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白华 ‖ 射洪县杨最家族《家规明训》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8年第5期
四川省射洪县《杨氏族谱》记载的《家规明训》共十条:“训宜笃忠顺”“训宜敦孝行”“训宜尽友恭”“训宜别尊卑”“训宜睦宗族”“训宜务本业”“训宜崇俭约”“训勿刁讼”“训勿淫博”“训少游荡”。据史籍记述,杨氏家族官风清正、忠诚耿介、勤俭养德、乐善好施,可谓中华文明史上仕宦群体中家风传承的楷模。、
杨氏族谱(图片来自网络)
1.训宜笃忠顺:天下之定由一尊,天子之尊无二。上故践土食毛,莫非臣也,尙二其心,可谓忠乎?居官者,最上以道事君,次则官守言责之必尽。即士庶亦必安分营生,切勿狎吏欺公,藐官玩法,是即所谓忠也。故臣有殊分,而忠无二心。
2.训宜敦孝行:高深罔极者亲之恩,飞迅不返者亲之年,故牲鼎莫酬于万一。而鸡豚难逮于他年,言之刺心,日何胜爱。礼曰:视无形,听无声,则主敬尚矣。经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则显亲贵焉。本敬至养而终以显护,即乏牲鼎鸡豚皆孝也。不然,而稍涉于慢,渐继以忤,甚至谓:吾何独有不是之父母也。若是者,无论派之尊卑,年之长幼,皆得明告族长,以非种锄之。
3.训宜尽友恭:五伦之内,惟兄弟为难得,其始良知良能,胥相爱敬,顾往往长而渐疏,壮而成隙,老而愈仇者,何也?大抵衅肇于幃房,祸起于赀产,世俗类然,贤豪不免,可胜叹哉!盍亦思溺私狥利,蔑弃手足,己心安乎?亲心顺乎?不友爱于兄弟,即大不孝于父母也。是病之药,惟在不听妇人之言,不竞毫末之利。吾族子姓尚其知也。
4.训宜别尊卑:伯叔尊也,堂伯叔及从堂之伯叔,亦尊也。以至戚党之长辈,祖父之旧执,无贵贱贫富,亦尊也。凡为卑者,行坐退让,言语恂恂,慎勿长傲忘分,以成乱阶。其或尊长,以无礼责卑幼,甚至胁夺财产,即鸣之族党、祠长,规以大义,使伊悔悟,勿递逞忿、干犯,致生意外之虞。
5.训宜睦宗族:邻里有匍匐之情,亲戚等藩篱之卫,况宗族乎?乃衰世微门,往往有共祖干戈,同宗牙角,比苏公所云,视若路人者,尤甚,无他争利而蔑义也,吾先世列祖,俱尙义疏财,流芳后世。若效世俗所为,见利忘义,背孰甚焉。
6.训宜务本业:当务之业,儒为贵,先器识,后文艺,明体达用,子弟而争趋,于是行莫尚焉。不然而力田可也,执艺可也,即为商贾亦无不可也。若舎此而逮于公门,流于俳优,以名门之子弟,甘辱身而贱,行有?面目,实忝所生。犯者治以家法,不改,谱削其名。
7.训宜崇俭约:量入为出,永而可继以礼节,欲乐而不淫,雕峻逾制,服食过奢,伐性戕生,莫此为极。其或不殒,将如惜福何?古诗云:乘马衣轻裘,扬扬过闾里,虽得市童艳,还为识者鄙。士君子每一举动,不见鄙,于有识者则庶几矣。
8.训勿刁讼:谦卦六爻皆吉,讼卦六爻皆凶。故百忍之术始于能谦,一步之退即免于讼。如必逞能好胜,纵所讼得直,而所伤己多,况其未必皆直乎?夫里有不平有耆老,家有不平有族长。鸣而解释,则所全者大矣。今与我族众约:凡稍有可得以之事,有不鸣宗党而辄自讼官者,众责以义,至若覆雨翻云,教唆词讼,尊长廉得其情,严加惩责无贷。
9.训勿淫博:淫为十恶之魁,博为群盗之薮。轻万贯于一掷,宁思祖宗创业之艰,买一笑以千金,罔念父母遗体之重,廉耻丧而名教不齿,禽兽何殊!家赀罄而衣食无从,穿窬必至,欲爱身而尊祖,早防流以清源。
10.训少游荡:士农工商,各有本业。乃不肖子弟,游手好闲,嗜酒贪花,坐费产业。否则,竞美鲜食,亦前人所不许者,试思一人之身,上有父母,何以能养?中有己身,何以能保?下有子孙,何以能裕?苟不此之图,后必为交游所不齿,则噬脐无及。凡我族人,宜共相戒饬,以笃前人光。
以上家规数条,可于春秋祭祀时宣谕,以昭训诫,勿忽。01
