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全省地情动态>创新案例>详细内容
2024-05-11 22:48:53

【创新案例】志鉴编纂创新案例│会东县:围绕中心早谋划 众手成志保质量——《老家—记白鹤滩水电站拆迁村落》编纂启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2-04 13:51:09 浏览次数:543 【字体:

志鉴编纂创新案例

围绕中心早谋划 众手成志保质量

《老家—记白鹤滩水电站拆迁村落》编纂启示

会东县党史研究与地方志编纂中心

2017年8月3日,白鹤滩水电站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移民将于2020年底开始拆迁。为抢救、开发电站淹没区地情资料,2017年,会东县史志办组织编纂《老家—记白鹤滩水电站拆迁村落》专辑。专辑共43万余字、收录照片155幅,记录了白鹤滩水电站会东淹没区和影响区65个拆迁村落的地形地势,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演变,村民们在各个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村落的风俗习惯,以及使人记忆深刻的人物、故事、物品和重大历史事件等。

《老家—记白鹤滩水电站拆迁村落》

一、《老家》编纂背景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白鹤滩镇与云南省巧家县大寨镇交界处,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是世界第二大水电站。

白鹤滩水电站会东县大崇镇移民搬迁前原集镇和糖厂(徐元爱 提供)

会东是四川面最大的淹没区,起于大崇镇大花村,止于乌东德镇狮子尾村,涉及9个乡镇的39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落,搬迁人口7527户25761人(为基准年统计数)。建成发电后,他们世代居住的“老家”或没于水下,或夷为平地,都将不复存在。

2023年11月7日,会东县大崇迁建集镇(张寄 摄)

为积极开展水电站淹没区地情资料开发、抢救,给会东留存一份珍贵的地情资料,县史志办以“三个服务”为宗旨,组建专班编辑《老家—记白鹤滩水电站淹没村落》专辑,以表达对无私奉献的父老乡亲的崇敬之意,载录离乡背井的移民们的乡愁。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提前谋划部署,把准编纂方向

2017年初,县史志办组织14名编纂人员到县直部门和乡镇,收集了解电站工程建设的进度安排、工作计划、移民当前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移民对搬迁工作的态度和愿望等。通过摸排,基本了解工程建设的进度、移民搬迁的规模与近况,对专辑收录范围、记叙风格,以及目录架构有了初步构想。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保障

成立了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顾问,县政府办主任为组长,县扶贫移民局局长、县史志办主任为副组长,相关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决定由县扶贫移民局出资,由县史志办牵头负责资料征集和编辑出版工作,为编撰工作提供人、财、物保障。

(三)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2017年,部分受访者在接受采访(刘正伟 提供)

因群众对移民政策的认识参差不齐、诉求不一,其心态较复杂,在确保不激化矛盾,不回避困难的前提下,要准确、完整地挖掘淹没区和影响区的地情资源,编辑出版一本有较高质量的专辑,困难重重。县上建立县委、县政府领导,业务部门主办,乡镇、村协助的工作机制,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工作推进有力。

(四)强化工作统筹,严把编纂质量

聘请大学生和中学语文老师共14人为编撰人员,集中统一业务培训后分片包干到自然村落,并由移民乡镇、村组干部组成的联络小组协助深入自然村落进行采编,积极向社会广泛征集老物件以及承载移民历史文化信息的图照、文稿等。通过周密部署,历时1个月基本完成资料搜集工作。县史志办再次组织撰稿业务培训、初撰试写稿,通过交叉审读、集中研讨、轮换初审、主编复审,历时5个月,完成总纂、定稿并顺利出版。

三、经验启示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地情资源开发是史志部门的主责主业,但要编缉出版地情书籍必须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白鹤滩水电站是国家重要工程,移民搬迁更是县委、县政府的头号工程。县史志办正是抓住全县工作重点,提出编辑《老家》一书,获得县委、县政府肯定,从而得到人财物等方面大力支持。

(二)广纳贤才是良策

县史志办3个编制,人少事多。在人力、精力、时间不足的情况下,面向社会广招贤才组成编纂队伍,采用内外结合方式,既能克服购买第三方服务无法保证质量的问题,又能解决因人少而力不从心的困境。

(三)反复打磨是基础

专辑《老家》是一本由采访整理而成的地情书籍。被采访者既兴奋又忧惧,都想把家乡讲述好、记录好、传承好,受访人员知无不言。采编人员得到第一手资料后,需反复甄别、认真思考,通过初撰、交叉审读、集中研讨,又采取“交叉复审”的办法,从不同视角,举一反三审视作者的观点,主编综合意见统稿,确保《老家》呈现的观点成为绝大多数移民群众的共同价值取向,堪称是一本“众手成志”的典范,不失为一本难得的、足以让人回味、能记住乡愁的专辑。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会东县党史研究与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