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2024-07-08 15:41:10

【家风家训】张世贵 ‖ 上将许世友的家风

作者:张世贵 来源:《学习时报》(2020年4月13日第6版) 发布时间:2020-04-15 16:21:52 浏览次数:2311 【字体:

上将许世友的家风

张世贵

    许世友是一位身经百战、具有传奇经历的将军。他戎马一生,七次参加敢死队,五次担任敢死队队长,指挥过一系列著名战役,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立下赫赫战功。许世友治军治家都很严明。他生活简朴,尊老爱幼,爱憎分明,粗中有细,既讲原则又重情义,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给我们树立了一位革命将帅的良好家风。

孝顺慈母

 许世友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他对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他认为母亲是最了不起的人,自己的倔强、果断、勤俭、自立等个性,大都来自母亲。战争时期,许世友常常在睡梦中因思念母亲泪湿衣襟。

 许世友离开家乡几十年,常为自己给母亲带来的种种苦难而深感不安,也常为自己不能亲自伺候母亲而备感内疚。新中国成立后,他让大儿子把母亲接到部队,当日思夜盼的母亲来到眼前,一眼看到母亲头上稀疏的白发,腰身佝偻,走路颤颤巍巍,许世友怔住了,不顾一切地扑上去,紧紧握住母亲干瘦的手,“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叫着“娘!”。母亲也抚摸着儿子,然后拉着他的手说:“快起来,你一个将军怎么能当着这么多部下跪我一个老太婆!”许世友泣不成声地说:“我当再大的官,还是娘的儿,就让我多跪一会儿吧,这样我心里好受些!”在场的干部战士都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当许世友派人把母亲第二次从大别山接来身边时,他亲自动手为母亲生火盆,每天的洗脸洗脚水,他不让任何人端,每次亲自端到母亲面前。尽管许世友夫妇无微不至、尽心孝敬,可母亲还是不习惯城里的生活,想回老家。许世友只好尊重老人家的心愿,把母亲送回大别山区老家。但他始终不能消除惦记母亲之心。后来想到大儿子许光是奶奶一手拉扯大的,与奶奶的感情很深,就劝说在部队服役的许光回老家工作,让许光代替他伺候奶奶尽孝子贤孙之道,这样他心里才踏实了。母亲去世时,许世友正赶上军务在身,不能回乡料理丧事。他朝着家乡的方向双膝跪倒以示送别。

重情重义

 1948年9月济南战役中,许世友接到报告:一名在登城战斗中身负重伤的敢死队员,弥留之际呼唤“许司令”。许世友闻讯后立即赶到医院,队员以最后一点气力,说了半句话:“我上海家中有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女儿,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还想往下说时就咽气了。许世友摘下军帽,向烈士遗体致敬,随即吩咐医院方面清理了烈士遗物,记下了他老家住址和亲人姓名。许世友始终记着这件事。上海解放后,他第一时间就安排人去寻找。但由于相关信息太少,仅有的线索中断,此事没有了下落。1957年10月,许世友赴沪参加一个会议,见到时任上海市公安局局长黄赤波,托他帮忙寻找烈士遗孤,虽然上海公安部门尽了很大努力,费尽周折,但依然没有找到,还把整个查访情况写了专题报告,便结束了这项工作。按常人来说,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但许世友心里始终惦记着。1959年4月,他再次见到黄赤波时,又说“那件事我还要拜托你”。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找到了烈士遗孤。许世友获悉后非常高兴,特意给孩子捎去糖果、饼干和文具。

毛泽东主席与许世友等亲切交谈(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许世友虽然个性刚烈,也有感情细腻的一面。他以独特的方式关爱身边每一个工作人员,远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凶”。遇有工作人员家属来队,他都会安排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对工作人员的过失,只要不是品质问题,他都能宽容。许世友的警卫员回忆,自己曾一时疏忽闯了祸,心想肯定要受处分,当有关部门征求许世友对其处理意见时,许世友的态度非常明确:“他不是故意的。这位同志跟随我多年,非常忠诚,我的意见,一不处分,二不调走,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就行了。”首长的宽容令警卫员非常感动,他认真吸取了教训,从此在工作中更加尽职尽责。

