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89期)
加快四川旧志整理 服务文化强省建设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编者按: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旧志是指新中国成立前编修的志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现存古籍的1/10,四川作为方志大省,旧志数量约占全国旧志的1/10。加快四川旧志整理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可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本文对四川旧志编纂、存世及整理情况进行梳理,并就如何加快推进四川旧志整理提出建议,供参阅。
一、加快四川旧志整理的意义
(一)筑牢文化“基石”。从一统志到通志,从府、厅、州、县志到乡、镇、村志,古代各级行政区划的志书,体现了我国大一统的组织管理和社会结构形式,是承载地域记忆的基因库。旧志记载的耆旧乡贤往事,蕴含着精忠报国、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旧志收录的艺文、文徵,则包含着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如我们可从《华阳国志》里,读到李冰治水的智慧,读到巴蔓子将军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忠肝义胆。开展旧志整理,可使人们能明晰本土文化的源远流长、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从对乡邦文化的热爱升华到对民族文化整体的认同、尊崇与自豪,进而以笃定的姿态、坚实的信念筑牢文化自信根基,让文化自信成为推动民族发展、国家前行的磅礴内生动力。
(二)解锁资政“密码”。旧志《建置志》《沿革志》《疆域志》等记载当地古今历史变迁;《山川志》《水利志》《兵防志》《物产志》《田赋志》等记载当地地理、军事、经济情况;旧志记载的名宦循吏事迹,蕴含着开物成务、建功立业、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行政思想,可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如民国《北川县志》记载的内容,为新北川灾后重建、重点产业确定和旅游资源挖掘提供了依据。《嘉靖〈香山县志〉校注》为探寻香山历史、岭南文化提供可读可鉴之据,助力中山文化兴城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
(三)提供发展“钥匙”。旧志作为地域文化根源性的重要载体,开展旧志整理工作对梳理地域文化脉络、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有着基础性作用。如大邑县立足当地旧志对赵子龙祠墓的记载,深入挖掘和系统阐发赵子龙祠墓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发展三国文化产业集群。蓬安县通过当地旧志关于司马相如的记载,紧抓司马相如这一文化品牌,积极打造文化地标相如故城。邛崃市立足《邛崃县志》等方志资源,助力“邛崃黑茶”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旧志中有关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历史传说等记载是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依据。
二、四川旧志编纂、记录情况及整理现状
(一)四川旧志编纂情况。据张国淦著《中国古方志考》,汉至宋四川各种方志类著作约290种,元代3种,明代22种,清代477种,民国164种,总计900余种,总量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收录志书8264种,按地域统计,其数量以四川为最多,为671种,约占全国旧志的1/10,还不包括各类专志、保存在个人手中或流失海外的旧志。
(二)四川旧志存世情况。上述900余种旧志,经过各种历史变迁,一些已不存世。笔者通过整理朱士嘉著《中国地方志综录》、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编印《四川省地方志联合目录》、四川省地方志办编纂 《四川历代旧志目录》、林英著《四川地方志联合目录》及《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地方志目录》,综合以上目录所列信息,加之陆续出版的影印成果所补,去除目录中具有方志初稿性质的采访册、资料辑要、概况、概览、文献等,计得现存四川旧志564部,主要存于省内外各公共、科研、大专院校图书馆及博物馆、档案馆等,负有旧志整理职能职责的地方志工作机构几乎未存有旧版旧志。
(三)四川旧志整理现状。按整理形式分,四川旧志整理主要分原文影印、数字化与点校注释3种。从附录可知,近年来,四川旧志的原文影印取得了可喜成果,经统计,在附录564部四川旧志中,453部影印出版,424部进行了数字化,230部开展点校注释。仅有41部未开展任何形式的整理工作。
按整理成果类型分,四川旧志整理可分综合类、收藏类、区域类和数据库丛书4种。
1. 综合类丛书:指收录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方志的丛书。《中国方志丛书》华中片区影印四川旧志22部。《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影印四川旧志176部。《乡土志抄稿本选编》影印四川乡土志9部。
2. 收藏类丛书:指收录某一馆藏的方志丛书。具体情况见下图:
从刊名 | 出版情况 | 收录四川 旧志数量 |
《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 | 巴蜀书社,2009 | 29部 |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续编》 |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 1部 |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 2部 |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 1部 |
《上海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年 | 27部 |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1 | 3部 |
《南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 2部 |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 9部 |
《重庆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 45部 |
《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 11部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稀见方志丛刊》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 5部 |
《国家图书馆藏地方志珍本丛刊》 |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 | 31部 |
