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绵阳市>平武县>详细内容

平武县地情

王玺    (1405-1452)字廷璋,祖籍河北,生于龙州(今绵阳市平武县)。其祖先王行俭是南宋末年进士,因守土有功,被封为龙州三寨长官司(即土司),子孙世袭其职。王玺为第十代土司。两次奉调平息松潘少数民族叛乱,朝廷褒奖,王玺由从七品土判官越级升为正六品宣抚司佥事,并加封昭信校尉。《明史》记载王玺政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辟东南堡栈”,二是“劝民开垦,民始丰饶”,三是“为郡兴学,聘硕儒鲁卓吾先生,涵育人才”。
  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王玺的主持修建了平武报恩寺,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

张秀熟    (1895-1994)四川平武县人,著名教育家,绵阳地方党组织创始人之一。1916年,张秀熟考入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受王右木的影响,张秀熟开始接受马列主义。“五·四”时期,任四川省学生联合会执行部理事长,成为四川爱国学生运动的领袖。1926年3月,张秀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担任中共成都市委第一任书记和川西特委书记。当年7月,张秀熟在江油建立了绵阳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成都特别支部省二中支部。1928年2月至10月,张秀熟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4月,省委书记傅烈等被捕牺牲后,1928年5月代理省委书记。1928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在重庆被捕入狱。1936年10月被营救出狱。1937年1月回到平武县,创办平武简易乡村师范和平武县立中学,任平武县参议长,四川省参议员。1937年8月至1940年任中共川康特委委员,在成都从事地下斗争。1940年8月至1949年10月,党组织安排张秀熟回到平武,并指示他“长期隐蔽,以待时机”。张秀熟利用主持平武简易师范学校工作的合法身份秘密开展革命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张秀熟回先后担任川西区文教厅长,四川省副省长兼教育厅长,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四川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四川省顾问委员会常委、四川省地方志编辑(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问等。他对家乡感情深厚,建国后6次将珍藏图书赠与平武县,总数逾万册(卷)。张秀熟学贯今古,学识渊博,学风严谨,著述甚丰,有散文集《二声集》、诗集《畅言诗录》。

来源:平武县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23-05-23 16:35:13 浏览次数:
终审:何谐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