杨最(1472—1540),字殿之,别号果斋,四川射洪人。东汉名臣杨震第55代孙,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四世三公”)后裔,与新都杨慎(杨升庵)同祖。祖父杨绍广,元末举人,因子杨澄功绩,朝廷累赠云南道监察御史、大理寺丞、左布政使。其父杨澄,明成化年进士,历任云南道监察御史、大理寺寺丞、大理寺左少卿、山西巡抚、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杨最孩时聪慧过人,“乡曲早已奇之”。少时,传承家学,研读《尚书》,“遍熟古今文及名臣奏议。”诗歌文章信手拈来,“操觚立就”,对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深厚,“以理学鸣皋,比无撤顾。”弘治戊午,因诗词和对理学研究成果而出名,经顺天乡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明正德戊辰年(1508)殿试进士。因母亲突然逝世,在家守孝“六年??在柩,不履公门。”正德癸酉(1513),被任命为工部营缮司主事。监税杭州,公平公正,秉公办事,两袖清风,杭州人称“杨青天”。奉旨到山西督促上交税银,对百姓的疾苦贫困非常同情,各种税费名目众多,“征敛无经,民不堪命”,杨最上奏朝廷请求减免欠税。当时朝廷贪腐成风,“凡郎属出干公事归”,必须要有银子“献于尚书。”这种风气在“工部尤淆。”杨最归朝时,因无银“时贿通行”,而遭尚书李燧父子弹劾,遭贬,“久留不复职”。后转员外郎,随武宗皇帝南征有功,升都水司郎中、营缮司正郎。为治理淮河和扬子江水患,亲自实地沿江徒步跋涉,与沿线府衙共商治理水患方案,向皇上奏请获准。在治理水患工程中“惟公惟慎”,使一些官吏公权无法寻租,又“罢去(百姓)一切枉费”,阻碍了一些官员的发财之道,“大忤权势”而贬至任宁波知府。到任后,深入调研体察民情,“不阿不屈”,不畏权贵,不怕丢官,坚决查处“冤滞之弊”。“勤廉律己”,身边“随任惟一童”,生活简朴,衣衫“凉薄”,节约下来的“俸余出资公用”。士民曰:“震公(东汉名臣杨震)复生矣”。杨最在宁波任上,对各级官僚制定出详细的执政规范和纪律约束,“有约束条宜集,后铨部(吏部)题复不允”,杨最怒而辞官。离任时,宁波士民拉住车辕,躺在车道上不让车走,“攀辕卧辙”。一些年长士绅拦着杨最“脱靴留爱”,盼其留官不去。后宁波士民自发捐钱立祠,为杨最塑像祭拜,图其序云:“杨公之为人也,宽洪简直,刚明仁恕,其为政也,不畏强御,不顾毁誉,不屈节以徇人,不以家累,自随重风,教扶寡弱,政一切以便安吾民为主。”隐逸蔡钦撰写《宁波郡守杨公小传》,庠生赵宣“顿首述”《郡守杨公行实》,曰:“郡人知之,酸楚号泣,如失怙恃(依靠)然。于乎,以公之去留,实关吾人(百姓)之休戚,戴白垂髫(老人和儿童),攀辕不忍舎公(杨最)者,动以万亿,得幸信宿而已(不得已杨最留宿一晚),至终不可留,则刻像立庙,以生祠公。于戏(呜呼),民心易惑而难感……”。后复出任黄州知府二年,执政理念“无异宁波”。黄州士夫赠文曰:“杨公之蒞黄也,其律己也廉,其待下也宽,其养民也惠,其处事也敬以简,其自奉清约如寒士,其事上官,和易以诤不附势,贾宠其言寡而中,其行刚而方。”藩司臬司每年政绩考核,皆是杨最第一。铨部(吏部)对杨最的考评词:“一介不取,古之廉吏,百事支持,民之父母。”受到时任吏部尚书桂萼赏识和推荐,朋友和同事都建议杨最应该去拜谢桂萼,可以谋一个好前程。但杨最说:“见贤先举,天官职也,岂私于我?而我德之。”后升按察使兼河南信阳兵备副使,云南曲靖兵备副使,枕戈待旦,厉兵秣马,兴修水利,治理水患,鼓励发展生产,百姓安居乐业。安抚少数民族酋长贵族,举兵征剿平叛,使边境安宁,“夷不敢欺。”因辽东战事紧急,急奔辽东补苑马卿缺。离任时,土司龙氏,率酋长、民众千余人,“遮道哭送。”辽东叛军气焰嚣张,朝廷征剿屡遭失败,兵士斗志受损。杨最到后,“按辔下令,令自悔惩,除渠魁不宥(头目不宽恕)外,余听从新(其他人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叛军早已闻杨最威名,“叛卒率投戈拜舞,缚首恶以献,刃不血而反侧安。”辽东百姓免遭战火凃虐,奔走相告谓:“杨公一令,胜甲兵万千。”升贵州按察使。三月后,升陕西右布政使,后转任陕西左布政使。在陕西任上,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文不积案,事冈留诺”,一方富庶,为朝廷“经理粮储”,颇有贤能名声。升太仆寺卿,在其位,思其位,谋其政。向皇上进谏马政六事:“变卖骑损马匹,清查牧地原额,点视马种,处置寄养,易置丁地,以时差官。”惩治马政贪墨顽疾,优选培育优良马种,官员出公差需骑马或用马车,统一申请安排,杜绝假公济私和资源浪费。
