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格县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盛大隆重的节日,其起源传说甚多。较为普遍的传说:很以前的一年夏天,有个叫恩铁古则的天神,派他的奴差丁友惹下凡间催租逼债。来到人间后与英雄惹地毫星比赛摔跤,被毫星摔死了。天神大怒,放出大群蝗虫来吃庄稼。后来人们为纪念英雄惹地毫星,在每年农历6月24日都举火把烧虫,以避邪、灭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火把节。
相传第一个火把节的场地在普格西洛片区的日都迪散。现将日都迪散列火火把节的发源地,普格也因一年一度的火把节的成功举办,年被评火把节之乡。
火把节彝族称朵次。每年农历6月24日左右,彝族各家支或村落自选吉日举行。在节日前数,姑娘们准备节日的盛装和装饰品,练唱火把节歌;小伙练习摔跤,养好参赛的公牛和骏马;儿童们忙着用野蒿扎制直火把;老年人打酒、买盐、磨面准备节盛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着盛装,成群结队,喜气洋洋聚集在祖辈选 定的场地,欢度节日。
节日一般持续3天,第一天各打扫房屋,清洗餐具,杀鸡宰羊备办盛宴。傍晚打着火把从家里出发游于山岗田野。第二天举行斗牛、斗羊、赛马、摔跤洛妇女举行唱歌比赛,并进行选美。第三天复称朵哈,傍晚,各自点燃火把,在屋内转,口中念词“烧死害虫,烧死瘟疫,牛羊发展,粮食丰收”。接着全村各家把烧剩的火把集中堆放于牛羊出入的路边,燃志熊熊篝火。在篝火上放石板一块,每家投放小石9颗、草9根于石板上,象征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在历代王朝统治时期,彝族人民特有的火把节都是自发组织活动,内容和形式均较单一。解放后,凉山州政府把火把节列为自治州正式节日 ,放假三天,调休共七天,让州内各族人民同庆,节日期间,政府除安排举行传统的节日活动外,还举办篝火晚会、运动会,文艺演出,选美,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既保持了古的民族风俗,又丰富了节日的内容。
彝历年
彝族年,彝语称“库施”,传统上在冬至“子久”的时候过,即在彝族12兽历法中的蛇月、马月时举行。解放后,境内彝族过年时间逐渐提前,但不够统一。1981年州人民政府规定每年11月20日至22日为彝族年法定假日后,现普格每年彝历年期间都会在螺髻山彝寨举行彝历新年文化旅游节。
彝族过年前,家家户户都忙碌着做过年准备。要选好健壮、爱吃食的过年猪,精心饲养;到野外割好、晒好蕨芨草,然后背回家中;砍回新柴,在门前堆码成垛;砍来竹子,编好新的篾箦箦;砍来木墩,做好新的砧板;做好燕麦炒面和豆腐;上集市采购好烟酒等年货。
彝族过年时间一般为三天。过年第一天,上午清扫房屋,刷洗器皿。中午,组织好杀年猪的人员后,按苏尼、毕摩、长辈等家庭顺序开始杀猪。每户杀猪前,先请杀猪人员喝“抓猪酒”。杀猪时,先把猪摁住,然后从灶塘中取来一块烧烫的石块放进盛有清水的瓢里,从猪头下方经过,为年猪洁身除秽。然后,用木棒击打一记,用刀杀死。猪杀死后,用蕨芨草烧好洗净,除去四肢和猪头,取出胆、脾、膀胱占卜,再取肝、脾、腰、肺做审夫(烧肉),然后沿脊柱把猪肉砍成两片。再后,在屋内火塘左上方祭祀祖先的木柜祭台上,放上新篾箦箦,把猪脚、猪头和已砍成两片的猪肉等献祭于其上。“审夫”烧熟后,盛在木盘中,再在木盘中放置一杯酒,用双手捧着,站在祭台前立祭。祝祭时,念诵“古母经”。大意是:祖先们,今天是过年的日子。年有12年,今年为最好;月有12月,本月为最好;日有12天,今天最吉利。护佑你的子孙们啊,生儿有九个,九个安九家;生女有七个,七个安七家。天上星星金灿灿,你的子孙多得数不清。庇佑你的子孙们啊,走到哪里都得财,走到哪里都得粮。即使他乡鸡犬不宁,也要保佑这方风平草静,请赐给“库施”平安祥和的日子。祭祖后,全家人分食。待坨坨肉煮熟后,先舀一些肉和汤盛在一只木盔里,再用一只“策体”(广口木制容器)盛米饭,米饭上插上两把“依吃”(曲柄汤匙),组成供品。从灶塘中取一块烧烫的石块于地上,浇以酒水,冒气作响时,双手托着供品从其上方转过(意为除去污秽),供奉在已献有过年猪肉的篾箦箦上,再放上烟、酒,念诵“古母经”再祭。祭完后,全家人进晚餐。晚餐后,人们出户游玩,与邻居相遇时,要相互询问猪胆、猪脾占卜情况,以示关心和祝福。第二三天,男人们将连片猪肉砍成条块后,成群结队相约到各家各户串门,喝“看肉酒”,看谁家的猪肉最肥;妇女们则装香肠、猪肚肉,做冻肉。第二天,小孩们带上猪手或猪尾巴到野外举行“窝什那勾革”(集体野炊)。第三天晚为“阿普更至”,祭台上要放上燕麦炒面,意为给祖先返回阴间时做干粮用。是夜,家人不能外出;男主人守夜,不能让灶塘中的火熄灭。次日黎明鸡叫头遍前,把供奉在祭台上的饭菜取下加热,有的家庭还须另做菜汤,然后举行“热饭热菜”祭,意为给祖先离别饯行。鸡叫头遍时,撤祭台,把撤下来的篾箦箦拿到屋门外,用木棍敲打三记,象征着祖先牵着祭献的过年猪回阴间去了。然后祝祷:祖先们啊!不要先前走,先走有凶险;不要落在后,落伍也危险。前呼有后应,你等他也等,结伴一起走,平安回阴间。下年再回来,一起过好年。然后,全家人分食祖先享过的饭菜。过年仪式至此结束。
