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鉴研究】浅谈志鉴成果印刷中的几个问题‖陶利辉
浅谈志鉴成果印刷中的几个问题
陶利辉
一位苏联哲人曾告诫我们:“当形式是内容的本身,它和内容是这样地密切,以致把形式和内容分割开来,就是毁灭内容本身;反过来也是一样,要是把内容和形式分割开来,也就意味着形式的毁灭。”在地方志编纂工作中,成果的呈现形式确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有利于内容的充分展现,更是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实际工作中,印刷环节存在的设计制作粗放、印制材料随意、招标欠缺规范、监督流于形式以及成品管理不规范等,都极大地影响了志鉴成果质量。本文结合二轮志鉴印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提升志鉴成果印刷质量的路径和措施,以此就教于各位业界同仁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
一、志鉴印刷阶段存在的问题
志鉴印刷环节是地方志编纂流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地方志从零星资料到文献著述的最终阶段。一项优质的志鉴成果,不仅体现出内容的科学编排和纂辑,同时也是一项设计美观、印刷精美的文化产品。既能导人阅读,又能提升典藏的品味。但是,比较多的志鉴主编对此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将此问题完全推给出版部门去处理,造成志鉴成果印刷见书后形式和内容的整合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设计制作问题
设计是指“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它隐含着丰富而深邃的设计文化。正如杨卓轩在一篇有关综合年鉴质量控制研究的文章中所言,“年鉴装帧设计要典雅气派,图片、文字要印刷精美,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年度特色,在庄重中增强艺术感染力,使年鉴从形式到内容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在志鉴书稿设计制作过程中,比较集中地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开本规格随意。早在200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出台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八章第四十七条明确:志书“采用16开本(889×1194mm),文字横排”。2012年7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布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第五章第四十条,对综合年鉴开本也规定:“采用16开本(889×1194mm),文字横排。”实际工作中,开本规格随意问题仍比较突出。比如:《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出台11年后,2019年12月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武县志(1991—2005)》,开本选择仍是787×1092mm,1/16。类似问题不仅在志书出版印刷中时有出现,在综合年鉴中也存在相似情况。2020年12月,广州年鉴社出版的《广州年鉴(2020)》,开本选择的是787×1092mm,1/16;2021年9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花都年鉴(2021)》,开本选择也是787×1092mm,1/16。
2.封面设计随意。一是字体、字号与封面规格不相称。既有字号过大或过小与版面不相匹配问题,也有字体过于随意与志鉴出版物严肃性不相符的问题。比如:《平武县志(1991—2005)》封面将书名中的“平武”二字放大到155磅手写体,同一书名中的“县志”又只用了42磅宋体,造成封面字体字号搭配怪异,与志书严肃性风格偏离。二是封面元素过多,与志鉴出版物严肃性不相符。有的志书在封面设计中植入过多表现区域的元素,冲淡主题。三是书名排列同一封面出现横排竖排混用现象,给读者以零乱有余、美感不足的印象。比如:2017年11月方志出版社出版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1988—2008)》,封面志名横排;封面同时展现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却用竖排。不仅如此,还在横排的书名中将“土家族”“苗族”作上下排列。
3.内文版式随意。一是版心宽窄度把握度较差,反映在上、下、左、右留白过多或过少。留白过多造成页面浪费,平添印刷成本;留白过少造成页面臃肿、清爽度差。例如:2021年12月出版的《成都年鉴(2021)》页面太满。二是行距、字距梳密度较差。例如:1999年8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山县志》内文表格中的字号过大,整个版面表现出通透性较差。三是篇、章、节字体字号梯次搭配以及各层级留空缺乏美感。四是书眉线未体现修饰作用,书眉页面抢题或搭配不匀称现象多有出现。
