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治探索>详细内容
2023-04-21 08:47:50

【论坛】浅谈雅安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 ‖ 曾艳

作者:曾 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7-26 15:12:09 浏览次数:1113 【字体:

浅谈雅安地方志

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

曾 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雅安地方志事业蓬勃发展,在修志编鉴、理论研究、资政育人等方面都取得一些成绩。如何以有效形式服务乡村振兴是地方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次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之举。

一、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雅安市地方志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履行“存史、育人、资政”三大职责,积极形成、转化、运用地方志成果,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作用,作出独特贡献。

(一)推动乡(镇)志、村志编纂,为乡村发展留智

编纂乡(镇)志、村志是保存乡村记忆的有效形式,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二轮修志以来,雅安各县(区)大力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有计划、分步骤推动乡(镇)志、村志编纂。通过对编纂乡(镇)志、村志重要性、必要性的宣讲,动员有条件的基层党委、政府开展编纂工作,及时提供业务指导和帮助,助推一批乡(镇)志、村志保质保量快速出版。编纂出版乡(镇)志50余部,如《城西镇志》《严道镇志》《安顺彝族乡志》等,其中石棉县实现乡(镇)志编纂全覆盖;形成村志10余部,如《土桥村志》《红草村志》《建乐村志》《姜家坝村村志》等。编纂乡(镇)志、村志,全面详实记录乡村发展变化历程,其成果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资源宝库作用,为乡村振兴的规划编制、风险防范、难题化解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产业兴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全市地方志部门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形成一系列推动产业发展的成果。

一是抓住地方特色产业,编纂出版专项产业志。名山区整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资源,两次编修出版《名山茶业志》,汉源县、石棉县、荥经县结合本地特色产业,编纂《汉源花椒志》《石棉黄果柑志》《石棉枇杷志》《荥经黑砂志》等服务产业发展的特色志书。

二是围绕支柱产业,撰写地情文章。名山区撰写《西南第一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探寻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等与茶产业相关的地情文章;荥经县撰写荥经砂器、荥经天麻、荥经竹笋等三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宣传文章。特色志书编纂及相关地情文章的撰写与发表,既丰富产业内涵、弘扬产业文化、促进产业推介,又让乡村产业振兴有“魂”、有“品”。

(三)盘活家风、姓氏文化,激发乡村文化自信

家风家训、姓氏族谱等地方文化中蕴含着一方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是乡村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地方志部门深入挖掘、征集、整理村规民约、家风家训资料,提炼蕴含廉洁、正义、向善等文明美德内容,撰写发表如吴之英家风家训《忠孝传家自贵自强》、张跃华家风家训《万事诚为本手艺莫欺心》等文章,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引领乡民自觉合法自治,形成家风带动乡风良性发展,达到乡村文明自治的效果;指导编纂出版如《罗英秀才堂宗谱》《罗氏族谱》等家谱族谱,帮助寻根遏祖,留住乡愁根脉。在乡民参与姓氏族谱整理编修中,增进乡民对族谱中反映出来的文明之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思想文化崇尚,增强了对乡村记忆文化的自豪感,也激发了乡民积极参与乡村家园自治的热情,自愿投身家乡建设,促进乡村发展。

(四)支持乡村历史文化展馆建设,守护乡民精神家园

乡村历史文化展馆是留存地方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是乡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近年来,地方志部门结合不同乡村的特点,积极参与茅河乡史馆、银木村史室、高岗村史室、铁山书院等乡村历史文化展馆的规划建设,协助征集反映农耕文化,乡村历史的老物件、老照片,姓氏族谱印件等相关展品,指导布展策划,审核把关乡村历史文化展馆布展内容等,为展馆建设建言献策,提供服务。开展方志文化“进农村”活动,设立方志书籍专柜,丰富展馆内容,方便乡村群众查阅、了解地方发展历史。同时以乡村历史文化展馆为平台,联合乡村党委、政府组织乡村群众实地参观、开展讲解宣传活动等。通过参与乡村历史文化展馆的筹划建设与利用,为乡村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激发乡贤及乡民群众对家乡的热爱,达到了推动农村发展、促进乡风文明的效果。

(五)积极资政辅治,为乡村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资政辅治是地方志服务乡村经济建设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全市地方志部门依托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拓展乡村文化内涵和外延,推出一批可资借鉴的资政报告。如撰写《红色为媒文旅为本打造川西龙门名镇》,为把龙场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点提供思路;撰写《关于推进文化兴村服务基层治理的思考——以芦山县大川镇为例》,为雅安基层治理提出措施;撰写《关于将芦山县竹编做成农民就业增收惠民工程的资政报告》,为竹编产业扩大规模、打开销路提出意见;撰写《精准还原历史 办好八月彩楼会的资政报告》,为丰富八月彩楼会举办寻找办法等。高质量资政报告的撰写,为地方党委、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把准发展方向、探寻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措施,提供了资政建议、贡献了历史智慧。

