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家风家训】“忠孝”家风代代传——民间慈善家杨富奎传承家训家风的故事

作者:黄盈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04 13:20:48 浏览次数: 【字体:

“忠孝”家风代代传

民间慈善家杨富奎传承家训家风的故事

黄盈明

杨富奎的家坐落在美丽的重庆市长寿区海棠镇清泉村杨家半坡。漂亮的乡村别墅,山清水秀,蓝天白云,雀鸟飞翔,空气清新。

美轮美奂的别墅楼阁

宽敞的客厅正中挂着家训“清白传家”和家风“忠孝勤俭”,八个大字壮观醒目。

20世纪50年代,这里是土墙茅屋,而今是别墅楼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父亲说,现在的美好生活,全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还有家训“清白传家”和家风“忠孝勤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家训“清白传家”,是杨氏祖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训诫,就是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吃苦耐劳为本,与人为善树德。

祖辈这样训,父辈这样传、杨富奎这辈这样做,下辈这样学。

20世纪70年代,他父母靠挣工分抚养他家3个女儿3个儿子。子女多,负担重,年年补款,过着粮食引路菜当家、卖了鸡蛋买油盐的艰苦日子。

这3个女儿3个儿子分别是杨富奎的大姐,二姐、哥哥、三姐和杨富奎本人以及弟弟。

大姐18岁生病无钱医治离开人世,一家人更加勒紧裤带过日子。煮饭加水不加粮,炒菜光放一勺盐,长年累月喝苞谷羹下干红苕,当时有人喊他们“农喝”。

姐弟几个盼大年三十晚上吃碗苞谷饭和吃块猪肉,是当年最美丽的梦想。亲戚串门,母亲切块肉埋在饭碗里,亲手递到客人手上。姐弟几个吃不到,馋得口水长流,母亲说;“好吃的让给客人吃,这是老规矩。”

看年看月吃碗面条,父母亲总要把自己碗里的面条夹几根到子女们碗里,子女们趁父母没注意,又把面条夹几根到父母碗里。

杨富奎说:现在回想起来,这不是几根面条,是父爱、母爱、子女对父母的忠孝之爱,更是博大精深至高无上的人间大爱。这是我们家风“忠”的传承、爱的弘扬、孝的放飞、德的展现。

家风“忠”就是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忘,终能长久。

他父亲就这样一点一滴地灌输,子女们就这样点点滴滴记在心里。上行下效,潜移默化地传承着他家的家风。

家风“孝”,就是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子之孙,亦复如是。

傍晚,父亲嘴里含着烟杆,总爱在月亮坝下讲“安安送米”的故事,饭桌上说“主不请客不饮”的规矩。

子女们说:爸爸,我们都会讲了,晓得,就是要孝顺父母。

父亲说:不光会讲,还要会做。我考考你们,“孝”字怎么写?

子女们一听,不约而同笑得前仰后合,齐声嚷道:这么简单的字都不会写嗦?幺兄弟抢着说:上头是老子的老字上头半节,下头是儿子的子字,合起来就是“孝”字噻,就像儿子扶着老子笑呵呵的样子。

父亲一听,把幺儿子的头拍了拍说:吔,看不出,你还说得挺形象的嘛,算我没白讲。久而久之,子女们自然养成了敬老爱幼的品行。

父亲是个以身作则、传承家风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年当儿童团长,后来当过治安员,再后来当过26年的村主任。1960年至1965当选为黄葛乡三届人大代表。1983年至1999年,四次荣获长寿县护林先进个人,两次荣获黄葛公社乡镇企业先进个人。他干了很多实事,也干了很多好事,活生生地把当时村上的一个恶媳妇,教育成了孝顺婆婆妈的好媳妇。至今,都有不少人还津津乐道地提及这事。

杨富奎的母亲40多岁病逝,父亲又当爹又当娘。时任长寿县委书记牟克波见了,拉着父亲的手非常同情地说:杨主任,你在村上当主任、在家里当爹当娘,好辛苦哟!啷个不找个老伴哟?

父亲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找不找!我才不找呢!万一不和睦,娃儿遭罪,那啷个得了!管他的哟,老骨头慢慢磨,磨断骨头磨不断筋。

杨富奎的三姐听了,心里像针扎刀刺,拉住父亲的手说,不去上学了,要在家把母亲生前的担子担起。

父亲一听,火冒三丈,找来黄筋棍举起要打,三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家里这么穷,爸爸你累死累活地干,有个三长两短,二姐结婚走了,兄弟又小啷个办啰?

