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族谱研究>详细内容
2022-11-30 00:12:35

杨白华 ‖ 射洪县杨最家族《家规明训》

作者:杨白华 来源:《巴蜀史志》2018年第5期,总第219期 发布时间:2019-01-21 19:17:00 浏览次数:3850 【字体: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8年第5期


四川省射洪县《杨氏族谱》记载的《家规明训》共十条:“训宜笃忠顺”“训宜敦孝行”“训宜尽友恭”“训宜别尊卑”“训宜睦宗族”“训宜务本业”“训宜崇俭约”“训勿刁讼”“训勿淫博”“训少游荡”。据史籍记述,杨氏家族官风清正、忠诚耿介、勤俭养德、乐善好施,可谓中华文明史上仕宦群体中家风传承的楷模。、

杨氏族谱(图片来自网络)

1.训宜笃忠顺:天下之定由一尊,天子之尊无二。上故践土食毛,莫非臣也,尙二其心,可谓忠乎?居官者,最上以道事君,次则官守言责之必尽。即士庶亦必安分营生,切勿狎吏欺公,藐官玩法,是即所谓忠也。故臣有殊分,而忠无二心。

2.训宜敦孝行:高深罔极者亲之恩,飞迅不返者亲之年,故牲鼎莫酬于万一。而鸡豚难逮于他年,言之刺心,日何胜爱。礼曰:视无形,听无声,则主敬尚矣。经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则显亲贵焉。本敬至养而终以显护,即乏牲鼎鸡豚皆孝也。不然,而稍涉于慢,渐继以忤,甚至谓:吾何独有不是之父母也。若是者,无论派之尊卑,年之长幼,皆得明告族长,以非种锄之。

3.训宜尽友恭:五伦之内,惟兄弟为难得,其始良知良能,胥相爱敬,顾往往长而渐疏,壮而成隙,老而愈仇者,何也?大抵衅肇于幃房,祸起于赀产,世俗类然,贤豪不免,可胜叹哉!盍亦思溺私狥利,蔑弃手足,己心安乎?亲心顺乎?不友爱于兄弟,即大不孝于父母也。是病之药,惟在不听妇人之言,不竞毫末之利。吾族子姓尚其知也。

4.训宜别尊卑:伯叔尊也,堂伯叔及从堂之伯叔,亦尊也。以至戚党之长辈,祖父之旧执,无贵贱贫富,亦尊也。凡为卑者,行坐退让,言语恂恂,慎勿长傲忘分,以成乱阶。其或尊长,以无礼责卑幼,甚至胁夺财产,即鸣之族党、祠长,规以大义,使伊悔悟,勿递逞忿、干犯,致生意外之虞。

5.训宜睦宗族:邻里有匍匐之情,亲戚等藩篱之卫,况宗族乎?乃衰世微门,往往有共祖干戈,同宗牙角,比苏公所云,视若路人者,尤甚,无他争利而蔑义也,吾先世列祖,俱尙义疏财,流芳后世。若效世俗所为,见利忘义,背孰甚焉。

6.训宜务本业:当务之业,儒为贵,先器识,后文艺,明体达用,子弟而争趋,于是行莫尚焉。不然而力田可也,执艺可也,即为商贾亦无不可也。若舎此而逮于公门,流于俳优,以名门之子弟,甘辱身而贱,行有?面目,实忝所生。犯者治以家法,不改,谱削其名。

7.训宜崇俭约:量入为出,永而可继以礼节,欲乐而不淫,雕峻逾制,服食过奢,伐性戕生,莫此为极。其或不殒,将如惜福何?古诗云:乘马衣轻裘,扬扬过闾里,虽得市童艳,还为识者鄙。士君子每一举动,不见鄙,于有识者则庶几矣。

8.训勿刁讼:谦卦六爻皆吉,讼卦六爻皆凶。故百忍之术始于能谦,一步之退即免于讼。如必逞能好胜,纵所讼得直,而所伤己多,况其未必皆直乎?夫里有不平有耆老,家有不平有族长。鸣而解释,则所全者大矣。今与我族众约:凡稍有可得以之事,有不鸣宗党而辄自讼官者,众责以义,至若覆雨翻云,教唆词讼,尊长廉得其情,严加惩责无贷。

9.训勿淫博:淫为十恶之魁,博为群盗之薮。轻万贯于一掷,宁思祖宗创业之艰,买一笑以千金,罔念父母遗体之重,廉耻丧而名教不齿,禽兽何殊!家赀罄而衣食无从,穿窬必至,欲爱身而尊祖,早防流以清源。

