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10-20 18:30:52

成都编纂抗震救灾志定位 “三突出”

作者:sky 发布时间:2010-09-20 08:28:20 浏览次数:848 【字体:

《成都日报》827日讯    8月26《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成都汇报会上,成都市汶川特大地震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向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四川省地方志编委领导全面汇报和展示了《汶川特大地震成都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和成果。去年5月,我市全面启动了《汶川特大地震成都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全志设总述、图志、大事记、组织指挥、抢险救灾、卫生防疫、震灾、灾后重建、宣传、英模、附录11个部类,正文按833125节梯次展布,全志规划150万余字,以时为序纵向记述。截至今年9月,全志除部分灾后重建项目因工程仍在进行略有推后外,共搜集了大约5600万字的文字资料,2000余幅图片,基本完成了资料的搜集任务,目前已全面转入初稿撰写工作,整个编纂工作正有力、有序、有效地向前推进,预计将于2012年出版发行。

抢险救灾基地和大本营的形象

在抗震救灾期间,成都既是灾区,又是抢险队伍进入各地灾区前线的必经之路,是救灾物资集散和分发的中转站,是伤员救治的生命通道,还是中央领导同志亲临一线指挥抗震抢险的战略指挥部所在地。

因此,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后决定,在编纂篇目中,特设设“组织指挥”分卷,意在突出成都作为抢险救灾基地和大本营的形象。在“组织指挥分卷”篇目里,由概述加上10个章32节和2个附录构成。拟综合记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对成都市抗震救灾工作的领导、指导和支持。将重点记述成都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抗震救灾的决策,在组织指挥抢险救援、过渡安置、灾后重建、救灾款物监督、灾后社会秩序管理、坚持抗震救灾与社会经济发展“两手抓”、充分发挥成都在全省抗震救灾中的“基地”、“通道”和“窗口”作用等方面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采取的一系列紧急而长远的措施,动员和组织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全社会力量,夺取成都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的伟大壮举,创造并积累的宝贵经验。

突出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窗口形象

  成都是抢险救灾的基地通道和窗口。市委市政府有力、有序、有效的抢险救灾组织,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从紧急组织恢复生产、灾民临时安置到有序转移伤员异地就医等,充分体现了我市应急机制的健全和应急组织指挥水平,充分展示了成都人民万众一心、不屈不挠的“成都力量”。

特别是立足统筹城乡实践、以统筹城乡思路科学规划灾后重建,无论举措还是所取得的成就,都成为整个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窗口,得到各方高度关注和肯定。

突出成都知恩图报不忘本的优良品质

    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成都抗震救灾志》,将全市人民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壮举载入史册,真实记录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与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做可歌可泣的斗争,为今后应对自然灾害提供经验和借鉴,发挥地方志资政、教化和存史的作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灾后重建部分的编纂工作尤其引人关注。

512地震灾情发生后,广大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队伍第一时间赶赴成都灾区抢险救灾,全国各地各族人民,港澳台侨,国际社会都及时给予成都灾区巨大支援,勇跃捐款捐物,数十万志愿者深入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一线。为铭记党和政府的关怀,八方支援,特设“赈灾”分卷和灾后重建分卷。特别是对“对口援建”内容,从结构上进行升格处理,节升为章,集中记述上海、福建、重庆等省市对我市灾后重建作出的巨大贡献,以此彰显成都人民永远铭记党和国家的恩情,知恩图报不忘本的优良品质。( 2010-09-20  责任单位: 市地志办资料信息处供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