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达州市>宣汉县>详细内容

宣汉县地情

唐瑜,字敬鼎,原籍山西平阳(襄)州府,晋昌郡。中国教育家、思想家,明朝帝师,开国儒臣,中国近代百名思想家之一唐甄的十一世祖,达州市第一位帝师。大明洪武十一年(1378)中举人,十二年(1379)时进士,出身翰林院,于辛酉岁洪武十四年(1381)奉天承运皇帝赦旨,任近颜日讲官,东宫教谕,教授朱元璋四皇子朱棣学业。“靖难之役”后,公元1402年,朱棣称帝,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唐瑜荣升为帝师。永乐三年(公元1405),成祖召见唐瑜,封为开国儒臣,再命以官,瑜称老不仕。永乐十二年(1414),朱棣命唐瑜任官分职,游宦入蜀,寓夔至达迁东邑(今宣汉县),是为入蜀始祖。南坝,因唐瑜墓地于此而成为千年文化古镇,名扬巴蜀。2012年,唐瑜墓被达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三槐(1764—1799),东乡(今宣汉)桃花乡人。清嘉庆元年(1796)与冷天禄、张子聪等率众起义,曾被推为东乡百号首领,与徐天德共同攻克通江、长寿、垫江等城。嘉庆三年(1798)7月25日,被清统兵元帅保勒诱擒。皇帝敕命将王押送北京,命令军机大臣等审问,王在供词中提到“官逼民反”,嘉庆帝知道后大受震动。第二年被凌迟处死。

冷天禄(?—1799),又名冷俸,东乡(今宣汉县)桃花乡农民,曾以课卦为业,在万源拜鄂陕白莲教首领孙士凤为师,习白莲教术。后回老家桃花乡传教,收王三槐等为徒,秘密发动组织力量。清朝嘉庆元年(1796)九月与王三槐等在桃花、峰城率众起义。冷天禄多谋略,在义军中“最著名”。嘉庆三年王三槐被诱捕后,继任东乡白号义军首领,举为大元帅,亲率众义军抗拒清军,屯兵云阳安乐坪。次年在岳池的激战中,中箭牺牲。部将张子聪、符曰明等率军继续斗争。

罗思举(1765~1840),字天鹏,普光镇罗家坝人,少有胆略,嗜武艺,能飞檐走壁,亡命于秦、豫、川、楚之间。白莲教起义后,罗思举应募乡勇,后投清军,靠镇压白莲教发迹,屡立战功。历任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提督,授一等轻车都尉和一品水陆总督,赐“振威将军”封号,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受两朝皇帝宠爱,光耀祖宗三代。死后,赐谥“壮勇”,晋赠太子太保,谕赐祭葬,国史立传。

袁廷蛟(?—1879年),又名袁三级,虾耙口袁家坪梨子园(今南坪乡)农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因地方苛捐杂税极重,民不聊生,赴京告状为民请命,被解甲回省,处以杖责枷示。光绪元年(1875),率众到县城请愿,高举“粮清民安”旗帜,要求减轻粮税,算清粮账。知县孙定扬等谎报“聚众围城”。次年二月,护理川督文格派提督李有恒率五千余官兵开赴东乡围剿,屠杀无辜群众数千人,造成“千人喋血,旷古奇冤”。袁逃奔京师鸣冤,却再次被押解回川。四川总督丁宝桢拟将袁斩首,引起全国各界人士不满。御史吴镇、前两江总督李宗羲、国子监司业张之洞等直言梳奏,为东乡冤案辩屈。光绪五年(1879)10月,清廷被迫将孙定扬、李有恒处斩,前护理川督文格革职,川督丁宝桢降四品留任。但袁廷蛟及其子袁能柏却被丁宝桢派人鸠杀于成都监狱。川剧《巴山秀才》即取材于此。