10.训少游荡:士农工商,各有本业。乃不肖子弟,游手好闲,嗜酒贪花,坐费产业。否则,竞美鲜食,亦前人所不许者,试思一人之身,上有父母,何以能养?中有己身,何以能保?下有子孙,何以能裕?苟不此之图,后必为交游所不齿,则噬脐无及。凡我族人,宜共相戒饬,以笃前人光。

以上家规数条,可于春秋祭祀时宣谕,以昭训诫,勿忽。01

01


杨最家族《家规明训》

杨最(1472—1540),字殿之,别号果斋,四川射洪人。东汉名臣杨震第55代孙,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四世三公”)后裔,与新都杨慎(杨升庵)同祖。祖父杨绍广,元末举人,因子杨澄功绩,朝廷累赠云南道监察御史、大理寺丞、左布政使。其父杨澄,明成化年进士,历任云南道监察御史、大理寺寺丞、大理寺左少卿、山西巡抚、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杨最孩时聪慧过人,“乡曲早已奇之”。少时,传承家学,研读《尚书》,“遍熟古今文及名臣奏议。”诗歌文章信手拈来,“操觚立就”,对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深厚,“以理学鸣皋,比无撤顾。”弘治戊午,因诗词和对理学研究成果而出名,经顺天乡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明正德戊辰年(1508)殿试进士。因母亲突然逝世,在家守孝“六年??在柩,不履公门。”正德癸酉(1513),被任命为工部营缮司主事。监税杭州,公平公正,秉公办事,两袖清风,杭州人称“杨青天”。奉旨到山西督促上交税银,对百姓的疾苦贫困非常同情,各种税费名目众多,“征敛无经,民不堪命”,杨最上奏朝廷请求减免欠税。当时朝廷贪腐成风,“凡郎属出干公事归”,必须要有银子“献于尚书。”这种风气在“工部尤淆。”杨最归朝时,因无银“时贿通行”,而遭尚书李燧父子弹劾,遭贬,“久留不复职”。后转员外郎,随武宗皇帝南征有功,升都水司郎中、营缮司正郎。为治理淮河和扬子江水患,亲自实地沿江徒步跋涉,与沿线府衙共商治理水患方案,向皇上奏请获准。在治理水患工程中“惟公惟慎”,使一些官吏公权无法寻租,又“罢去(百姓)一切枉费”,阻碍了一些官员的发财之道,“大忤权势”而贬至任宁波知府。到任后,深入调研体察民情,“不阿不屈”,不畏权贵,不怕丢官,坚决查处“冤滞之弊”。“勤廉律己”,身边“随任惟一童”,生活简朴,衣衫“凉薄”,节约下来的“俸余出资公用”。士民曰:“震公(东汉名臣杨震)复生矣”。杨最在宁波任上,对各级官僚制定出详细的执政规范和纪律约束,“有约束条宜集,后铨部(吏部)题复不允”,杨最怒而辞官。离任时,宁波士民拉住车辕,躺在车道上不让车走,“攀辕卧辙”。一些年长士绅拦着杨最“脱靴留爱”,盼其留官不去。后宁波士民自发捐钱立祠,为杨最塑像祭拜,图其序云:“杨公之为人也,宽洪简直,刚明仁恕,其为政也,不畏强御,不顾毁誉,不屈节以徇人,不以家累,自随重风,教扶寡弱,政一切以便安吾民为主。”隐逸蔡钦撰写《宁波郡守杨公小传》,庠生赵宣“顿首述”《郡守杨公行实》,曰:“郡人知之,酸楚号泣,如失怙恃(依靠)然。于乎,以公之去留,实关吾人(百姓)之休戚,戴白垂髫(老人和儿童),攀辕不忍舎公(杨最)者,动以万亿,得幸信宿而已(不得已杨最留宿一晚),至终不可留,则刻像立庙,以生祠公。于戏(呜呼),民心易惑而难感……”。后复出任黄州知府二年,执政理念“无异宁波”。黄州士夫赠文曰:“杨公之蒞黄也,其律己也廉,其待下也宽,其养民也惠,其处事也敬以简,其自奉清约如寒士,其事上官,和易以诤不附势,贾宠其言寡而中,其行刚而方。”藩司臬司每年政绩考核,皆是杨最第一。铨部(吏部)对杨最的考评词:“一介不取,古之廉吏,百事支持,民之父母。”受到时任吏部尚书桂萼赏识和推荐,朋友和同事都建议杨最应该去拜谢桂萼,可以谋一个好前程。但杨最说:“见贤先举,天官职也,岂私于我?而我德之。”后升按察使兼河南信阳兵备副使,云南曲靖兵备副使,枕戈待旦,厉兵秣马,兴修水利,治理水患,鼓励发展生产,百姓安居乐业。安抚少数民族酋长贵族,举兵征剿平叛,使边境安宁,“夷不敢欺。”因辽东战事紧急,急奔辽东补苑马卿缺。离任时,土司龙氏,率酋长、民众千余人,“遮道哭送。”辽东叛军气焰嚣张,朝廷征剿屡遭失败,兵士斗志受损。杨最到后,“按辔下令,令自悔惩,除渠魁不宥(头目不宽恕)外,余听从新(其他人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叛军早已闻杨最威名,“叛卒率投戈拜舞,缚首恶以献,刃不血而反侧安。”辽东百姓免遭战火凃虐,奔走相告谓:“杨公一令,胜甲兵万千。”升贵州按察使。三月后,升陕西右布政使,后转任陕西左布政使。在陕西任上,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文不积案,事冈留诺”,一方富庶,为朝廷“经理粮储”,颇有贤能名声。升太仆寺卿,在其位,思其位,谋其政。向皇上进谏马政六事:“变卖骑损马匹,清查牧地原额,点视马种,处置寄养,易置丁地,以时差官。”惩治马政贪墨顽疾,优选培育优良马种,官员出公差需骑马或用马车,统一申请安排,杜绝假公济私和资源浪费。

