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庆区
坐歌堂 是流行于民间久远的婚嫁仪式中重要的一环,在顺庆(特别是农村),是姑娘出嫁的头天晚上必不可少的仪式。旧时,当男方迎亲队伍到达后,娘家要举办“花园酒”,吃酒的多为亲戚中的妇女和尚未出嫁的姐妹朋友,晚上大家聚集一堂唱歌,过去唱的歌谣大多是表示姑娘即将离别娘家亲人的别情,曲调多为民歌、山歌,凄婉绵长,通常又叫做“哭嫁”。这时,姑娘的朋友、妹妹、婶娘、姨妈都要来陪哭。早些时候,顺庆民间还有在迎亲前的七天或半个月,姑娘就要“哭嫁”,又称“新姐开声”,这时要先哭父母,后哭哥嫂,以至将全家人陆续哭遍。同时姑娘的本家叔婶、舅家、姨表家的长辈、堂妹妹、表妹妹及远亲近邻、好友,都要携带礼品前来祝贺,民间又称为“添箱”,礼品的厚重视其关系的亲疏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而定。顺庆民俗有如果是姑娘的姑父母和姐夫,就要送大礼,亦叫“扛大锤”,一般二铺二盖至四铺四盖(即全套包单铺盖);一般的多送绣花枕头、真丝被面、床单、面盆、毛巾……也有送钱币的。凡是“姑娘”开声哭道的,都要给姑娘“添箱礼”。“坐歌堂”的当晚,一般由新姑娘开头唱,接着由婶婶们唱,接着又由众家姐妹们唱。头歌唱罢,又由新姑娘唱哭爹娘,众姐妹安慰新姑娘,然后,众姐妹随意唱,有骂媒人的,互相嬉戏的,也有帮着哭父母兄弟姐妹的。一直要唱到来送礼的人送完后,这时大家才唱起“撤歌堂”的歌谣,至此“坐歌堂”方罢。
三月三上西山 农历三月三,到郊外踏青,原是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在蚕桑之乡的顺庆,家家户户都栽桑养蚕,煮茧摇丝。所以农历三月三,上西山就有了特殊意义。这天,广大蚕农祈求三月三这天能登高望日,祈盼天气晴朗。按当时的民俗,农历三月初三,天气是一年蚕茧丰收的先兆,民谚有:“三月三日晴,树上挂银瓶”,又有民谣称:“蚕公公,蚕婆婆,上树去,勤做活,一夜做个铁茧壳,石滚粗,扁担长,华丝压断拜钩梁,你也忙,我也忙,三天做个遍山黄”。就是说,如果这天天气晴朗,那么这一年的蚕茧就一定会丰收,蚕农称老蚕做茧为“蚕上树”,“树上挂银瓶”就是说结的茧子又大又多。又如民谣中的“上树去,勤做活”,就预示着蚕儿能快快地吐丝结茧,而且会蚕肥茧壮,吐的丝能压断“秤钩梁”,都代表了蚕农们祈盼晴朗的天气,给蚕茧带来丰收的心愿。旧时,许多养蚕大户,还会登上西山,举行向天祈祷的活动。
共兴镇蛴蟆节 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正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第一波高峰期,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因为这一天恰逢农历正月十四,因此也叫“十四节”。相传,在康熙年间,共兴镇周围近百里发生了大瘟疫,大人、小孩都在瘟疫中死去。有人说是得罪了蛴蟆神,于是,当地的老百姓自制了“蛴蟆灯”,在夜里把蛴蟆灯送到附近的溪河中,人们一边走,一边唱着“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让河水将“瘟疫”送走,来祈求“蛙神”及上天保佑村民平安。2008年2月,共兴镇蛴蟆节列入南充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