家规家训(图片来自网络)
明世宗朱厚熜,一生都在追求长生不老之药,崇拜神仙,迷信丹药邪术。嘉靖十九年(1540),世宗向群臣宣布,他将闭关修炼数年,要将国事交给年幼的太子监理。因为给事中顾存仁、高金、王纳言皆以直谏不要沉迷修仙,惹怒了皇上而惨死。当时杨最已七十八岁了,见无人再敢进谏,他抗疏谏曰:“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士,欲服食求神仙耳。神仙乃山栖澡练(修炼)者所为,岂有高居黄屋紫闼(宫廷),兖衣玉食,而能白日翀举(轮回、成仙升天)者?臣虽至愚(我不相信),不敢奉诏。”“帝大怒,立下诏獄,勑廷杖百,重杖之,杖未毕(杨最)死。”杨最死后,既无家属在京,又“囊无余俸,家无余布”,只好由吕柟出面,在同朝四川籍官员中募捐,才得以入殓。
射洪县杨氏宗祠
明隆庆元年(1567),明穆宗即位,为杨最平反昭雪。明穆宗皇帝谕祭杨最圣旨:“谕祭原任太仆寺卿,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谥忠节杨最文:惟尔禀刚贞之气,怀忠尽之心,才华著誉于甲科,谠论(正直之言)驰声于朝宁,官常恪守,而志尤在格君(纠正君主的错误思想),国是力持,而身罔知避患。太仆既陟(晋升、进用)马政聿新效,碎首以抭章,深为社稷之虑,属批鳞(逆鳞,直言犯上)而致杖,竞为泉壤(地下、墓穴)之逰。耿耿忠魂,昂昂大节,在先帝己嘉其其,特霑遗恩。惟朕躬重惜其冤,聿颁卹典,易名忠节,赠秩台端(敬辞),祭葬并加庞荣毕备,惟灵不冺,尚克钦承。”史记与明朝两位清官杨爵、杨继盛,并称“三直臣”。
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杨氏宗祠(图片来自网络)
明正德进士、礼部侍郎、翰林院侍讲学士吕柟,为杨最亲撰《太仆卿果斋杨公传》。赐进士、四川布政司川北道右参政李遇元,撰文《太仆卿赠右副都御史谥忠节果斋杨公续传》。杨最的墓志铭由:赐进士及第、翰林院国史编修兼经筵官(侍讲学士)、遂宁杨名撰;赐进士及第、礼部侍郎、翰林院侍讲学士、高陵吕柟篆蓋(盖);赐进士及第、翰林院国史修撰、文林郎、新都杨慎书丹(用朱笔在碑上书写文字)。赐进士及第、中宪大夫、福建按察司副使、阆中陈宗虞,拜撰《祀杨忠节公碑文》。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华盖殿大学士夏言、礼部侍郎吕柟、翰林院编修杨名等亲撰诗歌祭文哀悼。翰林院编修、新都杨慎(杨升庵),亲撰祭文“祭果斋杨先生:惟公清媲赵抃,忠嗣比干。忤时信志,为国薅谗。并遊英俊,趋诏震撼。身轻一叶,名重泰山。慎窃仰止,闻讣心寒。短词诔素,有泪潜潸。”杨最死后,县人崇拜其英名,在射洪金华山上,塑像与陈子昂同祀,称为“二贤祠”。如今,“二贤祠”早已改为“财神殿”了。
以上所述,均在《明史》《明史·列传》《明实录》《四库全书》、国家图书馆、档案馆、《四川通史》《忠节公文集》、射洪县志、《中华杨氏通谱》等有记载。
杨最特别注重家学,为秉承祖训,继承和发扬家族博学、正直、清廉之家风,将家族精忠报国、为民造福的信仰、思想和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杨最利用省亲的时间,亲自主持续修家谱会议,创立了“家规明训”十条。
本家规,取名“家规明训”,具有深厚内涵。家规:就是对本家族内,治家教子、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作出的规定,即家法。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法律,家族人如有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违法一样,受到相应的处罚。明训:就是非常明确的训诫,有非常强的权威性、强制性、不可逾越和挑战性。《家规明训》十条,每条前面加了一个“训”字,意为训诫,以示权威,不可更改,不可违反,族人及后代必须照做,违反必受到惩戒。前7条在“训”字后面加了“宜”字,“宜”,就是应该、应当、当然,有说教讲道理的意思。后3条没有“宜”字,增强了家规的刚性,后3条要求族人和后代,绝对不能触犯或违反,否则将严惩不贷。