家规家训(图片来自网络)

明世宗朱厚熜,一生都在追求长生不老之药,崇拜神仙,迷信丹药邪术。嘉靖十九年(1540),世宗向群臣宣布,他将闭关修炼数年,要将国事交给年幼的太子监理。因为给事中顾存仁、高金、王纳言皆以直谏不要沉迷修仙,惹怒了皇上而惨死。当时杨最已七十八岁了,见无人再敢进谏,他抗疏谏曰:“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士,欲服食求神仙耳。神仙乃山栖澡练(修炼)者所为,岂有高居黄屋紫闼(宫廷),兖衣玉食,而能白日翀举(轮回、成仙升天)者?臣虽至愚(我不相信),不敢奉诏。”“帝大怒,立下诏獄,勑廷杖百,重杖之,杖未毕(杨最)死。”杨最死后,既无家属在京,又“囊无余俸,家无余布”,只好由吕柟出面,在同朝四川籍官员中募捐,才得以入殓。

02

射洪县杨氏宗祠

明隆庆元年(1567),明穆宗即位,为杨最平反昭雪。明穆宗皇帝谕祭杨最圣旨:“谕祭原任太仆寺卿,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谥忠节杨最文:惟尔禀刚贞之气,怀忠尽之心,才华著誉于甲科,谠论(正直之言)驰声于朝宁,官常恪守,而志尤在格君(纠正君主的错误思想),国是力持,而身罔知避患。太仆既陟(晋升、进用)马政聿新效,碎首以抭章,深为社稷之虑,属批鳞(逆鳞,直言犯上)而致杖,竞为泉壤(地下、墓穴)之逰。耿耿忠魂,昂昂大节,在先帝己嘉其其,特霑遗恩。惟朕躬重惜其冤,聿颁卹典,易名忠节,赠秩台端(敬辞),祭葬并加庞荣毕备,惟灵不冺,尚克钦承。”史记与明朝两位清官杨爵、杨继盛,并称“三直臣”。

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杨氏宗祠(图片来自网络)

明正德进士、礼部侍郎、翰林院侍讲学士吕柟,为杨最亲撰《太仆卿果斋杨公传》。赐进士、四川布政司川北道右参政李遇元,撰文《太仆卿赠右副都御史谥忠节果斋杨公续传》。杨最的墓志铭由:赐进士及第、翰林院国史编修兼经筵官(侍讲学士)、遂宁杨名撰;赐进士及第、礼部侍郎、翰林院侍讲学士、高陵吕柟篆蓋(盖);赐进士及第、翰林院国史修撰、文林郎、新都杨慎书丹(用朱笔在碑上书写文字)。赐进士及第、中宪大夫、福建按察司副使、阆中陈宗虞,拜撰《祀杨忠节公碑文》。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华盖殿大学士夏言、礼部侍郎吕柟、翰林院编修杨名等亲撰诗歌祭文哀悼。翰林院编修、新都杨慎(杨升庵),亲撰祭文“祭果斋杨先生:惟公清媲赵抃,忠嗣比干。忤时信志,为国薅谗。并遊英俊,趋诏震撼。身轻一叶,名重泰山。慎窃仰止,闻讣心寒。短词诔素,有泪潜潸。”杨最死后,县人崇拜其英名,在射洪金华山上,塑像与陈子昂同祀,称为“二贤祠”。如今,“二贤祠”早已改为“财神殿”了。

