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马晓燕 ‖ 匠人

作者:马晓燕(四川攀煤公司供应处党委工作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7-26 16:50:08 浏览次数: 【字体:

匠 人

马晓燕

去年到重庆看望在四川美术学院读大学的女儿,顺道去磁器口古镇游玩,被一处银匠铺吸引。

磁器口古镇(图片来自网络)

铺子极小,墙壁四周挂满了精巧别致的各种银器、手饰。铺子靠墙处两个年轻、文静、纤瘦的女子低着头,安静地坐在木凳上,其中一女子抡一把小铁锤有节奏地捶着银条,另一名女子则用锉刀在银片上仔细地锉着。旁边很多游人拿出相机、手机对准她们,从始至终,她们也未抬头,长长的秀发遮住了她们的双颊。我猜想,那一定是两张明静似水的清丽面容。

我就这样痴痴地看着,生怕我的一个不小心,扰乱了她们沉静的心,或是担心那笨重的铁锤不经意间误伤了那纤细的手指。其实我知道,这担心是多余的。她们那娴熟的技法和安静的神态,任外界如何喧嚣烦杂也是搅乱不了的。看着她们,倒是让我忆起了乡下当石匠的二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们村里,有很多石匠,但数二叔的手艺最为精湛。石匠是一种靠体力吃饭的营生。在离村子约末三里开外的山梁子处,横七竖八地堆砌着很多大大小小不规则的石头,谁家修房造屋、打晒坝(晒四季收割的粮食)、垒猪圈、打猪槽(装猪食用的长方形石制大凹槽)、砌墓碑什么的,就会请几个石匠到山梁子处打石头。

儿时的我,最喜欢屁颠屁颠地跟在二叔身后,一则为着能蹭顿“东家”的红薯干饭吃,偶尔还能吃到肥得流油的肉片子,重要的是喜欢看到那些原本丑陋的、了无生趣的石头在二叔抡起的大铁锤和一錾錾、一凿凿的敲打下,变得规矩、温顺,甚至变得有了生机。石匠们很是辛苦,即便在严寒的冬日,脸上、身上也是流不尽的汗水。多少年来,我的脑子总是浮现出二叔穿着破旧的红秋衣,手中抡着大铁锤,口中喊着号子砸向大石头的场景,一个小女孩不时地用脏兮兮的袖角为她的叔叔拭去脸上和着灰尘的汗水,这个场景甚至多次出现在我的梦境,挥之不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下,匠人是一种极为体面的职业。那时,家里有个匠人,无论是石匠、木匠、剃头匠、泥瓦匠、铁匠、弹匠、篾匠等等,都备受人尊敬。在我的堂兄弟、表兄妹中,很多人都拜师成了匠人。我的表弟杨路娃木匠活就极为精致,我的几个表姐们结婚用的大穿衣柜、饭桌、木凳等嫁妆都是出自他的手。我的大表哥还是一位裁缝师,我们过年的新衣服也都是他做的。我的幺舅也是一位走村串巷的剃头匠,所到之处,那也是欢声笑语,一派喜庆。至于我的爷爷,那个吸着旱烟袋的老篾匠,一手篾匠活做得相当精致,爷爷尤其擅长编织凉席,凉席编得柔软且好看,爷爷能巧妙地用竹节编织出很多好看的图案,拿到镇上去买,很是受欢迎。我时常为我们家出了这许多的匠人骄傲得不行,甚至还用这威胁我的小伙伴,要是谁得罪了我,有好吃的不分给我,有好玩儿的背着我,在我面前耍威风,就不让我家的匠人给他们家干活,请也不去,哪怕是杀老母鸡也不去。这招很管用,屡试不爽。我也成了小伙伴的头,爬树摘果、下河摸鱼、甚至搞些小破坏,只要我一声令下,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好不得意。当然,我也为此挨了不少长辈们的黄荆棍子。现在忆起来,那时虽贫穷,但却又是多么欢乐的美好时光。

篾匠(图片来自网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匠人愈发少了,受经济大潮的影响,很多匠人们丢弃了多年的手艺,加入到南下打工潮中,手头宽绰了,手艺却荒废了。再后来,村民们也都陆续搬离了村子,有的进了城,有的在镇上盖起了小楼,再不济的,也在村头离公路最近处盖了红砖房,即使偶有在原址修房造屋的,也是请包工队,匠人们的手艺已被看作是可有可无。我的二叔,那个老石匠也七十多了,手艺早已生疏,偶尔,他会盯着墙角早已锈迹斑斑的工具或是一块毛石入了神,不知是否忆起了青壮年时期那挥汗如雨的光辉岁月。

村子里只剩下些老人孤独地守着老屋,很多老屋已是摇摇欲坠,唯独每座老屋前晒坝上整齐铺就的或长形或方形的石板愈发光鉴,那是被岁月打磨的印记。老人们时常佝偻着腰坐在晒坝上眯缝着眼睛晒太阳,嘴里吸着旱烟袋,那升腾的烟雾里有我儿时的光影。

不知怎的,看到这一幕,我的眼眶有些湿润。

作者简介

马晓燕,四川省攀枝花市人,供职于四川攀煤公司供应处党委工作部,高级政工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首届煤矿作家高研班学员。在《中国人口报》《中国煤炭报》《中国安全生产报》《西南作家》《攀枝花文学》《蜀本》《精神文明报》《攀枝花日报》《阳光》等报刊及“方志四川”等微信平台发表文学作品数篇。作品入选多种文集,多次获各类文学征文奖。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马晓燕(四川攀煤公司供应处党委工作部)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