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家风家训】朱子家训与芦山乐氏家风家训传承与弘扬的研究‖李靖

作者:李 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1-01 14:27:55 浏览次数:662 【字体:

朱子家训与芦山乐氏家风家训

传承与弘扬的研究

李 靖

摘 要:“传承三苏家风,孕育家国情怀。”四川眉山“三苏”在我国历史上浓墨重彩,文坛中叱咤风云,一家族连续出现三位甚至更多人才,与其共同的生长环境尤其是家风家训不无关系,由此可见家风家训的重要性。《朱子家训》,又名《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一部以家庭道德教育为主的启蒙教材。全文仅524字,却精辟阐明了一个家庭中修身齐家之道,被誉为“治家之经”。芦山乐氏秉承忠孝勤俭家风家训,满门忠烈,国之栋梁,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榜样。在民族危亡的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挺身而出,披肝沥胆,前仆后继,舍生取义,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就了一曲豪迈的乐章。他们二者有着怎样的联系与传承?昭昭前世,惕惕后人,先辈精神将永世传承。

关键词:朱子家训 乐氏家风 传承研究

一、家风家训的定义

家风,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

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就形成不了传统。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也是该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或单独刊印,或附于宗谱。家训之外,其他名称还有:家诫、家诲、家约、遗命、家规、家教。

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在我国古代,作为一种家庭教育的形式,它是维系和发展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

乐氏部分资料(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二、溯源朱子家训

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子家训》,又名《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4字,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为历代儒客尊崇,其治家、做人思想的浓缩,以及倡导忠孝勤俭,家庭亲睦、人际和谐、重德修身,并将修身与齐家联系起来,在修身中齐家,在齐家里修身,只有修身齐家德以配位方能致远,才能谈得上治国平天下之说。《朱子家训》为中华后世家风家训的传承做出了一个本底深厚、思想健康、逻辑缜密的蓝本。

《朱子家训》内容丰富,寓意明显,主要内容包括克勤克俭观、为人处世观、家道伦常观、善待动物观、富国利民观、乐天知命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是所谓的“正三观”。三观要正做到以德配位,如三观不正,德不配位,那么即便是得意一时,也得意不了一世,最终将落得悲惨的下场。

三、溯源芦山乐氏

说起芦山乐氏,就要先从被称为当代的“送子观音”“最美医生奶奶”、四川省生殖健康研究中心附属生殖专科医院“华西专家工作室”国家一级专家、著名生殖内分泌专家谢蜀祥教授说起。

谢蜀祥,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后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医学系,毕业后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1986—1988年,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医学院进修并获妇产科生殖内分泌博士后证书。其间,她拒绝了国外各种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怀抱,1991年晋升为妇产科教授。60多年来,谢老秉持严谨的治学理念,毫不松懈,发表论文及参编书籍50多篇(部),先后多次获奖。直到现在,88岁高龄的谢老精神矍铄,每天坚持学习从不间断,还经常翻阅医学资料,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习国际最新诊疗技术。按她的话说,接受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脚步。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后没有子嗣成为盘旋在很多年轻夫妻头顶上的乌云,终日不得开颜。直到他们找到了谢老,通过她的妙手治疗有了宝宝后,这朵乌云才变成了彩云。一个个面临破碎的家庭破镜重圆,一个个孕育希望的生命坠地诞生。

“以心为灯,托起生命的传承。”每次有患者找到谢老时,她都会详细地询问病史、家庭情况、生活习惯等,事无巨细了解病人的信息。她说,为医者,应当“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她从不惜字如金,责任心拳拳可见。

谢老常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医学就是要重视合作学习和集体智慧的开发。”如今谢老已带出了无数优秀的学生,在医学界妇产科领域桃李天下,满园芬芳。

六十三载行医路,巧手铸就医者仁心,所有的一切都化作她对医学的那份愈久弥深的热爱,映照着医者的初心。“我这个岁数了,还愿意上班,图什么呢?治一个就是帮一个家庭啊!”这就是谢老的医者初心。

“克己修身,孝悌行善。”谢老的医者仁心,离不开母亲谆谆教导与家风传承。

说起谢老的母亲,那更是一个响当当了不起的传奇女性。谢老回忆起母亲,最记得母亲的严厉,“她既是我的妈妈,也是师祖,又是共事30年的同事。她在生活上对我关心爱护,但在工作上她对我要求很严格,尤其是工作中不容许出一点差错,出错会毫不留情被训斥。”谢老坦诚自己有点“害怕”母亲。