以上所述,均在《明史》《明史·列传》《明实录》《四库全书》、国家图书馆、档案馆、《四川通史》《忠节公文集》、射洪县志、《中华杨氏通谱》等有记载。

杨最特别注重家学,为秉承祖训,继承和发扬家族博学、正直、清廉之家风,将家族精忠报国、为民造福的信仰、思想和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杨最利用省亲的时间,亲自主持续修家谱会议,创立了“家规明训”十条。

本家规,取名“家规明训”,具有深厚内涵。家规:就是对本家族内,治家教子、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作出的规定,即家法。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法律,家族人如有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违法一样,受到相应的处罚。明训:就是非常明确的训诫,有非常强的权威性、强制性、不可逾越和挑战性。《家规明训》十条,每条前面加了一个“训”字,意为训诫,以示权威,不可更改,不可违反,族人及后代必须照做,违反必受到惩戒。前7条在“训”字后面加了“宜”字,“宜”,就是应该、应当、当然,有说教讲道理的意思。后3条没有“宜”字,增强了家规的刚性,后3条要求族人和后代,绝对不能触犯或违反,否则将严惩不贷。

03

本《家规明训》有以下特点,弥足珍贵

(一)“家国同构”的理念贯穿始终,主要体现在“五个一致”

1.忠顺的一致性。《家规明训》第一条就是“训宜笃忠顺”。忠,是指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杨氏子孙不论官位高低,不论当官还是庶民,都必须对国家对君王忠无二心。顺,是指顺从民意,为民作主,取信于民,造福于民,是为官者的责任和本分 。忠于国家、君王和顺民意是一致的,不是对立关系,而应该是互为表里。这一观点也在杨澄的《爱菜说》中体现得非常清楚:“贫者爱之,富者亦爱之;君者爱之,民者亦爱之”。为君者,爱民是根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官者,爱民为民才是对朝廷对君主最大的忠。

2.忠孝的一致性。认为孝道应该“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按顺序是,一要孝敬赡养父母;二要忠于君王,为国尽忠;三要博学,先学做好人,“儒为贵,先器识,后文艺,明体达用。”“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则显亲贵焉”,这才是最大的孝。孝以忠为首位,做孝子,首先必须是忠臣,认为忠孝一致,不是对立两难全。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为父母争光,光宗耀祖,父母得到朝廷诰封,又以累赠为最大的终极目标,这才能算孝道的终极完成,才是大孝。这种忠孝一致的家族文化,就使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国家荣誉和家族荣誉、国家文化和家族文化、有了紧密的连接点。 

3.官民的一致性。《家规明训》第一条就要求:“居官者,最上以道事君”。为了国家繁荣昌盛、安全稳定,为了百姓安居乐业,要敢于直谏纠正皇上错误的思想和决定。对百姓“次则官守言责之必尽。”要求为官者要诚信为民,一诺千金,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认为官者须首先讲信用,百姓才会守信,官民才能互信。官与民的利益诉求一致,不应该互害和对立,为官者能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就是对朝廷和皇帝最大的忠。

4.尽忠与尽责的一致性。杨最以道事君,以身殉道。杨澄、杨最、杨仪,均是文武双全,上马能定国,下马能安邦之能臣虎将,这在历朝历代官员中实属少见,而且诗词文章也很了得。他们不管是在边陲要塞平叛剿匪抵御外侵,还是当京官或地方官员,不论是被重用还是被贬外派,都无怨言,忠贞不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职务高低。为了不使民有“菜色”,“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他们做官的理念是:对朝廷尽忠,必须体现在为民尽责,为民尽责,就是对朝廷尽忠。尽忠与尽责是一致的,不是对立的、矛盾的、排斥的。

5.清官与能吏的一致性。杨震史称“清白吏”“四知先生”。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史称“四世三公”,都是能吏,身居高位,位高权重,但都是两袖清风,没给后人置办任何产业。祖先的“槐市学风”“四知文化”“三不惑”祖训,到杨澄、杨最、杨廷和、杨慎、杨仪等,都有过而无不及。杨震、杨最、杨仪死后,都是“囊无余俸,家无余布”,只有靠募捐或简单安葬。杨仪之墓,现遗存射洪县金华镇松林沟,是较为完整的600多年前的古墓,如果不细看石碑上刻的“赐进士及第、朝列大夫、云南布政使杨仪之墓”几行字,没有任何人敢相信一个明朝布政使的墓,只是一个土堆和一块石碑而已。