(二)印制材料问题
印刷过程中原材料的选用对印刷图像产生的艺术效果与技术性能都有影响,可以说印制材料的选择与印刷图像质量的稳定性密不可分。实际工作中,印制材料选择存在以下问题。
1.内文纸张选择随意。一是在纸张克度选择方面随意性大,表现在内文文字较多、图片较少、勿需彩印的志鉴成果不恰当地选用90克纸张彩色印刷,甚至选用105克铜版纸印刷。既增加了厚度,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成本增加。二是选择克度较低的纸张印刷,比如选用60克及以下纸张印刷图片较多的志鉴成果,造成成品因纸张通透影响,给辨识带来困难。
2.外封材料选择随意。一是选择厚度不适合的硬封材料作为精装书的硬衬,错误地选用了易变形、易折损、密度较低的灰纸板作硬衬。二是外封材料选择不当。有不考虑成本而一味追求用缎面、丝绸面料作封面的现象,也有不恰当地在封面基础上盲目增加附封、套封现象。
3.装订选择错位。集中表现在平装厚度较大的书籍不选择锁线胶装,给书籍翻阅中出现散页、掉页埋下隐患。在精装书的圆背和方背的选择上。无视书的厚度情况,一味选择方背装订,造成厚度较大的成品书出现内页外凸现象。比如:2016年12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大理州年鉴(2016)》因厚度太大选择方背装订造成书内页外凸。有的将厚度太薄(少于2cm)的书籍选择圆背装订,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招投标问题
招投标是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公开、公平、公正”招标采购,让众多投标人进行公平竞争,以最低或较低的价格获得最优的货物、工程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招标项目的质量、提高国有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志鉴成果印刷招投标存在以下问题。
1.程序规范缺失。一是表现在按照一定额度应纳入财政统一招标的印刷项目未纳入统一集中采购。各级财政部门在规范财政资金项目招标过程中,都要适时印发采购目录和资金额度标准,加强管理。比如,四川省财政厅2020年就专门下发通知,明确采购目录和标准①。但在实际运行中,属于集中采购项目的志鉴印刷服务并没有完全得到贯彻落实。二是未达一定额度分散采购(也称自行采购)的印刷项目未委托具有招标资质的代理机构代理。
2.要素设置缺位。除要求必要的印刷资质许可证外,对其他一些可能影响印刷质量的要素不明确。比如环保要求(是否具备环保认证)、印刷设备要求(是否有陈色较新的四色印刷设备)、技术力量配置(是否有一定量的熟练技术工人)未作比较细的要求。
3.业界信誉考量不足。一是不注重对投标企业近三年来的企业经营情况的考察,二是不深入了解投标企业在印刷行业诚信情况,导致个别投标动机不纯、靠钻政策空子、靠诉讼赚钱的印刷企业混入其中扰乱正常招投标秩序。
4.风险预判前瞻性不足。一是对流标心理准备不足,导致经费年度使用计划流产。二是对恶意低价中标缺乏预判,造成用了财政的米煮了一锅夹生饭。
(四)印刷工艺监督问题
志鉴印刷工艺大致可分为印前(原稿设计、输入、图文处理、输出)、印刷(承印材料、油墨、装版、上机印刷)、印后加工(模切或分切、装订、封装等)3个大的工艺阶段。对印刷工艺流程有效监督是提升质量的重要环节。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1.现场监督流于形式。比较突出的是提到监督仅仅停留在到了现场查看,对拼版、印刷、折页、装订、封装环节未作仔细监督。
2.抽查机制落实不彻底。一是随机抽查量未达标。有的仅停留在装订前的样书检查,没有在成品书完成后按一定比例作随机定量抽查,给偷工减料制造空间。二是对抽查内容不熟悉,走马观花,不作深入细致的查验。比如纸张有无夹心色差现象,印刷四色套印是否精准等未作细致查勘。
(五)成品入库及管理问题
1.出入库登记制度粗放。突出的是未建立进出台账,仅简单留存印刷厂送货单。对出入库未作明细登记,给库存摸底带来困难。
2.未按要求科学有序存放。一是与其他成品书混合堆放,在查找翻阅腾挪中造成成品书品质损害。二是堆放过高,层层重叠,造成处于底层成品书受挤压变形。三是对存放场地选择随意。有的将底楼作为库房,未作防潮处理;有的满足于常规承重的高层办公场地作为库房,未考虑作为库房单位面积的承重要求,给安全带来隐患。
二、提升志鉴印刷质量的路径
在推进质量强国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就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系列指示,深刻指出要“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对质量建设的要求,更是为我们指明了质量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路径。质量是志书的生命所在、价值所在。要切实提升志鉴成果质量,把好志鉴编纂后工序中的印刷关口与前工序的编纂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优化版式设计
