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征文】甘元俊 ‖ “疫”路李花开
征文启事:见《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关于“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的征稿启事》
投稿邮箱:59890114@qq.com
截稿时间:疫情结束后十日左右
特别提示: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同时,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
审核通过后的作品,在四川省情网“‘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征文展示”专栏发布,同时在“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搜狐号、企鹅号)推出;择优在《巴蜀史志》杂志发表,并收入正在组织编纂的《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一书。
“疫”路李花开
甘元俊
大年初一,响应政府号召,一直宅在家里,没有出门。但心里总是七上八下,时刻担心着,这个春节该不会被那个名叫什么蝙蝠的,把我们本应该欢庆的步伐给打乱吧?
当晚11:02,收到“取消休假,所有工作人员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二,务必返回单位正常上班”的消息,我接连看了好几遍。当时,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来势汹汹的“新冠”,绝对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正月初二上午,主要领导安排我在下乡开展疫情防控劝导工作的同时,继续发挥爱好文学的特长,多发现、挖掘身边的一些先进典型,对他们进行宣传。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在防控阻击疫情的路上,怎么能“缺席”我们“文化人”呢?但我也绝对不会为了所谓的新闻而去宣传那些“作秀”的“新闻”。
可是真没想到,正月初二以来,在我身边确实发生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他们的故事也时刻感动着、鼓舞着我,这“疫”路上有他们,这个春天竟然如此温暖。
我有一个同事,叫吴兵,当他收到政府发给他的短信时,正守护在母亲病床前。望着因脑溢血躺在重症监护室病床上的母亲,再看向刚入睡的妻儿(儿子刚满1岁),他几度哽咽,心里即使有千般无奈,但却没有一丝犹豫,毅然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灾难面前,他没有退缩。
今年春节,面对“新冠”疫情,大多数居民在政府劝导下,都知道宅在家里不外出或少出门,可仍有少数居民不听劝导,依然我行我素,或聚在一起闲聊,或要去麻将馆娱乐娱乐。71岁的老支书汪双喜,虽已退居二线,身患直肠癌4年多,但在这关键时期,仍带病主动请缨加入党员突击队,自发承担起所住后街劝导工作。他利用曾担任30多年支书的人脉优势,首先拿与自己平时关系最好的麻将馆业主铁哥们“开刀”,劝其关闭麻将馆。于是,换来了整个大街小巷静悄悄。但他仍不“知足”,又拿起无线喇叭,站在自己家门口当起“义务宣传员”,向群众讲解防疫常识。
我的弟弟是一名义工,平时最爱“出风头”。本来说好了的,我上班去了,今年这个春节,留他在家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可我前脚刚返回单位没多久,因父亲是二级听力残疾,我那半失语的母亲用她那颤抖的声音打电话告诉我,弟弟又回县城去了。
其实,不用问,我就知道弟弟干什么去了。
果不其然,第二天的“今日头条”报道,弟弟带领邻水籍的10多名义工,代表广安蓝天救援队,穿梭在邻水西出口、柑子出口、两河出口,协助政府工作人员对进出车辆驾乘人员进行体温检测、疏导交通以及信息登记录入。他那个忙乎劲儿,叫我这个当哥的只能无语。
以前,我曾问过他,为什么对义工这个“职业”如此“有瘾”,他每次都非常乐观地说,这个年代,这个岁数,找点事情做,感觉心里很踏实。
他们这支“队伍”中,有一半人是八零后,还有一半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柔弱”女子。其实,他们也有父母、妻子、丈夫、儿女,同样需要他们去疼爱,然而,当“疫”情“来袭”,他们却舍小家、顾大家,竟无一“缺席”;他们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天天坚守在疫情防控的路上。
这次,弟弟又放下了“狠话”:“只要疫情一天不除,他们绝不‘收兵’。”弟弟的话,让我更加无语。
疫情面前,总有一些温暖让人感动。
正当那群义工和那些警察在各大路口忙碌的时候,一个八零后女孩,给他们送来了50套防护服,只说了一句“大哥!你们要保护好自己!”,未留下姓名就走了。
几天过后,人们才打听到,她就是前几天捐赠1万只口罩,曾从事过医药采购行业,同样没有留下姓名的一个名叫王静的女孩。
后来,有记者去采访她时,她也只说了一句“我只想把这些口罩送给最需要的人!”然后头也不回地消失在风雨之中……
每天晚上,从“疫”线回家后,还要对从武汉或途经武汉的回家人员的防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整理归类。
等我忙完这些,躺在床上正准备休息时,手机上出现了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被一个70多岁的老大爷拦下的视频,“里面还扎了三道‘口子’,村里也没有疫情,要是没有什么事情,你们也是生人,你们也早点离开吧”。
此时,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久久难以入睡……
一天下村,一位老大爷问我,那些什么警察、志愿者和你们这些戴着口罩、每天走在乡间小路上的人,究竟是在做什么?
我只能如实回答他们,劝导群众,不聚集,少出门或不出门,宅在家里,他们是在阻击疫情。
其实,这就是他们每天重复做的事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简单的事情,但必须每天都要做。
今天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吃罢早饭,镇党委书记安排我陪他去采访和慰问一位90多岁、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役老战士,说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当起了义务宣传员。
当我们来到离老大爷家不远处的后背塆时,突然被他门前的一棵李子树上竞相开放的李花所吸引。
我立即放慢了脚步,驻足欣赏了起来,啊,真美!
这时,书记突然问我,今天是几号。我犹豫了一下,竟然答不上来。我只能说,今天是二月,至于是几号或星期几,真的记不得了。书记也说,他也记不得了。
或许,关于今天是几月几号,又或者是星期几,这个简单的问题,应该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他们或许都同样也不记得了。
我忙从裤兜里摸出手机一看,并对书记说,今天已经是2月的多少号了,都已经立春好多天了。
原来,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悄然而至。
原本,不应该这个时候开花的李子树,竟然也打破常规,提前开放了。
再往前走一点,看,那一片又一片的李花,争奇斗艳……
花开花落。李花,洁白无瑕,花期尽管短,但花谢后,它就会结出一串又一串李子。李子虽然个小,初吃时,也有点苦涩,但微苦稍纵即逝,苦中却带着甜,清脆爽口,不失为人们解渴止馋的理想水果......
我想,那些每天坚守在疫情“后方”、行走在“疫”路上默默无闻的“逆行者”,他们虽然不是医生,也不是白衣天使,但他们同样也在用生命守护着生命,他们不正像那一片片悄然开放的一朵又一朵李花么?!
作者简介
甘元俊,网名:骏马,广安市作家协会、邻水县作家协会会员,邻水县两河镇荆坪便民服务站工作人员。散文《交公粮》在2019年四川省全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中获“二等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甘元俊(四川省邻水县两河镇荆坪便民服务站)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