向君卿(1881—1944),本名此禄,号作宾,南坝人。宣统元年(1909)举己酉科“孝廉方正”,二年入北京法政学堂肄业。先后任绥属联中校长,宣汉初级中学校长,私立精英中学董事长,宣汉教育局局长、万源县县长、宣汉县临时议事会议员,四川省临时议事会议员、国务众议院候补议员等职。1919年,去广州参加非常国会,拥护孙中山护法运动,获孙中山大元帅“有功于国”的题词。他待人诚挚,泛交不择,均与过从。县人以“好人”誉之。王君奇教授为撰墓志称:“公之事业,政学兼商,修短相较,功著塾庠”。

石体元(1890—1968),华景镇人,抗日战争时期的理财专家。辛亥革命时,与王维舟等回县组织反清起义,光复东乡,历任多年军政要职。1928年起,为国民革命军21军6师潘文华师长作秘书,后因潘兼任重庆市市长,又转任重庆市政府秘书长兼教育局长等职。由于潘文华兼领军职,常离任所,多由石代行市长职务,为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建有勋功。1942年调任四川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和田赋粮食管理处长。1946年被当选国大代表和立法委员。其间,利用其身份多次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建国后,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重庆市政协委员。1953年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他将所藏万余册古籍分别捐献给川北行署和重庆图书馆。

王维舟(1887—1970),原名王天桢,清溪人。川东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唯一见过列宁的老布尔什维克。青年时代参加辛亥革命和四川的护国、护法战争。1920年5月在上海加入朝鲜共产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被批准转入中共,被称为“入党比建党还早的革命家”。长期在川东组织武装斗争,后参加川陕苏区反围攻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四局局长,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军长。抗战时期任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副旅长、旅长兼政委,担任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历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四局局长、中共四川省委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西北军区副司令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民族学院(现为西南民族大学)第一任校长。1943年1月,毛泽东亲笔题词赞誉“忠心耿耿、为党为国”。1946年4月调重庆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1949年任解放西南的西路军副司令员,12月29日,随贺龙率部进成都。1950年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选为全国人大常委。1970年,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含恨辞世。1979年12月29日,党中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王维舟同志追悼大会,恢复了王维舟同志的政治名誉。

侯邦伯(1883—1955),字廷宾,东乡镇人,宣汉著名书法家。26岁考中清宣统已酉(1909)科拔贡,故人称“候拔贡”。任县立女子小学教员和县立高小校长,解放前连任宣汉议事会议员。建国后在宣汉中学任习字课教师,并被选为宣汉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先后被聘为川北文史馆研究员和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侯书法功力甚高,楷、行、隶、草俱精,尤长行书。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深受中外人士赞赏。1951年,王维舟率中央访问团回县,特邀相见,尊称为“吾邑老人,我的老师”。

王君异(1895 - 1959),桃花乡人,我国著名画家、教育家。青年时期受王维舟资助,考入北平国立艺专,师承国画大师王梦白、齐白石等,1923年毕业后,即从事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1924年与同仁一起创办京华艺专,任校长及国画系主任,并兼任国立北平艺专教授。王君异博学多艺,擅长国画,与同学王雪涛平分秋色,一时被誉为画坛之瑜亮。同时,还擅长漫画,与王石之并称为北平“漫画二王”。1936年与叶浅予等共同发起我国首届漫画展览,被推选为筹委之一。他在二、三十年代即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名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毅然离京返蜀,在故乡与二弟王君奇创办桃花归来学校。1938年任教私立精英中学,后又出任校长。建国后在南坝中学和达县师范学校任教。历任西南美协执委、省人大代表和达县政协委员。

李依若(1911--1959),本名李天禄,马渡乡百丈村人。自幼聪慧,擅长诗歌,喜欢吹拉弹唱。先在达县绥属联立中学读书,后考入中法大学。民国十九年(1930)在重庆《新蜀报》任副刊诗歌编辑,后在达县《月季花》杂志任编辑,发表诗歌甚多。并在达县女中任国文教员,回宣汉后任马渡小学校长和宣汉民众教育馆馆长。解放后,宣汉成立文艺宣传队,任宣传队队长、宣汉文联主委、川北民歌研究委员会委员。一生最爱搜集整理、创作民歌。其中最出名的民歌有《苏二姐》和《康定情歌》等。

来源:宣汉县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9-05-29 11:41:45 浏览次数:
终审:李群花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