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95期)

发布时间:2025-06-09 08:50:53 浏览次数:170 【字体:

传承方志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编者按:盛世修志、志载盛世。方志编修是一项事关文化繁荣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工作,对于文化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代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管理)具体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全国地方志工作。202566《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版刊发《传承方志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一文,系统总结近年来全国在修志、编鉴、建馆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成功经验,对我省积极推进第三轮地方志编修、扶贫志和全面小康志编纂、方志馆建设,助力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刊载如下,供参阅。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

  方志,也称地志、地方志等,是全面系统地记述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方志编修是一项事关文化繁荣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工作,对于文化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志编修的优良传统继续得以弘扬,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进行,焕发出勃勃生机。随着第一轮和第二轮全国大规模新编地方志工作的开展,地方志编修硕果累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开创了世界文化史上的盛举。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志办)具体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全国地方志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代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管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领导下,中志办在推动全国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中国地方志事业的发展现状,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志办的工作人员。

修志:“存档”地方记忆

  方志是最具民族特征的标志性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自成一脉,独树一帜,代修不辍。地方志有着存史、教化等重要功能,在统一思想认同、涵养家国情怀、培育乡情乡谊等方面也别具功用。

  当记者来中志办采访时,中志办正忙着部署全国第三轮修志工作。回顾前两轮的修志工作,工作人员纷纷表示,全国两轮大规模修志工作对于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它不仅系统记录了我国各个地区的历史与现状,推动了文化繁荣与交流合作,还为我国文化建设、社会发展及民族精神传承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志办方志处处长王丹林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两轮修志共编纂出版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1万余部,行业志、部门志、军事志、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山水志、重大事件志等3万余部,整理旧志近4000部。中志办还在中国名镇志、名村志文化工程上持续发力,通过挖掘、保护、展示、化育乡村文明,见证乡村巨变,启迪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10年来,已出版115部名镇志、72部名村志。

  承接国家交办的重要任务,围绕重大议题通过志书体裁及时记录存史,是地方志部门主动作为,发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用的重要体现。2020年,为全面、系统、真实地记录脱贫攻坚的历史,党中央将编纂中国扶贫志和全面小康志(以下简称“两志”)这项重大文化工程交办给中志办。

  中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陈文学强调,编纂两志是党中央交办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做好这项工作,打造传世精品。接到任务后,中志办抽调全办精干力量,成立了专项工作办公室,奔走在与编修两志有关的各部委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积极寻求各方支持,其中与中宣部、农业农村部,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沟通最多。

  全国各地扶贫志和全面小康志的编纂工作也紧张而繁忙地开展着。两志编纂难就难在组织协调,难就难在资料搜集,难就难在团队组建。部分贫困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搜集难度极大,但工作人员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挨家挨户走访,获取珍贵的一手资料。同时,他们还广泛查阅档案、文献,力求做到资料翔实、准确无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扶贫志》《广州市扶贫志》《深圳市扶贫志》……一大批地方扶贫志成果出版发行。中志办和农业农村部帮扶司等部门联合组织编纂的56部中国扶贫志丛书中,完成志稿编纂的有49部。这些志书内容涵盖扶贫政策演变、脱贫攻坚举措、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完成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现了中国在消除贫困、迈向小康道路上的艰辛探索与辉煌成就。预计2027年上半年完成出版。中志办二级巡视员杨军仕说。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志办承担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和组织任务,全书共11个分卷,于2013年全面完成。该书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胜利的历史过程。

  “201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志办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课题《中国抗日战争志》项目。该课题项目2016年启动,分设11个子课题,涵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国际援助等多个领域,由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地方志机构负责人共同担纲,确保编纂工作兼具学术深度与专业视角。中志办一级巡视员邱新立说。目前,《中国抗日战争志》已编纂出超1000万字的复审稿,各项工作进入尾声。与此同时,中国地方抗日战争志工程也在稳步推进,共20余省开展了此项工程,其中《广东抗日战争志》《重庆抗日战争志》已于2023年、2024年正式出版发行。

  中国扶贫志和全面小康志、地震志、抗战志,用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色彩,为画卷添上最具时代意义的核心内容,使其成为一幅完整且震撼人心的时代史诗巨作。