身着55式将官礼服的许世友上将(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公私分明

 1968 年秋,许世友大哥的孙子许道焰中学毕业后没有升学的机会,就返乡务农。一年多后,许道焰到南京军区去看望许世友。许世友问这问那,非常热情。许道焰见他心情不错,就试探性地说道:“三爷(许世友排行老三),这次还有一件事,就是想请你给县里领导打个招呼,给我找一份工作干,到化肥厂当工人也行……”许世友沉默了好久,觉得侄孙提的事情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个原则问题,但又不好发脾气,就笑着说:“道焰,你爷我,管不了这个事情。”许道焰说:“您是大军区司令员,又是有名的将军,只要你给县里写个字条,我的工作就解决了。”许世友态度更加坚决,他说,我不是许家的将军,我是人民的将军,我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不能乱用;咱们家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你现在在家种田不也很光荣吗?许道焰回去后扎根农村,后来入了党,还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在社员中口碑也很好。

 过去有一个时期,当兵是许多青年人最大的梦想。许世友的夫人田普有两个亲侄女正值当兵年龄,她们从老家来到广州,想拜托姑夫和姑姑帮忙。没想到许世友再三强调,一定要遵守征兵的要求和规定,必须身体好、政审合格,绝不能通过他托关系走后门。尽管许世友的语气平和,但态度鲜明,透出不容置疑的威严。后来,一个符合条件的侄女当了兵,另一个不符合条件者只好回了老家。

    1970年,许世友上将(右)和田普同志在苏州(图片来自网络)

生活简朴

 生活中的许世友始终保持着简朴的本色。他对衣着从不讲究,长年穿一身旧军装,袖口脱线了,他用剪刀剪掉,继续穿。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他对生活用品从不挑剔,公务员统一购买什么他就用什么,他说自己也搞不清有哪些不同的牌子。许世友一日三餐很简单,早餐一般只需两个馒头、一碗稀饭、一碟咸菜。午餐和晚餐通常摆到桌子上的就是两荤两素,全是小碟。他长期睡的是硬板床,乘坐的是一辆普通的北京牌吉普车,机关几次要给他换一辆轿车,他都不同意。

1977年12月,许世友与长孙女许道江在广州合影(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许世友农民出身,戎马生涯没有改变他对田园生活的眷恋。晚年他住在南京东郊中山陵8号,这本是一幢新中国成立前的国民党别墅。许世友自己动手,开垦花园,种上各种庄稼和蔬菜瓜果,饲养家禽,放养鱼苗,把这个高级花园洋房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家大院。许世友也被人戏称为“8号生产队队长”。当他听说这个绰号时,高兴地对大家说:“生产队长好啊!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喜欢种田,参加革命后,在部队识了几个字,文化不高。田没种够, 仗没打够, 书没读够。晚年只想过读书种田的生活。”他的儿子千里迢迢从大别山来南京探望,临走时许世友送的礼品是一麻袋地瓜。

家教严格

 许世友共有7个子女,这位“将军爸爸”虽然有着天下慈父所共有的柔肠, 但更多时候体现的是严父。他教儿子学游泳, 从来不教什么动作, 逼迫孩子在水里折腾,任凭他们反复呛水才自己学会了游泳。他鼓励孩子们锻炼体质,绝不允许他们恃强凌弱。作为一名从战火中走来的军人, 许世友对部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认为部队是一个锻炼人、培养人的大学校, 他把几个孩子全部送去参军,接受部队的教育和锻炼。他从没有为一个子女的升迁调动发过话, 也从不允许儿女打着他的招牌为个人谋私利。

许世友夫妇与子女合影(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相比儿子,许世友更喜欢女儿,从小在身边长大的女儿华山,是他最偏爱的。华山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管教。放学后必须按时回家,出门必须请假,讲清楚缘由。在华山的记忆中,她很少用过父亲的车,出门都是骑自行车和搭乘公交,“我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绝不能公器私用”。令华山记忆深刻的是,还有一次,她对父亲的工作人员说话大声了一点,许世友马上就呵斥她:“你没有这个权利。”

许世友将军向工作人员传授少林棍术(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华山记得自己上军校临行前,父亲郑重交代她两件事:“第一,要服从命令;第二,要完成学业,当好士兵。”在军校学习过程中,华山也曾遇到种种困难,一度想退学。当她写信告诉父亲自己的想法,甚至说担心自己活不到毕业那天。然而她收到的回信却是:“既然到了军校,就要坚持到底。如果你觉得活不到毕业那一天,那你就要准备死,争取活!”这话虽然感觉是冷的,但是女儿心里明白,这包含着父亲对她最真挚、最温暖的爱和力量。

许世友之女许华山祭奠无名烈士(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学习时报》(2020年4月13日第6版)

作者:张世贵

来源: 《学习时报》(2020年4月13日第6版)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