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治探索>详细内容
2023-04-21 08:47:50

郭徽 ‖ 方志馆与地方文化传承保护

作者:郭 徽 来源:四川省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4-22 15:04:26 浏览次数:941 【字体:

方志馆与地方文化传承保护

郭 徽

地方志作为系统记述地方经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而方志馆是地情展示的平台和地方志资源收集保存、编纂研究、开发利用的基地。办好方志馆,不仅有利于地方志事业的全面健康可持 续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一、运用方志馆的展陈功能,展示、宣传、推广地方文化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明确指出:方志馆是“收藏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宣传展示国情、地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见,展陈功能是方志馆的一项主要功能。从先进地区的经验看,方志馆作为新兴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只有在展陈内容上突出“方志”特色,才能与同样具备展陈功能的地方博物馆、规划馆、纪念馆等形成不同定位和分工,从而彰显自身的独有价值和独特魅力。所谓“方志”特色,就是要体现地方志“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的特点,把地方志记述和反映一地“自然与社会”“历史和现状”的内容具象化,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当地自然地理、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人文风貌和未来方向,让观众走进方志馆,就如同走进一本巨型而生动的“立体方志”,在短时间内“穿越时空”,纵观历史,横览百业,达到“看一馆而知一城”的效果。

以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东营市方志馆)为例,该馆总建筑面积为20351平方米,其中展陈区面积就占10928平方米。其展陈内容以“大河奔流”为主题,分为“中华母亲河”和“魅力黄河口”两大板块,设有壮美黄河、四季如歌、沧桑迭变、黄河体验、印象东营、胜利之歌、逐梦未来等7个展厅,采用现代化声光调控技术等多种展陈手段,生动展现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特色,全面反映东营市的历史沿革、地域特色、发展脉络和人文底蕴。该馆展陈集国家性、方志性、黄河性、东营性等特点于一体,成为国内集黄河文化之大成的重要展馆和东营市的文化名片,对黄河文化和东营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发挥了巨大作用。

筹建中的绵阳市方志馆规划面积为5000平方米,虽然展陈规模比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东营市方志馆)小得多,但其展陈内容也应充分展示绵阳独特的城市形象和魅力——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素有“剑门锁钥,蜀道咽喉”之称的战略要地,国家“一五”建设和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基地,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的国家科技城,以军民深度融合为特色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等等。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内容,如果能够通过方志馆生动地展示出来,必然会让广大市民、外地游客以及来绵阳投资兴业的商家对绵阳的认识更加全面、印象更加深刻,也必将对绵阳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 运用方志馆的收藏空间和条件,妥善收藏、保护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源

目前,各地与收藏、保护地方文化资源有关的机构主要有地方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其中,图书馆主要收藏各类图书资料,门类十分广泛庞杂,地域性不突出;档案馆主要收藏本级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长期和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以及有关资料;博物馆则重点收藏具有文物价值的原始文献资料等。这些机构对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和保存,虽然也能或多或少地起到保护地方文化资源的作用,但囿于其职能分工和自身条件限制,它们对反映当地地情和地方文化的图书、文献资料一般都收集得不够全面、系统,专业化程度欠缺。而方志馆的职责主要是收藏各类地方志书、年鉴、地情书刊及各类地情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涵盖了一地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政治经济、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名人名产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兼具广度和深度,必然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绵阳市情况来看,自明清以来,绵阳编修地方志蔚然成风,先后产生州志、府志9部,县志26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两轮大规模的新方志编修工作,全市先后推出市志、县志19部,抗震救灾专志10部,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等上千部,市、县综合年鉴300余卷。同时,全市还围绕大禹文化、嫘祖文化、三国文化、文昌文化、土司文化、羌族文化、白马文化、红色文化、科技工业文化、感恩文化,推出地情读物数百种。旧志、新编地方志、年鉴、地情读物等所构成的丰富的地方志资源,是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绵阳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但由于长期没有规范的馆藏设施,导致大量地方志书籍资料难以集中妥善收藏保存,也不便于查询利用。因此,建设绵阳市方志馆,在馆内设立空间充足、条件完善的地情资料收藏中心,就能切实保护好这些史志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为全体市民、为子孙后代留住宝贵的历史记忆。

要做好方志馆馆藏资源的收藏与保护工作,首先应做好馆藏资源的分类。方志馆的馆藏资源,从形式上可分为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和实物资料;从内容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本地所形成的地方史、志、年鉴、家谱等地情资料,二是其他地区的史志、年鉴及研究资料,三是与地方史志工作相关的工具书和资料书(如字典、词典、历史典籍等)。做好分类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料收集、收藏,补齐短板,突出重点,同时也便于读者查询和利用。其次要突出地方特色。除收藏官方编纂出版的地方史志、文化类文献资料外,还要注重收集、保护古籍善本、族谱家谱、老旧照片、日记书信、口述历史等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以山东费县方志馆为例,该馆除收藏上万册当地地方志书、年鉴和文史资料外,还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族谱、家谱220余部,整理全国各地数字家谱400余部,有效弥补了现有志书对基层村社、家族、人物等记述过少的不足,使当地的“家”文化得以更好传承和延续。

三、 运用方志馆的编纂研究、信息服务和文化交流功能,为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服务

方志馆不仅具备展陈、收藏功能,同时也为地方志的编纂研究、专业咨询、信息服务、开发利用、宣传教育、业务培训、文化交流等业务提供平台和阵地。地方志工作机构可以依托方志馆的场地和硬件设施,更好地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开展地方史、地方志研究,举办各种展览和报告会,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地情、开展乡土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的职能。如广东省方志馆建立地情资料修复中心,聘请专业人员修复古籍善本、名家字画、族谱家谱、票证契据等各种具有存史和研究价值的第一手文史资料,为丰富馆藏、开展地情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深圳市方志馆设立口述历史音像采集编辑室、史志影像资料制作室,用于采集整理口述历史、制作展厅资料及史志宣传片等,在拓展地情研究领域、创新史志宣传形式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广州市方志馆则联合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或行业协会等,每月举行“广州地情公众开放日”活动,以专题展览、羊城今古讲坛、地方特色文化项目演示及体验、口述历史沙龙、地方志书发行赠阅等形式,宣传广州地情信息、地方历史、特色文化、非遗项目等。这些活动不仅大大提升地方志的社会影响力,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广州市开展地方文化交流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重要活动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方志馆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包罗万象的资料转化为数字信息资源,有效实现“互联网+地方志”,大大提升地方志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如北京市方志馆设有网络技术部,负责研究与开发“数字方志馆”,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把地方志等地情资料转化为数字信息,形成“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和“地情信息数据库”等,实现地方志资源和地情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为领导决策、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等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综上所述,作为新兴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方志馆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好、建设好、利用好方志馆,不断增强和提升其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职能和水平,必将促进地方志工作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发挥更大作用,为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信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郭 徽(四川省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