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10-20 18:30:52

四川化危为机和经济重建的应急思路

作者:sky 发布时间:2013-05-13 19:29:19 浏览次数:968 【字体:

四川化危为机和经济重建的应急思路

分享到:0

             ——对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建议
     ■核心提示
      现阶段,芦山地震灾区已经进入受灾群众安置与恢复重建的过渡时期。当下,用新的思路超前谋划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对灾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意义重大。四川应对地震抢险救灾阶段快速高效、以人为本、科学有序的理念同样应贯穿到灾后经济重建中去,不仅要挽回更多的损失,更要切实提高重建的经济社会效益。
  □吴垠
         以信息化和体系化的安置重建方案应对高级别的地震灾害
       无论是受灾群众安置还是经济重建,都不能仅凭热情而忽视经济社会效益。人员、物资、设备等要素全部涌向灾区,会造成拥堵和低效,耽误安置和重建进程。应该采取信息化和体系化的救灾安置和经济重建指挥模式,发挥互联网、物联网、远程视频、广播电视等信息化手段的疏导作用,规划好资源调配模式,积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展开高效率、人性化、科学化、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安置和重建体系,将各类次生灾害的频率降至最低,规避人为因素造成帮倒忙并迟滞经济重建进程的情况出现。
      灾后安置和重建的规划设计应注重科学、绿色、经济和可持续
      汶川经验昭示着芦山地震重建规划设计必须更具预见性:要凝聚各方规划力量,迅速评估地震灾害程度,科学预判安置重建总投入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安置和重建资金要迅速到位、统筹管理,相应的项目审计和督查工作应及时展开,杜绝浮夸、浪费式的经济重建;要把安置和重建方案的重点放在“绿色、生态、可持续”和“科学、经济、前瞻性”上,谋划产城相融、产村相融的产业定位;应制订短期和长期并重的重建规划,充分利用地震造成的信息、人员、物资集中实现重建的“经济聚集”;可确定灾后重建过渡期的板房和长期住房建设比例和规模,出台保障房的地震重建优化配置思路。
       城乡重建方案可实践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
      芦山地震烈度7度以上区域,其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和住房损害较为明显。考虑到长久监控和防治地震灾害,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用设施和住房重建方案要以各类信息媒介为载体并沟通灾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建项目:一、信息公开:重要重建项目采取招标制,避免重建方案的单一性;二、信息联动:重建项目的选址、土地使用指标、抗震级别设置要互联互通,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重建项目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三、信息监控:注重项目重建的信息监控,淘汰资质不够的项目运营商,提高建设工程抗震标准;四、信息注入:新建或重修项目,宜考虑在7度以上的地震带引入物联网设备,便于后期及时监控余震和次生灾害对相关项目的影响。信息整合、“四化”联动是灾区实践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
      交通道路建设的跟进须扩大容量、突破瓶颈
      本次救灾安置重建进程中的道路瓶颈和灾害隐患等十分突出。后续经济重建进程,交通道路不能再成为瓶颈制约震区经济发展。宜考虑重建资金配置给容易出现孤岛地区(如宝兴县等)的道路建设,把道路拓宽、危险地段定点清除与道路复线工程联系起来,避免灾后重建出现“经济孤岛”;要提高震区附近道路的抗雨、抗洪及泥石流等级;应突破瓶颈地区的道路障碍,设置道路缓冲区,避免后续重建过程发生次生灾害时,再次出现拥堵。
加强农业生产重建、动植物产品的食品安全检测和特色农畜产品的外宣工作
       芦山地震造成农业直接受灾明显。紧急启动后续农牧业生产恢复工作宜考虑:实地勘验灾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时开展技术培训,重点指导耕地、沼气池、提灌站、机耕道的修复工作;采用能够促使农业产品优质化和提高作物抗灾能力的品种、生产方式和高效的农业生产资料等;加强农产品病虫害和畜肉、禽肉等产品的食品安全检测,防止震后造成的工农业污染影响农畜产品;注重农田水利设施的“工程性减灾”,灾区有条件的县乡可借此重建机遇,大规模地展开对农田水利设施、抗旱工程和防洪工程的修复和挖潜;及时启动震区特色农畜牧产品的灾后营销工作。
       财税金融激励政策要撬动社会资本援助重建
       国家和我省的相关部门已经展开对芦山地震受灾人员安置和重建的投入估算。财税配套资金政策以及金融信贷政策会紧密出台。从我省的具体情况看:要统筹财政安置和重建资金使用与配套,注重经济性;要利用财税、融资、担保、信贷政策调动民间的减灾和重建的积极性,对企业或民间减灾和重建投入给予财政补助、减免税优惠;产业重建过程要利用税收杠杆抑制“三高”的产业项目上马,利用税收减免、返还和特殊信贷等方式鼓励新能源、新材料和绿色低碳环保等项目在重建进程中唱主角;要利用财富全球论坛、西博会、世界华商大会等机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四川灾后重建。
       利用四川的人力资本优势迅速建立“以工辅赈”的救灾模式
      以工辅赈是一个符合国情、省情,有利于缓解混乱、有利于调配人力、避免“等靠要”和利用人口红利的务实方案。通过以工辅赈,有利于把灾区群众组织起来实现最迅速、最有利的“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目标。在以工辅赈的部分项目中,注重把经济重建和增加就业联系起来,制订项目短期重建用工和长期劳动用工相衔接的聘用制度,用好用足灾区的充裕适龄劳动力,切实增加、扩大和丰富灾后重建过程劳动就业的数量、模式、范围与质量。
       灾后重建要统筹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
       芦山地震对灾区住房、基础设施的破坏较严重,重新规划绝不是简单重复,而要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思路,把智慧型城市、信息化城市、旅游型城市、后工业城市等新思路吸纳到我省灾区城镇化重建的总体思路中去;同时,受灾的各市、县、乡重建要参照地震烈度分布情况加以安排,既要符合现阶段我省整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又要有利于分散今后余震等次生灾害对灾区的风险,化危为机。
       抓好震区旅游文化和心理稳定重建规划
      芦山震区周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品牌十分充足,但地震的负面影响会在一定时期损害我省的旅游经济。除了旅游基础设施加固重建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地震和救灾的巨大影响力,开展雅安等市县旅游文化的“绿色生态”、“度假休闲”推介,重建人们对震区及附近旅游热点区的信心。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原载2013年5月10日《四川日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