走进大堂,眼前是一座造型讲究的神龛。神龛由三部分组成,下方是祭桌,上方是多种图案组成的镂空雕刻,中间则是一块祭祀排位,上面的一副对联非分特别有目共睹。上联:传家不受四知金;下联:重道竟忘三尺雪。横批:清白传家。(图片来自网络)

(二)规则意识贯穿始终,个性鲜明特色突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是将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家风家规融合,制定出本家族的家规训诫。二是要求家族成员和后人,要有遵守规则的意识,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要求将遵守规则成为自觉,不是强迫、强制、不得已而为之,而是自然而然,“从心所欲不逾矩”。比如杨震的“暮夜却金”,杨秉的“三不惑”,杨澄的“爱菜说”。《家规明训》始终强调“规则意识”,告诉后人,你是谁,哪些你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不准做,为什么不能做不准做,违反和违背后的处理和后果。

《家规明训》有一条充满正道、正义和正能量的主线贯穿始终,前五条是教育后代怎样做人,后五条是要求后人怎样做事。提出“忠诚顺从,孝行友爱,和谐廉洁,勤俭自律,责任担当”的杨氏家族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家族、家庭和个人的荣辱观。

1. 没有用一通大而空的理论来解读“忠顺”,而是非常简单分成:在朝廷事君,在地方为官和做其他营生的三大类群体。并对这三大类杨氏后人,提出“最上以道事君,”在地方为官者“则官守言责之必尽。”既强调地方官员的责任,又要求履行政府诚信。没有做官的“士”和“庶”民,“亦必安分营生,切勿狎吏欺公,藐官玩法,是即所谓忠也。”

杨澄任山西巡抚时,写下《爱菜说》,以菜明志。杨最在云南曲靖带回一块臭石头,立于祠堂,告诫后人,要清廉忠顺,不然就会遗臭万年。在《家规明训》中,要求族人后代要“务本业”,如果“雕峻逾制,服食过奢”“若舎此而逮于公门,流于俳优,以名门之子弟,甘辱身而贱,行有?面目,实忝所生。犯者治以家法,不改,谱削其名。”永远钉在家族的耻辱碑上,受后世万代咒骂鄙视。

2. 杨氏家族对家庭、家族、宗族、亲戚之间的相互依存、影响、作用看得很重,“邻里有匍匐之情,亲戚等藩篱之卫,况宗族乎?”。认为“不友爱于兄弟,即大不孝于父母也。”在家族、宗族内部均以辈份论尊卑,跟官职大小、财富多少无关。所以将“睦宗族”作为一条专门的家规来规定,认为家族衰败破落的根本原因,就是“共祖干戈,同宗牙角。”重点提出了责任担当,“试思一人,上有父母,何以能养?中有己身,何以能保?下有子孙,何以能裕?”“苟不此之图,后必为交游所不齿,则噬脐无及。”对长辈提出要为后人树榜样的要求,对后人提出光耀门楣的希望。

3. 有一套家族内部完整的调解机构和司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家族成员及后代的言行做出规范的“家规明训”,是处理家族内部成员的家法依据。二是明确家族内部出现矛盾、纠纷和问题时,不同层级的调解化解人和机构。“若是者,无论派之尊卑,年之长幼,皆得明告族长,以非种锄之”。显示出家法的公平公正,没有特殊人物,犯错犯法一视同仁。发生纠纷和问题,解决的路径和程序是“鸣之族党、祠长,规以大义,使伊悔悟”,要求冷静处理,“勿递逞忿、干犯,致生意外之虞。”三是明确家族祠堂作为对情节严重的子孙后辈进行审判处理机构。“犯者治以家法,不改,谱削其名。”祖先极其看重家族荣誉,家族、家庭内部闹矛盾,不团结,会被外人耻笑,“家丑不可外扬”,认为家族矛盾以内部协调协商解决为好。强调“和为贵”“求大同存小异”,强调亲情比金钱财富更重要。“家有不平有族长”“今与我族众约:凡稍有可得己之事,有不鸣宗党而辄自讼官者,众责以义,至若覆雨翻云,教唆词讼,尊长廉得其情,严加惩责无贷。”

(载《巴蜀史志》2018年第5期,总第219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白华(作者系东汉名臣杨震第六十九代孙,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四世三公)后裔,与四川新都杨慎(杨升庵)同祖,射洪杨氏家谱编委员会主任,巴中市政协原副主席。)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巴蜀史志》2018年第5期,总第219期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