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加强应急管理智能化,筑牢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之盾

作者:杨红运(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基地研究员)、王 妃(天津外国语大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工程师)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发布时间:2021-08-10 09:00:11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杨红运(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基地研究员)、王 妃(天津外国语大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工程师)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阶段,尤其近日,河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郑州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一些河流出现超警水位,个别水库溃坝,部分铁路停运、航班取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汛形势十分严峻。针对于此,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灾害隐患巡查排险,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提高降雨、台风、山洪、泥石流等预警预报水平,加大交通疏导力度,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的要求,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精准防控风险水平,让抢险效率更高、遭遇损失更小,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

  早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并特别指出“要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这对于我们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以及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提供了重要遵循。可以说,“智慧应急”对于我们破解应急管理的痛难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大数据+“隐患排查”,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监测预警机制是根据突发事件监测的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以及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确定相应预警级别、发布相关信息、采取相关措施的过程和方式,是做好应急管理应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根据国际安全科学领域里的“海恩法则”,每—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未遂先兆,而这些征兆的背后又有无数个事故隐患。据此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既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从政策制度上下手,也要重视大数据和算法技术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巨大应用潜力。在事件发生前通过海量数据分析排查出“先兆”或“隐患”做出预判,扭转应急管理的被动局面,同时,提升数据决策者的数据积累能力和数据关联分析应用能力,防止数据积累意识缺乏造成数据留存单一化、抓取碎片化,无法准确、全面掌握信息导致的预判不准问题。应在政府应急管理机构现有在职人员的范围内,加强大数据应急管理领域专业知识培训,并注重优质尖端大数据人才的新鲜血液引入。

  第二,互联网+“联动执法”,提升监管执法能力。

  《应急管理部关于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应统筹应用系统建设,统一建设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互联网+执法”。现代社会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已经处于风险社会,不论是自然资源的不断匮乏、还是社会冲突的不断涌现,都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现代社会的风险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越来越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关联性、耦合性、跨界性,特别是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往往呈现出系统性危机,容易产生次生、衍生事件,形成一个灾害或灾难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应急管理需要多部门、多策略去共同积极应对。

  要加强行业部门之间的组织联系和整合协调能力,就需要打破层级和区域限制,帮助部门之间建立互联网络环境下协调互通、高效互联的有机运行整体。一方面,现有政务系统和各地指挥系统的跨部门跨行业数字化协同相对较为缺乏,跨地域协同治理上还存在沟通有限、联动困难的现象,各系统间还存在“信息孤岛”问题。对此,各级政府应充分整合应急组织机构,建立应急网络专线,优化城市各部门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平台,不断推动大数据驱动信息共享,提高治理效率,实现互联互通与信息安全双保障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面对突发事件影响日益复杂综合的实际问题,应积极构建国家级多方协同应对平台,健全城际应急管理合作体制,建立城市合作的制度体系,完善比邻城市之间的跨地区合作体制,形成网格化结构的联防联控、互联互通的应急管理机制。

  第三,智慧算法+“专家经验”,提高指挥决策能力。

  自提出建设“数字中国”以来,我国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推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关键进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在这一背景下,应急管理现代化体系需加快完善,依托智慧算法建设智能化辅助决策平台,面向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总体要求,构筑“情指行一体化”的辅助决策体系,推动应急管理智慧大脑建设落成。

  一是应建设覆盖全国的应急管理信息网络,横向可连通地震、消防、森林、卫健等相关应急救援信息渠道,纵向可打通省、市、县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的信息传递链路,实现信息的共享共用。二是应建设具有专家思维的辅助决策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经验,形成具有专家思维和优秀治理经验的应急管理智慧平台来提升指挥决策能力。三是应构建“全域覆盖、全面融合、全程贯通”的智慧应急指挥系统。通过建立灾情救援实战平台,可利用大数据、智能辅助决策等技术,根据灾情类型、规模及时自动生成人员装备调配方案及灾情处置方案,实现备战救助人员、储备物资及各类资源的及时派发和调配,加快应急反应及时度,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第四,虚拟技术+“情景演练”,提升应急实战能力。自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以来,应急产业加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各地都在积极探寻智慧应急的创新路径。应急演练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检验应急人员实际操作水平、发现并及时修改应急预案中的缺陷和不足。有效的实战应急演练,是切实提高实战能力的保障。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有助于提高应急指挥、现场处置、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能够及时发现应急资源的需求,改善各应急部门、机构、人员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各种应急救援力量的协同配合度。互联网技术普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以情景构建为基础的“情景—应对”演练提供了技术支持。

  应急情景模拟演练一般是以VR三维模拟场景或AR增强现实场景替代传统场景,以开放式演习方式替代传统演习方式,通过对各类灾害数值模拟,重大事故模拟和人员行为数值模拟的仿真演练方法。在虚拟空间中最大限度模拟真实情况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突破演练空间上的限制,避免传统应急演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通过互联网联合演练,可以互相借鉴优秀处置方法,提高联合应急应对能力,提升实战救援水平。

  第五,5G+“统筹合作”,提升社会信息动员能力。

  应急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应急管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也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重点,从这层意义上来讲,社会的有效参与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在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响应阶段,还是应急启动后的组织和救援阶段,让社会充分了解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将预案、演练、救援、重建等环节通过学校、单位、社区、社会组织向社会成员进行科普,有利于培育全社会成员的应急管理素养,也有利于强化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动员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快速反应体系,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应急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全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调动社会公众快速报送灾害事故、风险隐患等信息的积极性,利用我国5G建设优势构建智慧社会动员平台,对接微信、微博、抖音等移动互联网平台,形成以网络民意为基础的自媒体“智库”,促进互联网和灾害信息员、安全网格员、应急物资、社会力量、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智慧应急”要求政府相关机构的数据分析能力在短期内就要和应用能力达到匹配,对此,政府可以不局限于自身的资源,而尽可能利用市场化的社会资源,加强与数据分析公司、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合作共建“智慧社会动员平台”,实现社会力量的统筹调配管理。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风险社会治理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离不开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和精细的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加强应急管理智能化,切实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我们才能增强风险社会治理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系2020年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B201006802)“实践育人视域下‘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案例及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