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张大千文献馆”在成都图书馆设立⑥│汪毅:我的百家信 但有长相思
“张大千文献馆”在成都图书馆设立⑥
编者按: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汪毅,系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首任馆长,研究张大千(大风堂)艺术达34年,出版有《张大千的世界》(3卷)《寻踪张大千:台湾之旅》《张善子的世界》等8种10册。近日,他将所藏数千件张大千(大风堂)文献资料及其研究成果捐赠成都图书馆,设立馆中馆“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以打造成都张大千(大风堂)艺术会客厅。
该馆为海内外第一个由个人无偿捐赠的张大千文献馆,将于4月22日举行开馆仪式暨纪念张大千先生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4月23日即“世界读书日”面向市民开放。特编发此辑,以飨读者。
我的百家信 但有长相思
汪 毅
我所捐赠的百家信,均系与大风堂及其相关者写给我的,可谓“大风堂情书”也。这些信札,分为张大千友人及研究者、张大千亲属、大风堂门人、大风堂再传弟子等四辑。所选写信者85人,意在与张大千自然生命长度85岁相契合。
这批信札计281封,约600通,虽为“大风堂边角”,但其数量和相对系统及其鲜活性、真实性,则打开了大风堂艺术研究的“另一扇窗”,完全可以设“笺翰阁”,以为大风堂“探佚学”留一段轨迹。
张大千先生友人及其亲属、大风堂门人、再传弟子致汪毅信札(部分)
信札撰写者,就地域分布而言,有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就关系而言,有张大千友人秦孝仪等,有张大千艺术研究者巴东、林木等,有张大千子女张心智、张心瑞以及亲属张心俭、晏伟聪、喻钟烈等,有大风堂门人何海霞、孙家勤、慕凌飞、谢伯子、张正雍等,有大风堂再传弟子李代远、游三辉等;就职务而言,有省部级学者型公务员江牧岳、章玉钧;就文化影响而言,有周功鑫、刘心武等;就年龄而言,九旬高龄者有钱定一、王康乐、萧允中等。这些信札,传递了大风堂若干信息,如大风堂起始时间、张大千是否为喻钟烈主婚等,纠正了若干文章记载的误传和误判,构成了五彩斑斓的尺素世界;这些信札,让我在岁月的长河中,心潮逐浪,直击天际……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有缘,我与致信人相识,相知,相敬,甚至有的为忘年交或视为知己。诸位贤者学富五车,虚怀若谷,云水风度,乃我生命之源的一泓清泉,拓展了我的认知格局,加持了我不断走近大风堂深邃的智慧和定力。尤其是大风堂门人谢伯子所致信札,时间竟长达15年,计45封,其中1封信长达9通;张大千侄子张心俭所致信札,计达33封。其致信数量,完全可以编辑专辑和作专题策展。
信札是人们传情达意的载体,在文献类型上属于手稿范畴,具有“那一封”的唯一性特征。其率性陈述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更允为信史。特别是那些至性至情的信札,不乏悬隔千里相思,读来让人浮想联翩。除文献意义,这些信札还具有独特的书法审美价值。有的信札乃用花笺所书,更是别有一番风雅韵致。
2002年6月26日,秦孝仪先生致汪毅信,誉汪毅“(张)大千身后知己”
捐赠和公开这批信札,旨在以此方式为大风堂存史,彰显致信贤者的大风堂情愫,见证我34年间走近大风堂的心路历程,可谓鸿爪雪泥。此外,这些信札亦见证了我当时的工作节奏和效率——那时,我集内江市文化局副局长、张大千纪念馆馆长、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文物管理所所长和馆、院、所的党支部书记于一身,写信时间几乎全在“八小时”之外,曾创下了一年中写信逾200封的纪录,特别是在1994年和1995年。基于此,我对这批信札不乏“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和“直道相思了无益”之慨。
而今,这批信札由私藏变公器,并在捐赠馆中辟“笺翰阁”以飨昭读者,亦算了却我的夙愿:既为大风堂堂史留存一星半点记忆,又使成都大风堂艺术会客厅有一段可以寻味的佳话。
END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汪 毅(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一级文学创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