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广安市>广安区>详细内容

广安区地情

【邓小平纪念园】邓小平纪念园是一座以邓小平故居为中心,占地800亩、种植有600余万株花卉树木的纪念园。园内有邓小平故居、洗砚池、神道碑、邓家老井、清水塘、邓绍昌墓、放牛坪、德政坊、金橘园等与邓小平青少年时期生活息息相关的景点,有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修建的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邓小平铜像广场等建筑,有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各部(委)、省内外部门与个人捐建的旅游林;园内30多处景观是人们缅怀邓小平丰功伟绩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邓小平故居】邓小平故居位于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坐东朝西,由东、南、北三组单层建筑组成,共17间,建筑面积620平方米,占地面积833.4平方米。房屋为悬山式木结构,小青瓦屋面,穿逗式承重体系,柱间采用夹板墙和竹笆壁组成的混合墙,室内地面和室外地坝均铺设青石板,是一座具有川东农村特色的三合院。故居四周翠竹环抱,绿树成荫,院内铁树绽花,庭前荷塘泛绿,屋后竹影婆娑,三合院和四周环境相映成趣,充盈着浓郁的蜀乡风情,被当地人称为“邓家老院子”。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就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15年青少年时光。1951年,邓小平家人全部迁往重庆居住,按照邓小平的意见,老家的房屋家产全部交由当地政府,分给乡亲们居住。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开始加强故居的保护管理。1987年,成立邓小平旧居管理所。1992年,邓小平旧居被公布为广安县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邓小平旧居被公布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邓小平旧居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年12月,邓小平旧居更名为邓小平故居。1998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一周年之际,江泽民亲笔题写“邓小平同志故居”匾名。2001年7月3日,国务院将邓小平故居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2003年3月动工兴建,12月竣工,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2004年,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题写馆名。是年8月,陈列馆于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开放。陈列馆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字排开,三个青瓦坡形屋面,三叠三起,一起比一起高,最后耸立起一座丰碑。陈列馆由序厅、三个陈列展厅、电影放映厅、珍藏陈列厅组成。陈列馆运用国际博物馆展示的成功理念,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展示手段,主题鲜明,特点突出,内容丰富,馆藏珍贵,设计新颖,庄重大方,是国内第一座以纪念邓小平为专题的陈列馆。走进陈列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达14.5米、宽8.96米、总重量达40千克的大型铸铜石浮雕《峰》。《峰》画面中央为锡铜铸造的6米高的邓小平像:邓小平身披大衣,穿着中山装,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人们,在微风轻拂下,漫步向人们走来,形象生动,亲切自然。铜像背后是用天然花岗石雕刻镶嵌而成的巨幅山水画卷。画卷上,山脉巍峨绵延,山峰层叠,海洋广阔汹涌,海浪翻滚,凸显山高、海阔、人为峰的主题。序厅右侧石墙上,镂空雕刻着邓小平的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左侧是对邓小平一生丰功伟绩的准确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为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立下赫赫战功。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进行艰辛探索。他为成功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建立不朽功勋。”整个序厅气势磅礴,雄伟恢宏。三个陈列展厅分“走出广安”“戎马生涯”“艰辛探索”“非常岁月”“开创伟业”“您好,小平”六个部分,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和一件件实物、一篇篇手稿、一幅幅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现邓小平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英勇奋斗的光辉一生。在展厅的相应位置布置了四处场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邓小平住所旧址、“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在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时用的钳工台、1981年邓小平检阅部队时乘坐的红旗牌阅兵车、邓小平在北京家中的办公室一角。馆内搜集有关邓小平的图片408幅,文物170件,档案文献资料200余件。

【邓小平铜像广场】占地26亩,三面环山,状如座椅,左右两边似椅子的扶手,后面似椅子的靠背。进入铜像广场有三级台阶,每级台阶又有三步,寓含着邓小平“三落三起”、波澜壮阔的一生。邓小平铜像坐北朝南,矗立在约5亩的草坪中间,高2.5米,基座采用黑金砂石材,宽6米、长4.5米、高0.8米。铜像由曾经创作毛泽东、王震、郭沫若、巴金等人物塑像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以邓小平1980年回四川视察时的情景为基础创作,邓小平身穿短袖衬衫、军便裤和布鞋,坐于藤椅上,给人以“回家”的感觉。铜像基座正前方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邓小平铜像”五个大字。2004年8月13日,胡锦涛到邓小平故里为邓小平铜像揭幕。

