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10-20 18:30:52

凝固穿越灾难的梦想

作者:sky 发布时间:2013-05-13 19:19:31 浏览次数:940 【字体:

凝固穿越灾难的梦想

分享到:0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纪事


                       巨灾重建 五年回眸

                □新华社记者 丛峰 江毅 吴丹
      一条深深的“裂缝”,如同一道锋利的闪电,将5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灾难,瞬间定格在大地之上。
      汶川地震五周年前夕,位于北川、取名“裂缝”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
5年过去了,岁月流逝,悲伤沉淀在心底,这座凝固历史的纪念馆,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民族不灭梦想在灾难中的顽强生长。
      梦碎:戛然而止的脚步,失去主人的100只鞋……
      皮鞋、球鞋、胶鞋、布鞋、绣花鞋……
      成双的,单只的;老人的,孩子的;时尚的,老旧的……
      纪念馆里,一排柜子里整齐地摆放着100多只鞋。这些鞋子是工作人员地震后不久从各处废墟中搜集来的。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乡村的院坝田埂,它们曾经载着一个个北川人,或沉实、或欢快地走过,为各自不同的梦想奔忙。
然而,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突然之间的天崩地裂,这些脚步都戛然而止,再也不能向前。
在柜子正中央,一束强光在四双鞋子上定格。这可能是一个家庭,有爷爷、爸爸、妈妈和可爱的小女儿。但现在,它们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默默缅怀主人。
     5年前那场巨大的灾难,生命在自然的破坏力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脆弱。汶川特大地震波及四川、甘肃、陕西等10个省区市,仅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就超过13万平方公里,37万多人受伤,87000多人遇难、失踪,450多万个家庭痛失家园。
      从废墟里爬出来的时候,吴晓红生活了十多年的北川县城已经满目疮痍,人们在摇摇欲坠的断垣残壁间奔逃着,到处都是哭喊声、呼救声。“吴晓红,救救我……”大脑一片空白的吴晓红恍惚听到有人在喊她的名字,四下一张望,一位相熟的妇女躺在路边的废墟旁,肚子上伤口流血不止。
      吴晓红想找点什么东西来帮她,可当两手空空的她回到这里时,这位熟悉的女伴已经没有了声息。
     “我活了,她却死了。”5年后的今天,吴晓红依然为当时没能救回朋友感到愧疚。
      北川,这座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瞬间沉入毁灭的深渊,几乎每一处废墟下都埋着遇难者,一天之内,全城家家戴孝、户户泣血。
     灾难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也改写了一段历史。
     奋起:折断的铁锹和开裂的镐头,与死神的顽强战斗
     一把折断的铁锹,静静地挂在展柜的墙上,木头手柄已被汗水浸得发亮。在它旁边,还有一只木柄已经开裂的镐头。
      两个伤痕累累的伙伴,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5年前的那场顽强战斗。
      2008年5月13日8时多,当记者赶到北川老县城时,一场生死大救援已经在废墟之间展开。由于缺少专业工具,铁锹、镐头、电缆、铁钎,都成了打开生命之门的依靠。党员、干部、战士、民兵、医生……在瓦砾残垣间从死神手中抢救生命。
      许多来纪念馆参观的人,都是当年大地震的亲历者。四周的展品、逼真的环境,常常让人们产生重回当年救灾现场的错觉。有的人指着墙上的图片告诉身边的人,自己当年就在那片废墟里。
      纪念馆内,一个屏幕上播放着“5·12”当天北川县的视频。
      画面中出现的时任北川县县长经大忠和几名干部,蓬头垢面、满身尘土。经大忠一会儿站在石头上喊话,一会儿又手脚并用爬上另一个废墟查看,脸上写满了紧张与焦急。
      对当时的许多北川人来说,经大忠和北川的党员干部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大地震使整个北川县组织构架遭到了摧毁性的打击,460多名县、乡级干部遇难。
     没有时间悲伤,北川县委将收集起来的1000多面党旗交到幸存的党员干部手中。那一刻,所有人都流下了眼泪,一个个哽咽着声音坚定地保证:一定把党旗插遍灾区。
