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2024-07-08 15:41:10

【方志四川•家风家训】第17期 赵熙家训:凡事须从规矩始

作者: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巴山皓月 蜀水清风——四川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18-03-27 11:30:00 浏览次数:1301 【字体: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四川省荣县北郊宋家坝人,晚清著名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戏剧家,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北面碑名书写者,被尊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

赵熙出身贫寒,自幼好学,一生勤奋,博古通今,后世推为“清末第一词人”“四川古代最后一名大诗人”。其主要作品收入《赵熙集》。

赵熙祖上清贫, 5岁即在家从父读经,每及新课,旋即能成诵。光绪十八年(1892)赵熙25岁中进士,光绪二十年(1894)殿试名列一等,成为以诗、书、文、词、画、戏剧等名重天下的一流文人。

赵熙认为,“书贵脱俗而有雅韵,故学书必先自读书始”,“凡事须从规矩始,规矩中正之极也”。这些不仅是赵熙读书习作的总结,更成为教育门生及后人读书做人的训诫。所教门生如梁启超、吴玉章、郭沫若、周善培、谢持、黄复生、曹笃及其儿子赵元凯等,或从政有声,或治学有成,都是一代风云人物。由此可见,好的家风门风得以传承,会成为一个地方的民风。这也印证了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摄政荣州时的诗作《入荣州境》所言“其民简朴士甚良,千里郁为诗书乡”。赵熙不愧“直声在天地”“诗名满人间”。

讲学兴教谋自立

清末民初,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目睹西方列强的蚕食鲸吞、清政府的腐败懦弱及军阀的派系之争,赵熙时谋救国之道,常行爱乡之举。他主张“讲学兴农”,谋“自立于久远”。赵熙陆续担任荣县凤鸣书院山长、重庆东川书院山长和川南经纬学堂监督(校长),办学“求新于旧”,所教除经史外,还设日文、算术、地理等新课,从学者有向楚、江庸、吴玉章、黄复生、谢持、黄方、曹笃、陶闿等,部分学生后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

1916年,赵熙赋诗赠朱德:“只有人心能救世,西南半壁赖扶持。读书已过五千卷,一剑曾当百万师。”1930年,赵熙在荣县孔庙庙产兴办文学舍,主讲诗词兼教书法,求学者有县内和重庆、嘉定、犍为等地青年百多人。次年,赵熙出面募资在文庙前建图书馆,内藏许多古今书籍,供世人学习阅览。

刚正直言忧国事

 赵熙不畏权贵,敢于针砭时弊,仗义执言,是清末有名的“铁面御史”。赵熙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期间,曾上专摺呈请将刘光第、杨锐忠烈史实“宣付史馆”,力主为“戊戌六君子”昭雪;“成都血案”发生后,又专折弹劾赵尔丰惨杀无辜,请正典刑,以谢川人。赵熙敢于仗义谏言,时有御史台“三赵”之美称,梁启超赞他“谏草留御床,直声在天地”。

淡泊名利系时务

面对名利,赵熙毫不动容;面对家国之危,他倾力相救。清廷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曾示意“有借重处”,四川督军蔡锷欲请出任财政厅长,段祺瑞电邀参加善后会议,蒋介石以优厚薪俸欲聘为高级顾问并送给“敬贤养老费”,赵均婉言谢绝。

为支援蜀军北伐,赵熙在上海向日本大仓洋行购置军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建立伪“满洲国”,赵熙作诗讥讽投靠日本的清臣,称其为抛夫改嫁、卖身求荣,并与朋友郑孝胥等断绝关系。中共党员马介民、程觉远被捕后,他奔走官府,将二人保释出狱。事后他讲:这不仅乡谊之义,更在于“共产者,学说甚高,其风烈烈”之故。“七七事变”发生后,赵熙赋诗道:“汉家此日昆阳战,北望金饶奏凯歌”,表示对抗日充满必胜信心。1943年,冯玉祥将军发动节约献金救国运动,赵书屏联多幅,义卖助国。1945年,荣县发生特大水灾,赵遂作书乞赈于自贡盐商,并捐款救济。

博学多才传后人

赵熙勤奋好学,博学多才,集诗、词、文学、书法、绘画于一身,尤以诗词、川剧、书法影响较大,后世推为“清末第一词人”“四川古代最后一名大诗人”。赵熙一生作诗词3000余首,主要作品收入《赵熙集》。他改编的著名川剧《情探》,被毛泽东称为文辞典雅的艺术精品,被我国戏剧界盛赞为创新楷模及以高度文学性和鲜明人物形象著称于世的里程碑。赵熙的书法潇洒脱俗、秀逸挺拔、力透纸背,自成一派,时人称“荣县赵字”。乐山乌尤山、大佛碑园有大量赵熙手书的碑刻匾联,乌尤山被称为赵家山。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赵书写碑名于北面,著名书法家向黄评论这幅字:字字珠玑,笔笔生动,粗者不呆板,细者不纤弱,超凡脱俗,极富书卷气。

赵熙在史志编修上也颇有建树,其主持续修并任总纂的《荣县志》,因事为创举和行文严谨得体,被誉为巴蜀名志。

附:《情探》(川剧选段)

更阑静,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凄风一派。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夜间和露立窗台,到晓来辗转书斋外,纸儿,笔儿,墨儿,砚儿,件件般般都似君郎在。泪洒空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见一书来。

来源: 《巴山皓月 蜀水清风——四川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