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凉山州>木里县>详细内容

木里县地情

一、藏族住房

藏族住房多为古堡式的三楼土木、石砌建筑,楼下为畜圈,二楼是起居室,设有做餐的三锅庄火塘,供奉“藏巴拉”的神龛,设酥油灯、敬水碗。另辟一间为储藏室。上下楼多为半圆木砍出梯坎的独木梯。三楼有的是土掌平顶,设一烧香炉供早晚烧香用;有的在土掌上修一半边小屋做杂物间,富有人间则装修为富丽堂皇的家用小经常,也有完全用小圆木垒砌成为墙壁再立木屋架,上盖木房板的“木椤子”房。在牧区尚有极少数以牦牛毛织成的毛布帐篷。

二、藏族民俗

木里藏族的生活起居、建筑、出行无不充满浓郁的藏传佛教色彩。房顶设有辟邪三角铁杈“卡钟”;门口悬一大旗杆,上挂嘛尼旗;年节喜庆日或平时,房前屋后横七竖八牵上许多小绳,上悬多面“陇打”。老年男女平时手持小转经筒摇转不止,口唸“嗡嘛尼叭咪吽”佛教秘密莲花部之“六字真言”。出行在外要绕行修于显要道路、山口的嘛尼堆。

藏族又信奉万物有灵皆为神的原始多神崇拜。每村甚至每家都供奉有一座神山,俗称为菩萨山。过年时,全村老幼携水酒、果品、肉食前去祭山野餐,请喇嘛念经,祈求山神保佑。藏族自愿到寺庙朝拜礼佛、转动转经筒,手捻拂珠、磕长头以次数越多越虔诚。并向菩萨献哈达、敬香、点灯,向寺庙损赠,给僧人布施。将寺庙僧人用柏枝蘸洒的清水视为圣水,争先恐后手接后口吞。寺庙散发的糌粑块视为神物带回家供奉。寺庙高僧主持,挽上许多疙瘩的黄、红色小布条“松的”(吉祥结),视为消灾辟邪的吉祥物,受赠后终日拴于脖颈上。

藏族无论迎宾、礼佛、拜见长辈都必献丝绸的哈达,而且按上下级,长幼辈分,其献敬与回赠的方式各有区别。

木里藏族饮食品种较多,一般民间多实行分餐制。特色食品有酥油茶、奶渣、奶豆花、黄酒、自烤的低度白酒、用石板烙成并在火坑草木灰中烘熟的麦面、玉米面馍;生肉浆“虾打”;酥油、酒、蜂糖混合熬成的饮料“强丁”;猪膘肉(又名风干的琵琶肉)等。还有一种“吃青”,在新麦收割时,将去壳淘净的新麦粒放入石钵中用木棍捣为米粒状,再去掉麦皮,加牛肉、猪骨烹调,上作料后即为一道既是饭食又为菜谱,清香可口的食物。还有玉米面或麦面在陶罐、铁质或铜质吊锅中煮熟的“牛头饭”。

木里藏族服饰与其他藏区大体相同。

木里藏族婚俗多为一夫一妻制。民主改革前尚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两兄弟共娶一妻的习俗。家庭是父权制。婚礼隆重程序复杂,有新娘不落夫家的习惯。

木里藏族的丧葬多为火、土、水葬,无天葬。旧时高僧、大土司修有灵塔为其塔葬。

木里藏族的人名有名无姓,但也有保留藏族历史上的18种姓的姓氏者。名字多为带宗教吉祥称谓,故同名者甚多。藏汉联姻的子女取了藏族名字前面又冠以汉族姓氏。

木里藏族最为隆重的年节为藏族年,藏语叫“俄西”。

三、俄亚大村(纳西古寨)

俄亚乡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西南角,处在滇川两省的丽江、中甸、宁蒗、稻城、木里五县的交界处。南部、东部与丽江、宁蒗隔金沙江和冲天河相望,西部、北部与甘孜州的稻城县相接,是一个真正的“鸡鸣两省五县”的地方。四周被重重高山和条条大河环绕,道路崎岖交通闭塞。

纳西族聚居的俄亚大村,俄亚乡政府驻地龙达河西岸。距县城约298千米。属纳西民族文化村落,一块巨大的社会活化石。有“丽江看古城、俄亚看古寨”之说。纳西族聚居的俄亚大村民居为石料垒墙,白土(一种玄武岩风化土)盖顶的平顶碉楼。大村内各户房屋依山而建,几十家几百户彼此相连,鳞次栉比,形似蜂巢,十分壮观。

由于极度封闭的自然环境,使俄亚保留了许多纳西族的古老遗俗,被称为“纳西族原生态文化留存地”。纳西族奉行东巴教,东巴教在当地具有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俄亚的纳西族有一夫一妻制,但同时还存在多夫(兄弟)一(共)妻、多妻一夫、不落夫家、“阿达”(亲密朋友)走婚等多种婚姻状态。

四、屋脚一母系氏族村落

在屋脚乡境内的利加咀蒙古族村,至今仍保留着母系氏族的社会形态,可称之为最后的母系氏族部落。利加咀蒙古族村,近400人,分属于26个家庭。家中由女性主事,家庭成员中只有母系的姐妹兄弟和子女。父亲是另一个家庭的成员,只有在夜晚才能过门,在清晨则要离去。这便是传统的“走婚制”形成的家庭格局。

来源:木里县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9-06-13 09:35:53 浏览次数:
终审:李群花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