面对前所未有的天灾,中华民族迸发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从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起,整个中国的心都随着汶川地震灾区而跳动。
      筑梦:59顶五颜六色的安全帽,守望互助创造奇迹
     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白色的……59顶五颜六色的安全帽,整整齐齐地挂在墙上。5年前,它们从山东、北京、浙江、天津等全国19个省市汇聚到了汶川地震灾区;5年前,这一顶顶安全帽下面,是一双双布满血丝的双眼,一张张淌着汗珠的脸膛。
     安全帽的主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援建者。
     汶川大地震后仅仅一个月,中共中央做出正式决定:举全国之力,对口援建汶川地震灾区。随着中央的一声令下,19个对口援建省市,带着700多亿元援建资金,肩负神圣使命,像军人一样奔赴灾后重建战场。
在这样一支大军里,汇集了当今中国的精英,院士、博士、硕士数以千计。在援建队伍中,有建设世博会的“王牌军”,有参与过唐山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特级企业,有建设北京奥运会的“八大主力”……
      展厅的一角静静地伫立着四座青铜雕像,最外侧的雕像面容清瘦,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雕像底座上写着三个字:崔学选。
      这是铭刻在北川人一生记忆中的名字。为了建设北川人的新家园,这位山东汉子用生命践行了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誓言。
      2008年5月,到北川不久,崔学选渐渐地不断发烧,头晕目眩,要吃下平常剂量两倍的药。为了北川两万多群众的新房,崔学选一直咬牙坚持,直到9月6日晚猝然倒下。医院诊断:结肠癌晚期!    崔学选的妻子从老家潍坊赶来时,已经认不出自己的丈夫,黑瘦憔悴,走时75公斤的体重,只剩下了50公斤不到。主治医生叹息地说:“太可惜了,晚来了一个月……”
      援建者、灾区干部群众将全部身心投入到重建中,呕心沥血,恪尽职守。
     “没办法,事情太多了,每个干部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北川县旅游局副局长周凯川告诉记者,“我那个2岁的儿子特别粘我,每次出门都抓着我的衣角不放,我都得掰开他的手才能走掉。”
     后来我们才知道,周凯川原来的孩子在地震中不幸夭折,40岁的他两年前才有了现在这个儿子。周凯川很想多陪陪他,但工作几乎占去了所有的时间。
     正是这种守望相助、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那1000多个重建的日子里,灾区平均每天建成1所医院、3所学校、1700多套住房,造就了举世瞩目的奇迹。
     新生:隆隆作响的羌族大鼓,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面直径两米的羌族大鼓,被摆在纪念馆显眼的位置。红色鼓身上细细纹着羌族人崇拜的羊图腾。2011年2月1日,农历虎年腊月二十九,这面鼓在位于永昌镇滨河中路的新北川巴拿恰商业街前隆隆擂响。
      “开启永昌之门,点燃幸福之火。”北川新县城开城了!历经磨难的北川人从此有了自己的新家园。
      作为汶川大地震中唯一一个异地重建的县城,新北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划、建设水平最高的县级城市:汇集全国资质最高的设计单位50多家,由多名院士参加的论证会召开了100多次,参与设计的专家学者超过1000人次。
      如果你能有幸从空中俯瞰新北川,你会发现它整洁美丽得有如童话中的城堡。羌族风情的禹王桥横跨安昌河上,气势恢宏;大大小小的绿地遍布整座城市,绿意盎然;一幢幢楼宇错落有致,按不同风情式样各成一体。
灾难的磨砺,已经使北川人的情感变得深沉而内敛。交流时,他们平缓的语调中,流露的是珍惜、感恩以及脚踏实地的干劲。
       震前在北川做物流、装修生意的李自学,一年收入近20万。地震中一家7口人只有他和两个儿子幸存。
震后,李自学顾不上失去亲人的悲痛,带领志愿者成功营救上百名受伤和被困群众。“4·20”芦山地震发生后,50岁的李自学又带着社区民兵连第一时间来到芦山县城。他和同伴15分钟就能为灾民搭一顶帐篷。“北川和雅安人民感同身受。感恩用不着豪言壮语,尽一份心力就是。”李自学说。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5年来,每个北川人都怀着重建一个让世界震惊的新北川梦想,自强不息,默默奉献,走向新生。
     (新华社成都5月12日电)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