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89期)

发布时间:2025-02-28 08:52:55 浏览次数: 【字体:

加快四川旧志整理 服务文化强省建设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编者按:20224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旧志是指新中国成立前编修的志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现存古籍的1/10,四川作为方志大省,旧志数量约占全国旧志的1/10。加快四川旧志整理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可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本文对四川旧志编纂、存世及整理情况进行梳理,并就如何加快推进四川旧志整理提出建议,供参阅。

 

一、加快四川旧志整理的意义

(一)筑牢文化基石从一统志到通志,从府、厅、州、县志到乡、镇、村志,古代各级行政区划的志,体现了我国大一统的组织管理和社会结构形式,是承载地域记忆的基因库。旧志记载的耆旧乡贤往事,蕴含着精忠报国、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旧志收录的艺文文徵,则包含着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如我们可从《华阳国志》里读到李冰治水的智慧读到巴蔓子将军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忠肝义胆。开展旧志整理,可使人们能明晰本土文化的源远流长、独魅力与深厚底蕴,从对乡邦文化的热爱升华到对民族文化整体的认同、尊崇与自豪,进而以笃定的姿态、坚实的信念筑牢文化自信根基,让文化自信成为推动民族发展、国家前行的磅礴内生动力。

(二)解锁资政密码旧志《建置志》《沿革志》《疆域志》等记载当地古今历史变迁《山川志》《水利志》《兵防志》《物产志》《田赋志》等记载当地地理、军事、经济情况旧志记载的名宦循吏事迹,蕴含着开物成务、建功立业、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行政思想,可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如民国《北川县志》记载的内容,为新北川灾后重建、重点产业确定和旅游资源挖掘提供了依据。《嘉靖香山县志校注》为探寻香山历史、岭南文化提供可读可鉴之据,助力中山文化兴城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

(三)提供发展钥匙旧志作为地域文化根源性的重要载体,开展旧志整理工作对梳理地域文化脉络、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有着基础性作用。如大邑县立足当地旧志对赵子龙祠墓的记载,深入挖掘和系统阐发赵子龙祠墓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发展三国文化产业集群。蓬县通过当地旧志关于司马相如的记载,紧抓司马相如这一文化品牌,积极打造文化地标相如故城。邛崃市立足《邛崃县志》等方志资源,助力邛崃黑茶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旧志中有关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历史传说等记载是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依据。

二、四川旧志编纂、记录情况及整理现状

(一)四川旧志编纂情况。据张国淦著《中国古方志考》,汉至宋四川各种方志类著作约290种,元代3种,明代22种,清代477种,民国164种,总计900余种,总量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收录志书8264种,按地域统计,其数量以四川为最多,为671种,约占全国旧志的1/10,还不包括各类专志、保存在个人手中或流失海外的旧志。

(二)四川旧志存世情况。上述900余种旧志,经过各种历史变迁,一些已不存世。笔者通过整理朱士嘉著《中国地方志综录》、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编印《四川省地方志联合目录》、四川省地方志办编纂 《四川历代旧志目录》、林英著《四川地方志联合目录》及《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地方志目录》,综合以上目录所列信息,加之陆续出版的影印成果所补,去除目录中具有方志初稿性质的采访册、资料辑要、概况、概览、文献等,计得现存四川旧志564部,主要存于省内外各公共、科研、大专院校图书馆及博物馆、档案馆等,负有旧志整理职能职责的地方志工作机构几乎未存有旧版旧志。

(三)四川旧志整理现状。按整理形式分,四川旧志整理主要分原文影印、数字化与点校注释3种。从附录可知,近年来,四川旧志的原文影印取得了可喜成果,经统计,在附录564部四川旧志中,453部影印出版,424部进行了数字化,230部开展点校注释。仅有41部未开展任何形式的整理工作。

    按整理成果类型分,四川旧志整理可分综合类、收藏类、区域类和数据库丛书4种。    

1. 综合类丛书:指收录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方志的丛书。《中国方志丛书》华中片区影印四川旧志22部。《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影印四川旧志176部。《乡土志抄稿本选编》影印四川乡土志9部。

2. 收藏类丛书:指收录某一馆藏的方志丛书。具体情况见下图

从刊名

出版情况

收录四川

旧志数量

《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

巴蜀书社,2009

29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1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1

《上海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27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1

3

《南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2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9

《重庆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45

《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11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稀见方志丛刊》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5

《国家图书馆藏地方志珍本丛刊》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

31

3. 区域类丛书:指收录一定地域方志的丛书。四川省地方志办辑《四川历代方志集成》影印方志书籍325(包括《蜀典》《蜀水考》《使蜀日记》等未以命名的典籍29部)。李勇先《巴蜀珍稀乡土志汇刊》影印四川旧志46部。四川省内部分市(州)地方志系统也积极开展区域类旧志整理工作如《成都旧志丛书》《阿坝州旧志集成》《广元历代方志集成》等。

