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特辑】家长送高考录取的儿女上大学
家长送高考录取的儿女上大学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三线建设不仅是中国工业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更是无数家庭命运转折的起点。在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上,一座座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它们不仅承载着国家的工业梦想,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与希望。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1977年8月,在全国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中断了10年的高考制度。1977年12月,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这是新中国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高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线厂虽地处偏远,但家长们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儿女的期望,如破土春笋,坚韧且蓬勃。他们深知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鼓励儿女参加全国高考,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份对教育的支持,为儿女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也映照出无数家庭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为了走出山门,三线儿女们夜以继日地抓紧复习,迎接高考。当有的儿女获得高考录取通知书时,非常高兴,憧憬着未来的发展。三线厂的父母,用他们朴实无华的爱,送高考录取的儿女,踏上了求知的征途,便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三线岁月 家国情怀
三线厂远离都市的喧嚣,充满了奋斗的气息。许多职工年轻时便响应国家号召,从繁华的城市来到了荒凉的山沟,投身于国家的三线建设。他们见证了这里从一片荒芜到工厂林立的变迁,也亲身经历了从艰苦创业到生活逐渐改善的历程。
岁月流转,他们的孩子也在这片土地上长大。从小耳濡目染父母对工作的热爱与奉献,儿女们不仅继承了父母的坚韧不拔,更怀揣着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梦想。在那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他们深知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因此学习成了他们最坚定的信念。
高考之路 梦想启航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三线儿女们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高考。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他们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分别从各自的考场传来捷报,一些孩子分别被一些知名大学录取。消息传来,整个厂里都沸腾了,获得高考录取通知书的人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知道,这不仅是对孩子们多年努力的认可,更是家庭乃至整个三线建设地区希望的延续。
送别之时 爱满心头
开学的日子临近,三线厂的部分父母开始忙碌起来,为儿女准备行囊。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他们尽力为孩子们准备了最好的一切,从衣物到学习用品,每一件都凝聚着父母深深的爱意。离别的那天,厂家属区的清晨显得格外宁静,一家三口站在车站前,行李简单却沉重,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过往的不舍。
父母紧紧握着儿女的手,眼中既有骄傲也有担忧:“孩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充满了挑战。记住,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像我们在三线建设时那样,不怕苦,不怕累,坚持自己的梦想。”父母则抚摸着儿女的头,温柔地说:“记得常回家看看,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
火车缓缓启动,带走了儿女的身影,却带不走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父母站在月台上,直到火车消失在视线之外,泪水与微笑交织在一起,那是对儿女未来的无限期许,也是对自己无私奉献的最好诠释。
传承与希望
三线子弟在大学里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而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三线建设地区无数家庭的一个缩影。那些年,无数家庭的父母,用他们的汗水和泪水,为子女铺就了一条通往梦想的道路。虽然时光荏苒,三线建设的辉煌已成为历史,但那份家国情怀、那份对知识的渴望、那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如同薪火相传,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行之路。
在这条漫长而又充满希望的旅程中,三线建设的儿女们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进发,而那份源自三线建设的坚韧与奉献,将永远镌刻在他们的心中,成为最宝贵的财富。
来源:三线视点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