1.坚持统一规格。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出台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对开本已有明确规定,要求“采用16开本(889×1194mm),文字横排”。各级各部门应当增强规范意识,积极主动将列入规划类编纂的志鉴统一印制规格。
2.封面体现志鉴区域特点。地方志是严肃的国家记忆工程,不仅体现在内容的严肃性,而且要求装帧设计上要坚持庄重、美观、大方。一是书名主题要突出,要以合适的字体、字号体现全书主题。二是必要的出版元素不能缺失。比如断代志的时限、年鉴的卷号,编纂单位,出版社。三是封面横排与竖排不宜混合运用。四是封面与扉页基本格局应保持一致(扉页色彩可以浅些)。五是背脊字体字号与厚度相匹配并留足够的天头地脚。多卷本的志书还要考虑每册的封面和背脊字体字号的大小、间距以及上下距离的一致性。《四川省志(1986—2005)》比较充分地考虑了各分卷厚度不一、名称字数差异,选择适宜的字体字号,使书籍背脊内容整体性得到较好体现。
3.内文疏密适中,页眉秀气、典雅,各层级字体、字号搭配恰当,行距适中,表格通透。对此,长期从事志鉴出版的一些专家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书眉是为方便读者阅读检索而设,在一定程度上还起着美化版面的意义。”就图、表而言,认为:“图题、表题的字号应比正文的字号缩小一级并使用黑体,图内、表内文字应比图题和表题再缩小一级并使用宋体。如‘正文使用小4号宋体,表题应使用5号黑体,表内文字应使用小5号宋体’。”2019年9月,方志出版社出版的《文登市志(1991—2013)》,内文设计内容搭配精当,页面美观。四川省为解决好第二轮《四川省志》92个分卷排版的科学性问题,借鉴全国各兄弟省(市、区)优秀志书的排版经验,并积极听取全国出版界资深专家的意见建议,较早地形成了《四川省志(1986—2005)》出版版式规范,从印刷规格及参数、封面说明及封面字演示、彩页说明及版式、纸张、内文尺寸及版式作了系统的要求,确保了分期分批出版的《四川省志(1986—2005)》分卷版式一致,材料一致,整体性得到极大加强,也有效提升了志书质量。
(二)材料选择与成果相匹配
志鉴印刷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有效承载内容、展现品质呢?实际工作中没有统一的定论,但三个原则可以作为参考依据:一是考虑材料的耐磨性。志鉴成果一旦印装成书,就是供读者翻阅,无论是封面还是内文材料都要充分考虑耐磨性,倘若选择韧性较差、易破碎的内文纸张或封面材料,书的寿命将大打折扣。二是考虑阅读中观感的舒适性。内文不宜选择亮白度过高的纸张,而选用本白纸张,对缓解眼部疲劳有益。三是封面从耐污性角度不宜选择过白的色彩。从精装书的角度来看,封面有纸面、人造革、布面等多种材料,具体选那种材料,不仅受经费制约、成果编纂部门的喜好,还要综合考虑封面印刷工艺的难易程度。比如封面设计中如有凹凸工艺,选择人造革面料就更为便于制作和达到工艺效果。
(三)规范印刷招标与要素设置
志鉴成果的印刷招标是志鉴编纂工作后工序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地方志工作廉政建设的风险点,不仅应体现招投标程序规范,而且要通过招标选定印刷实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企业承担印刷任务,确保印刷设定目标如期实现。为此,把握四个环节是做好招投标的关键。一是应根据各级财政部门对项目招投标财政资金额度要求规范选择采购方式。属额度之上的需要严格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其中,特别应注意不能人为将本应集中采购的项目擅自拆分作分散采购,避免由此带来廉政函询和巡视整改。属额度之下的尽可能委托具有招标资质的代理机构进行分散采购。有效通过第三方的介入强化监督,规范流程,规避风险,同时因招标代理机构对每个项目存有系统的档案,便于巡视巡查审验。二是设置与成果相匹配的招投标要件。投标要件包括:出版物印刷经营许可证、技术力量要求、精装书印制经验、环保资质要求;招标要件包括:项目名称、规格、印数、材料要求、印刷质量要求、完成时限、包装要求、送货要求。三是注重投标企业市场信誉查核。目前,较多的是通过投标企业一定年限的经营情况来判断其规范运行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核相关企业有无不良记录,包括投标违规处罚记录。有的投标要件就明确限定“三年内有投标违规处罚记录”不列入审核通过范围,对于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信誉良好的中标企业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当然,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有处罚记录的企业通过改换门庭,甚至投资、参股方式以其他名义参与投标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深入了解投标企业的工商注册情况、印刷行业业内的一些动态变化情况,及时锁定业界“水军”目标,防止浑水摸鱼。四是注重风险评估。既要防止印刷企业的暗地里联合围标,又要避免因投标企业数量不够出现流标给财政资金使用带来执行困难的现象。破解这两个难题的举措在于:一方面要尽可能大的范围发布招标公告,让更多有资质有意愿的企业参与投标;另一方面选择恰当的时间开展印刷招标工作,尽量避开每年第四季度开展招标,为可能出现的流标再次招标预留应对空间和时间。
(四)现场印制监督与质检抽查