4. 数据库丛书爱如生中国方志库收录四川旧志208中国数字方志库收录四川旧志378部。

三、四川旧志整理存在的问题

    旧志整理是研究、利用旧志资源的基础和前提,目的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四川旧志存量丰富,存藏范围广且相对集中,编纂质量高,也有部分志书实现点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部分地区党委、政府对旧志整理工作重视不够。加之旧志整理周期较长,难度大,善本再造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旧志整理工作难以有效展开。不少整理成果即使质量较高,但因资金缺乏,只能以内部资料形式印刷出版,受众小,影响甚微。

(二)力量和资源整合乏力。相关部门、行业间沟通不够,缺乏权威部门牵头,统筹推进此项工作。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组织整理旧志是地方志机构的职责。然而目前四川地方志工作机构保存的旧版旧志稿本甚少,工作协调难度大,整理、利用难度大。

(三)旧志整理人才缺乏。旧志整理需整理者具备较深厚的古代文献阅读研究功底,但目前地方志工作机构旧志整理特别是点校人才较为缺乏。按地方志工作法规明确的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的职能职责要求,地方志工作机构缺乏专人从事旧志整理工作。现在从事此项工作的多为高校学者及地方文史专家,但数量少,与丰富的四川旧志资源不相匹配,旧志整理特别是点校形式的整理尚有广阔空间。

(四)整理标准与质量堪忧。旧志整理没有统一标准,体例千差万别。一些旧志整理还停留资料汇编层面,如将旧志中的章节,如灾异志、山水志汇聚成册对旧志的体例、内容等研究尚少且尚待升华形成形而上的方志理论和思想。已整理出版的旧志质量尤其是点校形式的整理质量,受整理者能力水平限制,参差不齐

(五)整理成果的转化利用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基于本土特产宣传、文旅项目开发而去寻找相应的印证缺少立足旧志内容开发新的产品新的项目。同时,以影印为主的旧志竖排、繁体、无标点的形式导致阅读比较困难,利用就更难

四、加快四川旧志整理的建议

(一)加快古籍立法,关注旧志整理。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进一步推进四川古籍立法,明确旧志作为古籍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使其保护与整理工作有法可依。目前,《四川省古籍保护利用条例》正在制订过程中,建议内容中设专条突出旧志整理。通过立法将旧志整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旧志整理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确保整理工作能够持续、深入开展。

(二)推进部门联动,凝聚整理合力。旧志整理需要有职能牵头机构、旧志保存机构、旧志整理机构的协调配合和各方人员的高度参与。建议各部门、各单位加强协作,合力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旧志资源整合,建立旧志资源共享平台,凝聚旧志整理合力。建议在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专项设置旧志整理项目,鼓励和支持各界力量投入旧志整理工作,保证此项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三)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中坚力量。一方面,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方志工作人才队伍。加强地方志系统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行业协会合作,多方联动,培养、凝聚旧志整理研究人才。另一方面,在教育系统加强旧志整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开设与旧志整理相关的课程或专业方向,培养具备旧志整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推动地方志工作机构与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合作开展旧志整理实践教学活动,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与旧志整理项目部分工作。对从事旧志整理工作的人员提供保障和激励措施在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科研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旧志整理事业,解决当前人才短缺的困境。

(四)建立标准体系,保障整理质量。建议由职能部门牵头,其他相关人、财、物管理部门协助配合,组建旧志整理专家委员会,由方志学、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专家和旧志保存、整理机构相关人员组成,为旧志整理工作提供专业的学术指导,加强旧志整理的统一编制规划,明确经典旧志、重要旧志、一般旧志,按照类型和性质制定好分层次规划。科学制定旧志整理统一体例,明确不同版本旧志的甄别方法和价值评估体系。建立文字校勘标准目录编制标准,规范对旧志中文字错误、缺漏等的校正原则确定旧志目录的分类、编排方式等,保证旧志整理成果的规范性和通用性。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研究利用。依托现有数据存储与管理平台,一方面,投入资金,借助科技企业力量,开发专门的旧志数字化软件和平台,对旧志进行全文扫描、录入、存储,建立旧志数字资源库,辅助旧志文字识别和校勘工作,提高整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旧志资源的远程检索、查阅和共享,提高旧志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依托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旧志进行深度挖掘。例如,分析旧志中的地理信息、人口数据、经济史料等,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地方规划、文化旅游开发等提供参考。

(六)创新整理形式,提升利用成效。创新旧志整理形式,如出版高质量的旧志整理专著、校注本、普及读物等,满足不同读者群体需求;制作旧志相关的文化产品,如纪录片、短视频、文创产品等,扩大旧志的社会影响力。系统整理旧志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立足丰富的旧志资源,编写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推动旧志文化进校园,促进旧志资源普及推广,营造读旧志、用旧志良好氛围,使旧志整理成果更有效服务于社会。

(执笔:朱丹)

 请点击查看原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89期)



终审:黄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