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征文】唐新明 ‖ 战“疫”亦如做糍粑
征文启事:见《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关于“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的征稿启事》
投稿邮箱:59890114@qq.com
截稿时间:疫情结束后十日左右
特别提示: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同时,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
审核通过后的作品,均在四川省情网“‘疫情防控 四川在行动’征文展示”专栏及“方志四川”头条号发布(关注“方志四川”头条号即可查看)。因微信平台文章发布数量所限(每天最多发布8篇文章),择部分征文作品在“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搜狐号、企鹅号)发布;择优在《巴蜀史志》杂志发表,并收入正在编纂的《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一书。
2019年,对于所有的低头一族来说,最过于熟悉的一词非“我太难了”莫属,它成了年度网络流行新词。
如我这样的工薪族,年过三十,上有父母要赡养,下有嗷嗷待哺的子女要抚养,再加上房贷、车贷等,也时有“太难了”之感。
难难难……听多了,听惯了,与难沾边的“南”也随之被惦记起来。这不,春节回家,妻子见厨房有南瓜,于是嚷着让我做南瓜糍粑。
望着一地的南瓜,我很无奈,说:“这太难了,不会呀!”.
有人说,只要子女有需要,父母都会挺身而出帮子女“了难”。
母亲听闻,直接接了我的难,帮我们做起南瓜糍粑来。
做南瓜糍粑的第一难,难在选南瓜。南瓜应该选甜的带粉的,这样做出来的才甜软好吃。父亲一边说笑着,一边在一堆南瓜中挑选出一个大的来。大女儿钰蓉兴头十足主动承包了南瓜去皮去籽切片的任务,母亲端来了事先家里准备好的糯米粉。糯米与白米的比例保证在4:1,这样做出来的南瓜糍粑才能酥、软、脆。
父亲则开始生柴火,母亲将大女切好的南瓜放入锅中蒸了起来。约摸半小时,大锅上笨拙的锅盖再也盖不住南瓜飘逸出来的香味。母亲取出南瓜开始捣碎,并向我们介绍南瓜糍粑的第二难——搅拌。
她说,看似最简单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也常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很多经验不足的会将糯米粉与蒸的南瓜直接放入锅中搅拌,而不是把蒸好的南瓜滤水,再放入糯米粉中。这一小步骤看似没什么,但是关系着后面是否能揉圆的重要环节。
揉面、开火、热油……一家人齐心发力,母亲揉的第一个糍粑眼见就可以下锅了。小女在一旁着急了,大伙儿都动手了,只有她在“岸上”观看,她吵闹着要揉第一个。在引得一顿哄堂大笑中,小女揉的“第一糍粑”放入了热油中。紧接着,大女儿、妻子、母亲齐发力,一大锅的南瓜糍粑在热油中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那本就金黄色的南瓜经油一炸,更加色泽诱人。
南瓜糍粑(图片来自网络)
我一边忙活着,一边观察着锅里情况。看着被鼓着泡泡的热油炸至金黄的南瓜糍粑,眼前仿佛看到一抹金黄被秋风吹过麦田。
两面炸到金黄后就可以出锅了,夹一个放进嘴里一咬,满口喷香。炸至金黄的嫩脆外壳,轻轻一咬壳就自动破开,舌尖触及脆皮下,顿时一股甜味油然而生,真可谓齿痕留香,回味无穷。
母亲一边忙活,一边忆起幼年时与外公一起生活的场景。她说,那会想吃一个南瓜糍粑,是多么的难啊!难在南瓜糍粑的制作上,难在国家人民当时的生活水平上。
是的,新年伊始,武汉人民难,难在一种冠状病毒上;全国人民也难,难在一场战“疫”上。
南瓜糍粑(图片来自网络)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习主席的号令下,解放军全力驰援武汉,紧接着全国的白衣天使们志愿加入到了战“疫”中,党旗下他们誓言“不计报酬,不论生死,誓将病魔斩杀”。他们的到来如暖阳下的春风,给武汉的“疫”情战役带来了希望,送出了光明。而作为民兵队伍中的一员,我也立誓加入到了社区的“疫”情防控战中,全心全意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于是,我顿悟:每个平凡的春天,无不经历了寒冬惊心动魄的历练。做南瓜糍粑难,但我们全家齐心而上,“粑”难不倒我们;武汉人民难,但只要我们举国同心,就没有我们中国人攻克不了的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唐新明(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