本《家规明训》有以下特点,弥足珍贵
(一)“家国同构”的理念贯穿始终,主要体现在“五个一致”
1.忠顺的一致性。《家规明训》第一条就是“训宜笃忠顺”。忠,是指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杨氏子孙不论官位高低,不论当官还是庶民,都必须对国家对君王忠无二心。顺,是指顺从民意,为民作主,取信于民,造福于民,是为官者的责任和本分 。忠于国家、君王和顺民意是一致的,不是对立关系,而应该是互为表里。这一观点也在杨澄的《爱菜说》中体现得非常清楚:“贫者爱之,富者亦爱之;君者爱之,民者亦爱之”。为君者,爱民是根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官者,爱民为民才是对朝廷对君主最大的忠。
2.忠孝的一致性。认为孝道应该“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按顺序是,一要孝敬赡养父母;二要忠于君王,为国尽忠;三要博学,先学做好人,“儒为贵,先器识,后文艺,明体达用。”“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则显亲贵焉”,这才是最大的孝。孝以忠为首位,做孝子,首先必须是忠臣,认为忠孝一致,不是对立两难全。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为父母争光,光宗耀祖,父母得到朝廷诰封,又以累赠为最大的终极目标,这才能算孝道的终极完成,才是大孝。这种忠孝一致的家族文化,就使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国家荣誉和家族荣誉、国家文化和家族文化、有了紧密的连接点。
3.官民的一致性。《家规明训》第一条就要求:“居官者,最上以道事君”。为了国家繁荣昌盛、安全稳定,为了百姓安居乐业,要敢于直谏纠正皇上错误的思想和决定。对百姓“次则官守言责之必尽。”要求为官者要诚信为民,一诺千金,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认为官者须首先讲信用,百姓才会守信,官民才能互信。官与民的利益诉求一致,不应该互害和对立,为官者能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就是对朝廷和皇帝最大的忠。
4.尽忠与尽责的一致性。杨最以道事君,以身殉道。杨澄、杨最、杨仪,均是文武双全,上马能定国,下马能安邦之能臣虎将,这在历朝历代官员中实属少见,而且诗词文章也很了得。他们不管是在边陲要塞平叛剿匪抵御外侵,还是当京官或地方官员,不论是被重用还是被贬外派,都无怨言,忠贞不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职务高低。为了不使民有“菜色”,“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他们做官的理念是:对朝廷尽忠,必须体现在为民尽责,为民尽责,就是对朝廷尽忠。尽忠与尽责是一致的,不是对立的、矛盾的、排斥的。
5.清官与能吏的一致性。杨震史称“清白吏”“四知先生”。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史称“四世三公”,都是能吏,身居高位,位高权重,但都是两袖清风,没给后人置办任何产业。祖先的“槐市学风”“四知文化”“三不惑”祖训,到杨澄、杨最、杨廷和、杨慎、杨仪等,都有过而无不及。杨震、杨最、杨仪死后,都是“囊无余俸,家无余布”,只有靠募捐或简单安葬。杨仪之墓,现遗存射洪县金华镇松林沟,是较为完整的600多年前的古墓,如果不细看石碑上刻的“赐进士及第、朝列大夫、云南布政使杨仪之墓”几行字,没有任何人敢相信一个明朝布政使的墓,只是一个土堆和一块石碑而已。
走进大堂,眼前是一座造型讲究的神龛。神龛由三部分组成,下方是祭桌,上方是多种图案组成的镂空雕刻,中间则是一块祭祀排位,上面的一副对联非分特别有目共睹。上联:传家不受四知金;下联:重道竟忘三尺雪。横批:清白传家。(图片来自网络)