在妇产科领域,医学界一直有“北有林巧稚,南有乐以成”一说。谢老的母亲,便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名医—乐以成。

乐以成一生都充满传奇色彩。1905年9月26日,乐以成出生在芦山乐家,16岁时,她来到成都求学。经历了8年的艰苦学习,乐以成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并留校,获得华西协合大学第一个女医学博士学位,同时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留校定专业为妇产科,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立下的愿望。

为了能求到“真经”,1948年,乐以成远赴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攻读博士后学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远在英国留学的乐以成婉言谢绝英国的各种优厚待遇,决心回国报效祖国。1950年冬,经历了各种艰辛和阻挠,乐以成返回祖国,还带回了一些新型的医疗器械和珍贵的药品书籍,一片赤子之心表露无遗。

回国后,她回到母校,担任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教授、系主任,成为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开拓者,第一位女妇产科专家,被国务院授予终身一级教授荣誉。

那时,乐以成每天都骑着一辆自行车,起早贪黑地往返于成都东北角的家中和南边的医院之间,风里来雨里去,从风华正茂干到两鬓如霜。

她每天早上七点半必定准时赶到医院,小到病房卫生,大到危重病人医疗讨论、教学、科研等,事必躬亲,一丝不苟。她对医生同事总是很严格,对待病人又总是十分慈爱。直到85岁高龄,她依然还在看门诊。

1992年,乐以成87岁了,已看不清化验单的她,仍时常念叨着要到医院去看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乐以成经常下乡巡回医疗,在深夜下乡出诊为农村妇女接生。”乐以成的学生、著名妇产科专家王世阆教授回忆说,当时,只要半夜听到有人敲门叫“乐医生”,她就会立刻从床上爬起来,一手拿电筒,一手拿拐杖,以最快速度走出家门,赶赴病人家中。当时,国内外妇产学界很多人都熟知这位风风火火、医术精湛却经常下乡为农妇接生的华西妇产科专家,给她封了一个雅号“双枪老太婆”。

在良好家风熏陶下,乐以成和其夫谢锡瑹生育的3个子女也是仁爱热忱之人,他们都成了华西医科大学的学生,勤学上进、忠诚报国、像父母一样从医。谢老,便是3个子女中的一个。

乐以成如此优秀,也仅仅是芦山乐氏家族的冰山一角。而这些都与乐家所传承的家风家训密不可分。

四、乐氏家风家训

《西蜀乐氏族谱》里记载着乐家人在芦山繁衍的故事。乐家祖籍江西泰和,先祖乐吕在担任芦山知县时,为官十分清廉,平日里又乐善好施,任期届满,竟然发现没有盘缠回老家江西,无可奈何,后来在乡邻帮助下在芦山城郊一处陋室栖身。从此,乐家就在芦山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乐以琴故居

家谱中记载,乐家家风良好,家训严格,最早推崇杨震“清白传家,四知家风”作为祖训,后再以《朱子家训》为家风祖训的准绳。传到乐和洲、乐和济兄弟时,一个是武生,一个是秀才,两人非常重视家教,治家严谨,要求子女年满十岁,每天都要分担家务;每天早饭后,父母都要为子女讲解朱子治家格言,要求子女熟记于胸,并能流利背诵。同时倡导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竭力主张“克己修身,孝悌行善”的良好家风。

乐以琴故居大门

良好家风的传承,父辈为乐家17个子女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乐和洲、乐和济在当时思想非常开明,竭力主张下一辈应接受现代教育。子女由他们陆续送往雅安、成都、济南、南京、上海等地读书,进雅安明德中学、成都华西协和高级中学、成都华美女中、华西协合大学、山东齐鲁大学、南京金陵大学、上海光华大学等学习深造。

良好家风的熏陶与传承,乐家人才辈出。乐家的17个子女,获得大学本科文凭的有14人,其中医学博士7人,农业专家1人,高分子材料专家1人,版画家1人,抗日军人3人,可谓是星光璀璨。

其中,谢老的大舅乐以壎、二舅乐以箎以及乐以雍、乐以和、乐以纯都是“悬壶济世,医者仁心”之人,为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然,在他们璀璨的星光中,谢老的四舅乐以琴无疑是最闪亮的一颗。

乐以琴在家中排行老六,中央航校第三期毕业,战斗机飞行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空军著名的抗日英雄,曾一次空战中击落敌机4架,抗战中共击敌机8架。生前曾被称为“中国空军四大天王”之一,“空中赵子龙”“江南大地之钢盔”。1937年12月3日,乐以琴在南京保卫战中勇赴国难,同另一名战友一起以两架飞机迎战敌30余架飞机,舍生取义,壮烈牺牲。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生命之花绽放在23岁最好的年华。