二、当前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短板

自2017年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雅安地方志部门服务乡村振兴有一些具体的做法,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但是仍反映出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一是地方志提供文化支撑的渠道亟待拓宽。“一本志书”已无法满足乡村文化振兴的需要。目前,地方志对文化实体的保护和利用力度不够充足,地情书籍的开发不够多元化、推广运用还不到位。

二是地方志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浅表化。地方志在服务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有针对性开发特色资源,提升产业经济效益的调研和思考较少,对旅游、助农产品的宣传和推介缺乏创新性点子和办法。

三是地方志教化育人形式单一。深入乡村、群众开展教化育人活动多以赠送书籍为主,形式不够丰富,频率也不高;对已建成乡村历史文化展馆的利用和后续指导、服务相对薄弱。

四是地方志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不充分。地方志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相对滞后,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不到位,目前普及宣传地方志文化的方式仍比较传统和保守。

三、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有效途径的进一步探索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年。这是地方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大好机遇,“修志为用”,地方志部门应积极思考、主动作为,助力乡村高质量振兴。

(一)保存乡村文脉,推动乡土文化传承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传统乡镇、村落正在快速消亡。地方志部门应注重收集整理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古旧建筑、农业遗迹、红色文化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推动乡土文化活态传承;研究整理乡村传统文化,继续大力推动乡村史志或乡镇简志编纂,鼓励精编地方“简史”“概览”“歌谣”等地情书籍,持续开展家谱族谱征集研究,做好留存地方历史记忆基础性工作。同时积极推动名镇、名村影像志的拍摄,并在农村推广运用,提升乡民读志用志兴趣,扩大受众规模,抢救、保护,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

(二)找准切入口,服务农业产业增强动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地方志部门要重点挖掘整理水产养殖、药材种植等具有雅安特色、拥有一定规模、经济效益好的助农增收产业资源,组织编纂如《雅鱼志》《猕猴桃志》《川牛膝志》《竹笋志》等产业志书,为做大做强做精产业,打造“金字”招牌提供参考;积极为原产地标识认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名优土特产品牌塑造等提供佐证服务,助力地方品牌创建;深入挖掘地方志中蕴含的如南路边茶制作、汉源花椒生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间艺术、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撰写地情文章,增添产业文化底蕴,增强产业竞争力。

(三)梳理旅游资源,助力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经多年努力,雅安市已成功打造一批3A级、4A级、5A级旅游景区。地方志部门可以历代方志记载为基础,开展名山、名水、名街等特色志书编纂,服务乡村旅游发展。梳理挖掘旅游资源,启动如《碧峰峡志》《喇叭河志》《蒙顶山志》等一批旅游景区志的编纂,为旅游项目包装打造、规划建设、宣传推介等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同时根据社会需求,联合相关部门策划创意,开发编印专题性旅游读物,如“旅游指南”、“旅游传说故事”、“旅游夜话”等旅游系列丛书,收集整理相关诗词歌赋,提升乡村旅游魅力。帮助梳理、审核旅游景点讲解词、影像制品、图片展等内容,严把相关史料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等,保障乡村旅游宣传推介的正确性。

(四)多形式服务乡村人才培育与汇聚

采取多种方式培育与汇聚乡土人才是地方志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主要途径。

一是向各乡镇文化站、各村农家书屋送去志书、年鉴、特色地情书籍、乡村文化读本等,丰富乡民精神生活,提高乡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二是通过协助建立“乡贤之家”、成立乡贤理事会等渠道,汇集乡贤发挥作用,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达到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文明的效果。

三是协助做好已建成乡(村)史馆后期维护和管理工作,及时根据基层群众需求更新展品、书籍,把乡(村)史馆展览与乡风文明、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开展民俗活动、知识普及、党史学习等,避免乡(村)史馆建成后空置。

四是开发利用如硗碛锅庄、绿林派武术、天全牛儿灯等具有文艺气息的乡村文化遗产,开展各具特色的方志文艺活动,提升地方活力指数,帮助乡村汇集人才。

(五)推动地情资源信息化,多维度贡献智慧

随着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和普及,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地方志应主动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突破传统志书桎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信息化地情资源支撑。

一是“活”化典籍。把传统平面纸质媒介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典籍转化为数据,运用计算机三维模型、VR等技术,实现对乡村地形、文物、估计等全方位地展示风貌。让传统方志典籍活起来,方便使用和推广。

二是共享资源。随着数据库资源运用日益广泛,可推动一方文化与全国数据库互联融合,实现资源互通共享,起到扩大受众范围、降低宣传成本、提升地方志服务效果的作用。

三是移动智能终端的运用。开发地方志APP,把方志文献以电子图文、影像、语言等数据信息集成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一个图标上,为群众获取地情资源提供更广阔的途径,使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更具前景和价值。

四是普推扫码功能。把志书中记载的文化古迹、民俗活动等乡村旅游信息,制作成二维码附在相应的地方,方便游客快速查阅该旅游产品最系统、最权威的资料。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地方志部门应抓住机遇、大展拳脚,认真履行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一方之全史”功用,脚踏实地做好基层历史文化的记录、发掘、整理、开发、利用,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彰显地方志文化传承和铸魂凝心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曾 艳〔中共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