【翰林院子】距邓小平故居约1公里,坐西朝东,有大小房屋36间,由朝门、戏楼、厅堂及厢房等组成,占地面积221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71平方米。翰林院子是邓小平同堂先祖邓时敏的旧宅。邓时敏生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卒于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邓时敏于1736年(清乾隆元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初授编修,后擢升侍讲学士,于1745年(清乾隆十年)任大理寺正卿。因此,人们称邓时敏旧宅为“翰林院子”。邓时敏有子,但其子又乏嗣无后,香火延续中断,邓时敏及其子故后,族中公议将翰林院子辟为私塾。翰林院子为牌坊村第一所私塾,邓小平于1910年至1911年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2002年12月,翰林院子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蚕房院子】是邓氏家族养蚕、缫丝的作坊,建于清朝末年,建筑面积为800平方米,童年邓小平经常在这里玩耍和劳动。蚕房院子的陈列布展是以邓氏族人从事栽桑、养蚕、缫丝等为主线,以少年邓小平参与劳动为主题,展示了少年邓小平勤劳朴实、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蚕房院子设有序厅、展厅、蚕房、蔟室、缫丝、织绸、蚕丝历史文化、蚕丝科普、丝绸旅游商品等展室。2002年12月,蚕房院子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家老井】系1380年(明朝洪武十三年)邓氏先祖邓鹤轩以兵部员外郎入蜀平乱后定居广安县望溪乡姚坪里开掘的。数百年来,邓家祖祖辈辈及周围乡民都饮用该井水,因此人们皆亲切地称之为“邓家老井”。邓家老井井口呈圆形,阶梯式的井台用青石铺砌。井水水面高出该地平面60厘米,且溢出井沿,涓涓流淌,终年不涸。井水冬天温润而热乎,夏日甘洌而冰凉,水质纯净,清润可口,养育了一代伟人邓小平。2004年7月,邓家老井旁修建了老井茶馆。2005年4月,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在老井茶馆处修建休闲广场,面积约800平方米,地面为青石铺砌,广场对面空地密植琴丝竹40丛,广场内植直径15厘米大叶香樟树6株。

【清水塘】距邓小平故居大约150米,原是一条不宽不深的小溪流,潺潺溪水从浓溪河涓涓流出,弯弯曲曲地穿过牌坊村流入渠江。清水塘曾是牌坊村农户洗衣、洗浴的地方,也是少年邓小平到协兴上学的必经之地,邓小平放学回家后常与三五个小孩邀约在一起,到池塘里游泳,或嬉戏,或潜水捉鱼……清水塘伴随他度过了欢乐的童年。2002年底,清水塘由中共德阳市委、德阳市人民政府捐资复原维修,水面达25余亩,蓄水量5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500亩以上。清水塘形似弯月,塘水清澈碧绿,荷花红白交映,鱼虾翻腾跳跃,塘边树竹葱郁。

【神道碑】距邓小平故居正房前面约200米,位于清水塘边。邓小平同堂先祖邓时敏于1736年(清乾隆元年)进入翰林院后初授编修,后迁侍讲学士。1745年(乾隆十年),邓时敏升任大理寺正卿,为官忠心耿耿,性格温和但刚果持正,为人谦恭但不屑迁就;判案公正,有错必纠,令百官敬畏,颇有政声。邓时敏因年老乞休,返乡后卒于家。清政府为表彰其功德赐造神道碑。神道碑通高5米,其底为高约1米、昂首蹲地的赑屃,4米高的巨型石碑立于赑屃背上;碑额上雕刻有极富动感的龙,龙头戏珠,珠中阳刻一“圣”字;碑的两侧分别立有高约5米的望柱,云龙雕刻造型甚美,望柱顶端蹲立有石狮,栩栩如生,相望着神道碑。原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今碑于2001年动工重修复原,2003年4月竣工。

