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小香包打开创收“大门道”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1-08-18 14:00:19 浏览次数: 【字体:
  【一线讲述】

  小香包打开创收“大门道”

  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包(徐州香包)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秀英

  徐州香包是我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小我就喜欢跟随祖母、母亲学着绣香包,有时还会做些香包和家人去庙会、集市上售卖,总是特别受欢迎。

  在我们住的马庄村附近,曾经有个煤矿,近年来关停改造,建成了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园区希望建设一批传统手工艺工作室,2012年10月1日,我受邀正式入驻,有了自己的店面。没过多久,公园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也红火起来。

小香包打开创收“大门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英(中)在教大家做香包。光明图片

  红火的不止我一家。煤矿关停后,环境越变越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村民们的“生财之道”更多了。我们的香包制作也成了带动老百姓创业致富的新门道。在家制作香包就能有收入,工作时间很灵活,一个月能赚3000多块钱,这对一些家庭主妇来说是很好的创收方式。我常常到村委会教大家制作香包,以培训班的形式带动村民们动起手来。徐州市组织的扶贫培训班也邀请我传授香包技艺,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

  我们还和一些高校合作,让大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接触香包技艺。现在,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每年有上万人次来我们工作室参观学习。孩子们不仅亲身体验了香包制作的乐趣,更对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了解。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潘安湖街道马庄村,走进村里的香包制作室,拿起我制作的中药香包,自己花钱买下一个,笑着说:“我也要捧捧场。”这让我开心极了,也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巨大动力。

  年轻时,我从没想到,居然可以靠做香包建立一个工作室,不仅自己获得稳定收入,还能带着这么多人传承传统文化、共同劳动致富。现在,我虽然八十多岁了,可还是干劲十足。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赶制了300个“防疫香包”和300个“针棒香包”捐赠给一线医务工作者,为抵抗疫情贡献了一份力量。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最近,我特意做了一个“我爱我的中国”中草药大香包,表达我对党和国家的爱,以及对日子越过越幸福的期盼。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陈之殷、张胜、万玛加、王忠耀、刘已粲、张士英、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9日 07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