优先、内容朴实易懂,顺应了“读图时代”用户的审美习惯,让他们“望文”即可“生义”。再次,在智能硬件设备和手机软件的加持下,即时的“快”制作与“快”传播使根据季节更替、节日盛典和媒介热点迅速创作的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比如,李子柒制作的“春节年货”系列和滇西小哥根据应季花卉制作的“花料理”系列,表达了中国顺应天时、道法自然的传统美食、节气文化。

  以中国八大菜系、各色小吃和现代创新美食为载体,美食短视频就像一个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棱镜。不同类型博主对美食的表现视角和对文化的侧重面各有千秋。美食教程类注重还原美食制作的过程,“美食+生活展示”类侧重打造人们向往的生活范式,以测评和探店为代表的体验类满足了受众对新奇美食的好奇心和咨询的需求。这些作品在展示美食的过程中融入对中国风俗习惯、地理风光、人情世故的展示,这些人文场景唤起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仅如此,用户根据视频学习烹饪菜肴、尝试博主推荐的食物,并转发、评论、点赞。这些做法在提升参与感和互动性的同时,又进一步增强了大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打造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亮丽名片

  2021年1月25日,李子柒以1410万订阅量刷新由她创下的“最多订阅量的YouTube中文频道”的吉尼斯世界纪录。除了李子柒,办公室小野、滇西小哥、小颖美食、美食作家王刚等也在海外平台拥有大量粉丝。美食类短视频跨越空间上的距离,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仔细分析我们发现,成功出海的美食类短视频多为默片式的,依靠人物连续的动作进行叙事。动态的画面比文字、图片更容易得到用户的注意。作品中人物对话和字幕的叙事功能被弱化,几乎不承担推进剧情的功能。海外用户即便不懂汉语,也能大概理解视频想要表达的情节。文化虽然不同,但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可以跨越种族、地域、文化等差异。美食类短视频借助美食传递情感,视频中的人物制作美食要么是出于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么是为了让所爱之人获得更好的生活。他们与家人之间的亲情、与朋友之间的友情、与动植物间和谐相处的博爱之情,表达了自给自足、顺应节气、亲近自然、勤劳勇敢等主题,反映出中国人对人文、人本、环保等命题的理解。这种以情感人、潜移默化的方式,唤起了不同文化个体的情感共鸣,也引发了海外受众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散发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学的独特魅力。

  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短视频产业逐渐成熟完善。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坚持文化自信,在国际舞台展现中国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主流价值理念,成为短视频创作的重要课题。这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上要塑造繁荣发展、文明开放、和谐稳定的大国形象,在微观上塑造活力四射、锐意创新、积极上进的当代中国公民形象。从大处着眼,由细处着手,中国美食类短视频将吸引更多目光,获得更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

  文章系国家广电总局“短视频与国家形象传播研究”成果)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2日 15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