编鉴:捕捉年度发展脉络

  年鉴编纂和地方志书编修同属记录地方信息的文化事业,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志书编修通常20年一次,周期较长,年鉴编纂则以一年一鉴的方式为地方志编修积累全面系统的宝贵资料。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中,年鉴编纂和地方志编修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地方文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年鉴事业发展取得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到十三五末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全覆盖的文化盛举。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不断健全长效机制,每年持续编纂出版3200余部三级综合年鉴。这得益于2006年《地方志工作条例》和2015年《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出台,使编修年鉴成为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成为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的法定职责。中志办年鉴处处长刘永强介绍说。

  在三级综合年鉴编纂出版的辐射带动下,年鉴编纂也积极向各行业、各系统拓展,大量专业年鉴创编并持续出版。如近年来全国海关系统创编《中国海关年鉴》并引领带动40余个直属海关单位持续编纂出版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系列于201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决策启动,旨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把最优秀的学术思想和成果记录存史。截至20253月,该系列已拓展至49种年鉴,累计编纂出版学科年鉴近200部,覆盖了16个一级学科、34个二三级学科以及1个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领域,形成国内唯一成规模、成体系、有较高学术品质的学科年鉴集群,已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品牌。

  年鉴事业发展的根本是质量,只有数量增长,没有质量的稳步提升,就谈不上推动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刘永强说。近年来,《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关于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先后出台,为全国年鉴编纂出版提供了质量标准和价值规范。全国年鉴系统贯彻落实这两个规定,优化思路、守正出新,实现了从编年鉴编好年鉴”“编精品年鉴的转变。中志办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年鉴范本,累计评审打造8125部年鉴精品。如《内蒙古年鉴(2023)》《河南年鉴(2023)》《苏州年鉴(2023)》等,清晰定位当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奋斗坐标,创新框架设计,忠实记录年度发展,重点展现当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成就新亮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和年度特点。

建馆:展现时代风采

  作为收藏与展示地情资料的重要平台,方志馆将志与鉴的成果汇聚一堂,以多元形式传承与传播地方文化。”“”“三者紧密关联、协同共进,承载地方记忆,推动地方志事业蓬勃发展。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建成、在建和立项各级方志馆1450多个。其中,国家方志馆1个,国家方志馆分馆7个,省级方志馆25个,地(市)级方志馆125个,县区级方志馆377家。目前,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方志馆体系初步形成。

  中志办副主任杨建惠介绍,目前,国家方志馆内馆藏22万余册各类图书资料,展品丰富多样。其中,方志中国展览展示方志发展历史及修志成果,魅力中国展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中国国情、建设成就与奋斗历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方志馆还推出了读志寻根系列宣教活动,包括参观展览和品读家乡志书等内容,采取一对一量身定制的服务模式,为每位参与者提供家乡志书,使参与者通过览读志书了解家乡历史沿革、民俗民风。

  近年来,国家方志馆及各地各级方志馆积极探索创新国情地情展示、方志文化宣传、志鉴收藏等方式,成为传承与弘扬方志文化的重要阵地。国家方志馆综合部负责人刘黎表示,国家方志馆7个分馆各有特色。其中,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创新活动形式,通过举办影音体验、诗词悦读展、红色文化主题展以及融入廉洁元素的特色展览等活动,将方志文化生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与喜马拉雅音频平台联合推出《树新讲知青》文化宣讲课堂节目;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近两年全年参观人数都达到21万人次。除国家级方志馆,地方方志馆也别具特色。例如,江苏省方志馆举办江苏方志大讲堂26期,辐射观众200余万人次;湖州市方志馆举办六客会文化雅集,邀请市领导和文化大咖漫谈研讨,成为颇受关注的资政品牌。此外,小而精的街道方志馆、社区方志馆、村志村史馆也遍地开花。

  这些方志馆,无论是国家级的标杆,还是地方特色分馆,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为方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它们不仅是地情文献的宝库,更是连接历史与现实、传承文化与精神的桥梁,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熠熠生辉。

  地方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文明进步,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盛世修志、志载盛世。相信广大方志人一定能立足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奋进新征程,方志文化也定能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续写崭新篇章,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孙美娟)


请点击查看原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95期)


终审:黄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