【德政坊】位于邓小平故居东北约300米处。原坊是清政府为表彰邓时敏功绩赐的,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今坊于2002年6月动工复原,2003年4月竣工。德政坊建造在大道口,坐北朝南,高12米,宽10米,4柱3间,五重檐,立整石柱,中脊有镂空雕饰,两端有鸱吻与坊盖翘首对应。中门横跨在4米宽的游人主道上,来往行人必经其间。两对抱鼓石上,分别刻有双狮滚带等多种浅浮雕图案。中门两面上方横额分别镌刻有“德政坊”“功勒金石”大字,标明坊的性质。两侧门较中门略低略窄,门上镶嵌石板,石板上雕刻着各种花卉图案;阴刻有“谦恭”“正直”“咏仁”“讼理”八个字。四根坊柱竖立于地面四块长方体整石柱上,枋柱两侧分别镌刻有“弘扬法典千秋伟业,造福黎民一代名臣”及“敏思勤行盛德若愚,为善最乐诗书传家”的楹联。横梁的两边分别雕饰人物群像浮雕,图案玲珑剔透,整座德政坊给人以庄重华丽之感。人物浮雕内容主要取材于戏剧,有的出自神话或民间故事。德政坊坊顶为仿木结构重檐式建筑,石料全部采用本地青石,结构为穿逗式技术,堪称经典。

【北山小学堂】1910年(清宣统二年)由协兴场一刘姓绅士与邓小平父亲邓绍昌等开明绅士共同创办。校址设于协兴老街刘姓庄园内,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房屋为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穿逗梁架。学堂有学生百余人,分甲乙丙丁四班,开设有国文、算术、修身、体操等课程。早期,在学校任教的有刘星一、邓绍昌、邓俊德、陈鲁山、蒋能彬等。1911年至1915年,少年邓小平在这里接受新式教育。胡伦、邓绍圣等一批知名人士曾就读于该学堂。20世纪40年代,北山小学堂班额扩大到8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协兴场新建了协兴小学,北山小学堂校址划归乡人民政府,先后用作乡财政所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等。2002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北山小学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绍昌墓】位于协兴镇牌坊村和金狮村交界处,离故居西南约500米。墓向西,为单体土墓,面阔3.2米,进深4米,通高1.65米,占地面积10平方米。2002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邓绍昌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邓绍昌墓得到维修。2005年4月,墓前重立墓碑,碑文“故显考邓公绍昌老大人之墓,孝男先清、先治、先修、先圣,公元一九三六年丙子仲春月吉立。”

【淡氏墓】又名邓家先孺墓,位于广安区协兴镇果山村佛手山旅游区里,距邓小平故居约3公里。佛手山恰似一把金椅,坐落于佛手山半腰处邓家先孺墓地正处于佛手山巨人心窝。邓家先孺墓背倚灵秀的山峰,前接泛花流韵的渭河水,周围浅丘层叠,绿树相拥,瓜果溢香,头上白云飘绕,林间鸟语啁啾。邓家先孺墓是一座四棺石墓,石墓造型美观,坟石镌刻纤细,墓碑刻在正面的墓梁上,中刻“庚山甲向”四个字(即坐东朝西),四棺空一,安葬着邓小平的祖母戴氏、伯母李氏、生母淡氏。墓碑上分别镌刻着“故先妣戴老孺人之墓”“故先妣李老孺人之墓”“故先妣淡氏老孺人之墓”,墓碑的左侧下方刻有邓先圣、邓先修、邓先治、邓先清(萧仪所生)的名讳,左侧上方刻着立碑年月。墓顶额上刻有“龙翔凤舞”“物华天宝”“地灵人杰”“鸢飞鱼跃”,墓门石柱上有“佛山作保障,渭水绕佳城”“阴地不如心地,后人须学好人”两幅联语。在邓家先孺墓旁,兀立一石,人称“印盒石”,高约6米,两侧如刀削斧辟,陡峭难攀;印盒石下能容纳10余人打牌下棋。原石上缝间天生的一棵黄桷树,枝分五丫,原缺肥枯黄,印盒石落地后树根伸到土中而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石上有一小水凼,形似“印盒”,常年绿水盈盈,传说夏天“印盒”水干时,天就会下雨;人们常去洗手,据说能给人带来好运。20世纪20年代,邓小平自离开故乡后再也没有回来过。1995年9月6日,邓小平长子邓朴方回故乡代表父亲前去祖坟拜祭时,对乡人出于对父亲的爱戴加以保护祖坟表示感谢。2002年,政府对淡氏墓进行保护性维护,建成了佛手山旅游区。2002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淡氏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广安区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9-06-06 14:54:09 浏览次数:
终审:何谐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