乐以琴雕像

其后,乐以纯、乐以斌前仆后继报国从军,分别于中央航校第八期、第十二期毕业,投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中。

乐以琴牺牲后,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隆重的悼念和高度的评价,政府发给其家属一万两千元的抚恤金。乐氏家族大奶奶邱氏深明大义,将这笔抚恤金连同部分家产捐建了伯英中学(芦山县中学前身)。至此,乐家的家风传承不仅限于家族,对芦山教育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一座2300多年的古城有了翰林致远的魂魄。

乐以琴纪念馆

“克己修身,孝悌行善。”好的家风在“书香传承,教育兴家,甘愿奉献,敢于牺牲”中践行着他的真谛,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乐以琴纪念馆大门

五、乐家家风家训的探讨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①“传承三苏家风,孕育家国情怀”四川眉山“三苏”曾经在我国历史上浓墨重彩,文坛中叱咤风云,一家族连续出现三位甚至更多人才,与其共同的生长环境尤其是家风家训不无关系,由此可见家风家训的重要性。一本能名垂青史的治家宝典《朱子家训》,又名《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一部以家庭道德教育为主的启蒙教材。全文仅524字,却精辟阐明了一个家庭中修身齐家之道,被誉为“治家之经”。

乐以琴故居内部

芦山乐氏以《朱子家训》为根基,并结合自身实际,用忠、孝、勤、俭四字珠玑点睛概括。

忠:对其家庭、氏族、手足、同胞、国家,有着家国情怀,忠心耿耿,日月可鉴。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有义无反顾决绝赴死之勇气。(乐以琴、乐以纯、乐以斌投笔从戎,乐以琴为国捐躯)

孝:孝悌,非局限于孝敬父母,尊重爱护兄弟姐妹,狭义之孝。还包含孝悌作为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但其基本内容和思想精髓却一脉相传,绵延不绝。其教育兴家,悬壶济世,乐善好施,回馈社会,造福百姓皆是大孝之举。(乐和洲、乐和济兴孝悌家风重教育,捐建伯英中学)

勤:勤勉务实,励精笃行。业精于勤,执着于心,爱岗敬业,克己修身,不计得失。(乐以成、乐以箎、乐以雍、乐以和、乐以纯、谢蜀祥等,爱岗敬业,医者仁心,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俭:“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这句话出自清代学者金缨的《格言联璧》,意思是说,勤俭节约就能约束自己,只有约束自己,一切好事才会涌出来;相反,奢侈就会放纵自己,一旦放纵自己,一切坏事便会滋长。由此告诫我们:俭则兴,奢则败。(乐家虽富庶,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居安思危,从不铺张浪费。衣食住行总是厉行节约,合理安排,由此养成良好的家风)

乐以琴故居正屋

六、如何继承弘扬良好家风家训

古人讲,“大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②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孝老爱亲、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其实,这也是对中国传统良好的家风家训的一种传承与弘扬。

那么,如何继承与弘扬呢?首先,要从教育出发,从娃娃抓起,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家风家训。其次,从社会出发,正本清源,匡正社会风气,弘扬正能量,从家风家训出发重塑“三观”,提高全民素质。

作者李靖(左)与乐以琴侄儿乐近刚在交流

七、研究朱子家训与乐氏家风家训传承与弘扬的建议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③如何将在朱子家训基础上传承弘扬的乐氏家风家训发扬光大?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理论研究。家风家训理论极为重要,要更深层次挖掘其中蕴含的精华,将乐氏家风家训体系化,将家风家训中涉及的哲理、故事、典故、出处等形成逻辑性文字,为推广提供坚实缜密的依据。

第二,加大推广力度。通过网络、电视、电台、广播、报纸、杂志、视频、融媒体等宣传平台,全方位对乐氏家风家训进行推广,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三,树典型打造家风文化。用乐以琴抗日救国英雄事迹,以及乐以成、乐以箎、乐以雍、乐以和、乐以纯等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先贤故事,通过策划设计,打造出与芦山雄关文化、茶马文化、蜀汉文化、根雕文化、红色文化等并驾齐驱的乐氏家风文化,让乐氏家风家训走出芦山,走向全国。

《中华乐姓之歌》歌谱

注:

①2022年6月8日,习近平在眉山市三苏祠考察调研时的指示。

②2019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③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 靖(雅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