父亲说:我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读书,把骨头磨成粉也要把你们抚养成人,这是爹的责任呀!说着说着伤伤心心地哭得撕心裂肺:幺儿嘞,你好懂事哟,爸爸的心都快碎了哟,你妈不走该多好哟……

父亲熬不过女儿,又加上家里实在太困难,杨富奎的三姐就辍学在家,白天上班挣工分,下班煮饭洗衣服,晚上挑灯学缝补。父亲痛在心里,心尖尖上的血一滴一滴地流,仿佛染红了门前那块水田;杨富奎三兄弟脸上的泪一股一股地飚,浸湿了胸前的衣衫。三姐却说:妈说的“长哥当父,长姐当母是家风”。

过了几年,三姐出嫁了,杨富奎的哥哥又停学担起了三姐的担子。孝顺、担当的接力棒就这样由母亲传给他二姐,二姐传给三姐,三姐传给哥哥……

杨富奎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初中毕业,用胶丝口袋装上两件衣服,卷起一床铺盖,跟着叔爷就到山西私人煤厂下井挖煤,吃的是老板用麻布口袋送来的硬馒头,喝的是盐菜汤,睡的是硬板床。

不久,幺兄弟杨超初中毕业也跟着杨富奎一起挣钱养家。他们从没叫苦,从没喊累,流淌的血液中只有“勤”巴苦做。

家风“勤”,它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他们除了拼命干,还是拼命干。

亲亲热热的三兄弟

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2012年,他们一家人创办了“云南超宇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员工百多名,年收益六七千万元。杨富奎信誉好,昆明当地的工程发包老板说:“把项目包给杨富奎他们公司做,质量放宽心,人品有信心”。

除了“勤”,还得“俭”。

家风“俭”就是量其所入,被其所出,若干节用,俯仰何监。

2021年,杨富奎一家人又创办了“昆明市富瑜轮胎经营部”,生意红红火火,收获财源滚滚,一家人过上了其乐融融的富裕日子。

穷时没忘拼命干,富了不忘要勤俭,不买进口车,不买名牌服,不住高档酒店,餐厅用餐剩菜剩饭打包回家。勤俭成了传家宝,节约成了好家风。

但是,一旦出现火灾、疫情,他们就风风火火,争先恐后慷慨解囊,从不吝啬。

2022年8月23日,长寿突发山火,杨富奎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捐赠矿泉水等6000多元的救援物资。同时,还发动20多位朋友一同捐赠了大批救援物资。

之前给“富奎书屋”捐款1万元,幺兄弟为疫情防控捐款2.5万元,修乡村路捐款2万元。端午节给公司员工发粽子,中秋节发月饼,春节发过年钱成为常态。

姐弟几个说,父亲年轻时辛苦了,带着父亲游了国内景点,又带到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旅游。父亲高兴得眉毛笑成了弯月亮,嘴巴笑成了豌豆角。

杨富奎的侄儿杨亚熙在成都开武校,他常教育杨亚熙说:习武要有武德,不是看你能打败多少人,而是看你能救助多少人。

侄儿的武德好,武艺高,被WTC老挝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老总看中,关闭武校到老挝发展。生意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杨富奎的父亲把家训家风传给杨富奎姐弟6人,杨富奎姐弟6人又传给他们的5个子女。

杨富奎说:“清白传家”记心间,“忠孝勤俭”代代传,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杨富奎三兄弟同父亲在一起没分家,其乐融融地围着父亲转,父亲整天乐呵呵的。他说:“苦出头了哟,儿孙满堂的,个个都孝顺,真像神仙过的日子哟。如果阎王听商量的话,还想再活八百年啰。哈哈哈哈……”

其乐融融的全家福

而今,杨富奎的父亲因病去世,三兄弟在杨富奎的带领下,仍然和和睦睦地生活在一起。这可能是家训“清白传家”和家风“忠孝勤俭”的魅力吧!

黄盈明,1951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曲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长寿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重庆市长寿区老年书画研究会秘书长。曾在《曲艺》《重庆文艺》《重庆艺术》《巴渝文化》《巴人》《长寿文艺》、华龙网、方志四川、新红网、中国民生新闻网等报刊、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刊发作品。与人合编《长寿民歌选》《长寿曲艺作品选》等书籍。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黄盈明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