(二)规则意识贯穿始终,个性鲜明特色突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是将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家风家规融合,制定出本家族的家规训诫。二是要求家族成员和后人,要有遵守规则的意识,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要求将遵守规则成为自觉,不是强迫、强制、不得已而为之,而是自然而然,“从心所欲不逾矩”。比如杨震的“暮夜却金”,杨秉的“三不惑”,杨澄的“爱菜说”。《家规明训》始终强调“规则意识”,告诉后人,你是谁,哪些你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不准做,为什么不能做不准做,违反和违背后的处理和后果。
《家规明训》有一条充满正道、正义和正能量的主线贯穿始终,前五条是教育后代怎样做人,后五条是要求后人怎样做事。提出“忠诚顺从,孝行友爱,和谐廉洁,勤俭自律,责任担当”的杨氏家族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家族、家庭和个人的荣辱观。
1. 没有用一通大而空的理论来解读“忠顺”,而是非常简单分成:在朝廷事君,在地方为官和做其他营生的三大类群体。并对这三大类杨氏后人,提出“最上以道事君,”在地方为官者“则官守言责之必尽。”既强调地方官员的责任,又要求履行政府诚信。没有做官的“士”和“庶”民,“亦必安分营生,切勿狎吏欺公,藐官玩法,是即所谓忠也。”
杨澄任山西巡抚时,写下《爱菜说》,以菜明志。杨最在云南曲靖带回一块臭石头,立于祠堂,告诫后人,要清廉忠顺,不然就会遗臭万年。在《家规明训》中,要求族人后代要“务本业”,如果“雕峻逾制,服食过奢”“若舎此而逮于公门,流于俳优,以名门之子弟,甘辱身而贱,行有?面目,实忝所生。犯者治以家法,不改,谱削其名。”永远钉在家族的耻辱碑上,受后世万代咒骂鄙视。
2. 杨氏家族对家庭、家族、宗族、亲戚之间的相互依存、影响、作用看得很重,“邻里有匍匐之情,亲戚等藩篱之卫,况宗族乎?”。认为“不友爱于兄弟,即大不孝于父母也。”在家族、宗族内部均以辈份论尊卑,跟官职大小、财富多少无关。所以将“睦宗族”作为一条专门的家规来规定,认为家族衰败破落的根本原因,就是“共祖干戈,同宗牙角。”重点提出了责任担当,“试思一人,上有父母,何以能养?中有己身,何以能保?下有子孙,何以能裕?”“苟不此之图,后必为交游所不齿,则噬脐无及。”对长辈提出要为后人树榜样的要求,对后人提出光耀门楣的希望。
3. 有一套家族内部完整的调解机构和司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家族成员及后代的言行做出规范的“家规明训”,是处理家族内部成员的家法依据。二是明确家族内部出现矛盾、纠纷和问题时,不同层级的调解化解人和机构。“若是者,无论派之尊卑,年之长幼,皆得明告族长,以非种锄之”。显示出家法的公平公正,没有特殊人物,犯错犯法一视同仁。发生纠纷和问题,解决的路径和程序是“鸣之族党、祠长,规以大义,使伊悔悟”,要求冷静处理,“勿递逞忿、干犯,致生意外之虞。”三是明确家族祠堂作为对情节严重的子孙后辈进行审判处理机构。“犯者治以家法,不改,谱削其名。”祖先极其看重家族荣誉,家族、家庭内部闹矛盾,不团结,会被外人耻笑,“家丑不可外扬”,认为家族矛盾以内部协调协商解决为好。强调“和为贵”“求大同存小异”,强调亲情比金钱财富更重要。“家有不平有族长”“今与我族众约:凡稍有可得己之事,有不鸣宗党而辄自讼官者,众责以义,至若覆雨翻云,教唆词讼,尊长廉得其情,严加惩责无贷。”
(载《巴蜀史志》2018年第5期,总第219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白华(作者系东汉名臣杨震第六十九代孙,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四世三公)后裔,与四川新都杨慎(杨升庵)同祖,射洪杨氏家谱编委员会主任,巴中市政协原副主席。)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