过完年后,就要进行“库施喊”,即拜年。拜年一般为下辈拜长辈或姐妹给兄弟拜年,父母和岳父母必须年年拜。拜年礼品有猪肩胛肉、长条形猪肉、煮鸡蛋、面条、糖酒、水果、燕麦炒面等。下辈来拜年时,长辈要赠送布匹、金钱、羊等类礼物。
婚姻礼俗
(一)喝订婚酒。彝族人认为“无媒成婚,丁不旺,财不兴”,子女到谈婚论嫁年龄时,一般都要通过媒人说合婚事。彝族没有专职媒人,成年男女都可充当。彝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或相互认识了解的,通常由男方家庭派遣媒人和一二名长辈,带上礼酒到女方家上门提亲。如女方和女方家长同意,则另找一人做女方家的代言媒人,通过媒人、长辈间相互协商,达成彩礼金额、订婚时间、结婚时间等初步性约定后,杀猪宰羊,主客一起喝订婚酒。如男女双方互不相识的,则由男方家庭请媒人牵线搭桥,男女双方由亲友陪同到约定地点相亲。如双方同意,则双方亲友协定好彩礼金额、订婚时间、结婚时间等事宜后,打酒互敬,喝订婚酒。并为以后双方沟通需要,女方家另指定一人为代言媒人。婚约一旦缔结,便不能随便毁约,否则就会引起婚姻纠纷,故彝族民间有“祖灵可戏,婚事不可戏”的谚语。
(二)订婚。彝族称为“伍染母”,仪式一般在女方家举行。订婚日子由男女双方家长请毕摩择日,然后相互协商约定。届时,男方家邀请亲朋好友,组成一二十人的队伍,背着礼金到女方家做客。而这天,女方村寨的姑娘们都聚于女方家,用桶、盆装水,客人一到,就向客人泼水,有的还往客人验上抹锅灰,以示欢迎祝福。客人进屋后,女方家通常杀一头猪款待。杀猪时,先取猪胆和脾脏占卜吉凶。再取肝、腰和一些肉砍成拳头大的坨坨肉,放在灶塘中烤熟,用矮脚木盘装盛,在木盘上再搁置两只分别盛有水和酒的杯子后敬给客人。客人食用完烤肉后,把礼金(礼金一般为9的尾数,意为长久、稳固之意)放入矮脚木盘中回敬主人。主人收下钱后,也有少量回赠,意为祝客人财源不断。过去因交通困难,“伍染母”时,客人通常夜宿主人家饮酒欢谈、认亲结友,翌日返回;改革开放以后,交通便捷,客人当日往返者居多。男方家到女方家举行“伍染母”后,女方家也有邀请亲朋好友到男方家举行“伍染母”的,仪式相同,但规模稍次。
(三)结婚。彝族称为“什莫席”或“什席”,一般在冬闲时节或汉族春节前后举行,具体日子请毕摩择定。彝族结婚,新娘一般由叔叔、兄弟、舅舅等男性护送,加之过去新娘通常要骑马代步,为防远行不便,新娘出嫁前都要禁食一到数天。改革开放以后,新娘禁食习俗已逐渐演化为象征性行为。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新郎家派出2人,背一头小猪和一坛酒,牵一匹彩饰马,到新娘家迎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牵马迎亲逐渐演变为开着彩车去迎亲。到新娘家迎亲时,迎亲客人要冲过女方村寨里的姑娘们泼水“阻拦”后,才能进入屋里。进屋后,主人家杀猪宰羊款待。夜幕降临时,村寨里的姑娘们携带鸡蛋、荞饼到新娘家过夜送别。晚上,姑娘们吟唱“阿莫里惹”、“阿依阿芝”、“挽留歌”等彝族传统长篇诗歌,小孩儿嬉戏闹腾,大人们饮酒畅谈,人声鼎沸,欢闹通宵。次日,太阳初升时,新娘由其表兄或表弟背到门外岔路口或大树下,由一位子孙满堂的老妈妈用酒和炒饭为她祝福、换装、做头,最后蒙上盖头。然后,再由背新娘的老表扶上马背或彩车,送亲队伍开始出发。此时,新郎家开始杀猪宰羊,亲朋好友陆续会集。当送亲队伍就要到达时,与新娘沾亲带故的女性就在路旁等候,送亲队伍一到,就用炒饭和白酒来为她祝福、接风洗尘。送亲队伍到达新郎家房屋附近时,便停顿下来稍作休息,然后由新郎家派出的接客人员敬以烟酒请进屋里。客人进屋后,主人家按新娘的舅舅、叔叔、兄弟、一般送亲人员的顺序,逐一敬酒。敬酒礼毕后,主客一起随意喝酒、互敬,竞赛演说“克智尔比”。晚餐后,主客把盏畅饮,进行“坛让握”对歌比赛,欢闹达旦。第二天十时左右进餐后,进行讨礼、送客仪式时,新娘要佯装逃跑,由新郎的姐妹“抓回”留住。客归,婚礼结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