志鉴印刷质量的高低与印制环节有效监督和质检抽查密不可分。严格的印制监督与质量抽检是保障成果印刷质量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坚决克服流于形式的简单到中标企业印刷现场走走看看。要对材料品名、印刷墨色均匀度、工期进度进行密切跟踪。二是注重印前、印中、印后严格按合同比例进行认真抽检。印前检查拼版准确度,印中检查套印精确度、墨色深浅度和均匀度,印后检查装订、打包、数量,防止材料以次充好、杜绝全书墨色不一致,确保装订达标、封装规范、数量准确。当然,对此有的同行可能会提出由于对印刷领域不太熟悉出现质量监管可能只能停留在表层的问题。对此,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建筑方面的工程监理模式,委托有印刷质检资质的第三方介入,作为提升志鉴印刷质量的途径呢?这是一个值得下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五)出入库管理与成果功能发挥
前已提及,志鉴成果在出入库方面存在着登记粗放、堆放无序以及场地选择随意问题。要实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目标,掌控好以下环节对出版成果的质量保护和功能发挥有益:一是建立流程清晰的电子台账,将进出库、审签单、存放点和库存量作动态呈现,便于查核和实物进出库管理。二是严格选择承重达标、通风条件好、防潮防火功能齐备的场所作为库房。三是根据重量情况严格控制堆放厚度,尽可能设置必要的柜架陈放,避免因上层过重压力造成底部书籍变形,从而影响志书品质。
三、对志鉴编纂后工序的理性思考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这是首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颁布的关于质量工作的意见,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质量提升的高度重视。就地方志工作而言,志鉴成果质量事关传统优秀文化有效传承、事关“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有效提升、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有益借鉴。提升志鉴成果印刷质量不仅是地方志事业代代赓续、永不断章的业界内在要求,更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在“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转型中,明确地方志编纂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和目标任务,才能在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精准施策、脚踏实地、行稳致远。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要深刻认识到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是地方志成果提升质量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地方志领域比较多地将质量提升精力置于编纂环节,比较多地在理论和实践中关注行政组织模式选择、资料收集整理、初稿撰写、总纂统稿和审查验收,但对领域跨度大,涉及设计、出版、印制等后工序环节没有重视或重视不够,以致屡屡出现印刷粗制滥造,让一本内容好的志书没有通过比较好的形式得到展现。
一要加强对出版印刷知识的学习积累。地方志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出版印刷是质量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检视成果质量高低的重要内容。要对设计环节的图片像素、页面美感、字体字号、飞白留白、成品尺寸、折页拼版了然于胸,要对印刷环节的机器设备性能、印张计算、纸张规格、材料价格行情等作细致观察,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驾亲就熟,为实现目标创造条件。
二要坚持标准化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高标准决定高质量,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我们应在志鉴印刷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标准化的思路,持续落实好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出台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有关印刷规定,同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特点特色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意见,切实推进志鉴成果印刷质量得到根本性转变,为推进地方志事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陶利辉(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