3. 区域类丛书:指收录一定地域方志的丛书。四川省地方志办辑《四川历代方志集成》影印方志书籍325部(包括《蜀典》《蜀水考》《使蜀日记》等未以“志”命名的典籍29部)。李勇先《巴蜀珍稀乡土志汇刊》影印四川旧志46部。四川省内部分市(州)地方志系统也积极开展区域类旧志整理工作,如《成都旧志丛书》《阿坝州旧志集成》《广元历代方志集成》等。
4. 数据库丛书:爱如生中国方志库收录四川旧志208部,中国数字方志库收录四川旧志378部。
三、四川旧志整理存在的问题
旧志整理是研究、利用旧志资源的基础和前提,目的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四川旧志存量丰富,存藏范围广且相对集中,编纂质量高,也有部分志书实现点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部分地区党委、政府对旧志整理工作重视不够。加之旧志整理周期较长,难度大,善本再造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旧志整理工作难以有效展开。不少整理成果即使质量较高,但因资金缺乏,只能以内部资料形式印刷出版,受众小,影响甚微。
(二)力量和资源整合乏力。相关部门、行业间沟通不够,缺乏权威部门牵头,统筹推进此项工作。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组织整理旧志”是地方志机构的职责。然而目前四川地方志工作机构保存的旧版旧志稿本甚少,工作协调难度大,整理、利用难度大。
(三)旧志整理人才缺乏。旧志整理需整理者具备较深厚的古代文献阅读研究功底,但目前地方志工作机构旧志整理特别是点校人才较为缺乏。按地方志工作法规明确的“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的职能职责要求,地方志工作机构缺乏专人从事旧志整理工作。现在从事此项工作的多为高校学者及地方文史专家,但数量少,与丰富的四川旧志资源不相匹配,旧志整理特别是点校形式的整理尚有广阔空间。
(四)整理标准与质量堪忧。旧志整理没有统一标准,体例千差万别。一些旧志整理还停留在资料汇编层面,如将旧志中的章节,如灾异志、山水志汇聚成册,对旧志的体例、内容等研究尚少,且尚待升华形成形而上的方志理论和思想。已整理出版的旧志质量尤其是点校形式的整理质量,受整理者能力水平限制,参差不齐。
(五)整理成果的转化利用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基于本土特产宣传、文旅项目开发而去寻找相应的印证,缺少立足旧志内容开发新的产品、新的项目。同时,以影印为主的旧志竖排、繁体、无标点的形式,导致阅读比较困难,利用就更难。
四、加快四川旧志整理的建议
(一)加快古籍立法,关注旧志整理。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进一步推进四川古籍立法,明确旧志作为古籍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使其保护与整理工作有法可依。目前,《四川省古籍保护利用条例》正在制订过程中,建议内容中设专条突出旧志整理。通过立法将旧志整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旧志整理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确保整理工作能够持续、深入开展。
(二)推进部门联动,凝聚整理合力。旧志整理需要有职能牵头机构、旧志保存机构、旧志整理机构的协调配合和各方人员的高度参与。建议各部门、各单位加强协作,合力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旧志资源整合,建立旧志资源共享平台,凝聚旧志整理合力。建议在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专项设置“旧志整理”项目,鼓励和支持各界力量投入旧志整理工作,保证此项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三)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中坚力量。一方面,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方志工作人才队伍。加强地方志系统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行业协会合作,多方联动,培养、凝聚旧志整理研究人才。另一方面,在教育系统加强旧志整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开设与旧志整理相关的课程或专业方向,培养具备旧志整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推动地方志工作机构与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合作开展旧志整理实践教学活动,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与旧志整理项目部分工作。对从事旧志整理工作的人员提供保障和激励措施,在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科研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旧志整理事业,解决当前人才短缺的困境。
(四)建立标准体系,保障整理质量。建议由职能部门牵头,其他相关人、财、物管理部门协助配合,组建旧志整理专家委员会,由方志学、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专家和旧志保存、整理机构相关人员组成,为旧志整理工作提供专业的学术指导,加强旧志整理的统一编制规划,明确经典旧志、重要旧志、一般旧志,按照类型和性质制定好分层次规划。科学制定旧志整理统一体例,明确不同版本旧志的甄别方法和价值评估体系。建立文字校勘标准、目录编制标准,规范对旧志中文字错误、缺漏等的校正原则,确定旧志目录的分类、编排方式等,保证旧志整理成果的规范性和通用性。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研究利用。依托现有数据存储与管理平台,一方面,投入资金,借助科技企业力量,开发专门的旧志数字化软件和平台,对旧志进行全文扫描、录入、存储,建立旧志数字资源库,辅助旧志文字识别和校勘工作,提高整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旧志资源的远程检索、查阅和共享,提高旧志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依托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旧志进行深度挖掘。例如,分析旧志中的地理信息、人口数据、经济史料等,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地方规划、文化旅游开发等提供参考。
(六)创新整理形式,提升利用成效。创新旧志整理形式,如出版高质量的旧志整理专著、校注本、普及读物等,满足不同读者群体需求;制作旧志相关的文化产品,如纪录片、短视频、文创产品等,扩大旧志的社会影响力。系统整理旧志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立足丰富的旧志资源,编写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推动旧志文化进校园,促进旧志资源普及推广,营造读旧志、用旧志良好氛围,使旧志整理成果更有效服务于社会。
(执笔:朱丹)
请点击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