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区
天全县位于四川盆地西缘,二郎山东麓,青衣江上游,素有“康藏门户”之称。幅员面积2391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38个村6个社区,总人口15.5万人。
天全为古西夷徙(古音读斯)都地,又为斯榆地,亦称徙榆。早在新石器时代即为人类聚居之处,古氐羌民族——徙族在此聚居、劳作、繁衍生息。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通西南夷,司马相如受命略定西南,斯榆之君请为内臣。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故徙都(今始阳)置徙县,为天全建县之始。
在此后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天全”两字称谓,最早在元代。据《天全县志》记载:至元二年(1265),元政府正式设置碉门黎雅等处安抚司,后改六番招讨司,司治设碉门;分置天全招讨司,司治设始阳。
天全之名最早在这里出现,但对于天全之名的来历莫衷一是。关于其由来,据《天全县志》记载,大致有如下五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可信呢?
说法一:据“其地天之所产,莫不全备”,故名天全。从邻县宝兴(取《中庸》“宝藏兴焉”之意)得名推论而来,此说法流传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说法二:天全州名源于“大金川”。此说法认为,天全土司出自大金川。始封时,在大金川的“大”字上加一横为天,“金”字去其两点为全,“川”字加三点为州,即为天全州。四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天全小志》云:“此说殊无稽。元代尚无大金川之名,安得损益其字为天全乎!”
说法三:取“天命两全”之意。《天全州志》序云:“大明洪武,二氏归诚,合碉门、和川,改为天全,此天全之名所由昉也。”取其天命两全之意。而元初,高土司已有“天全招讨司”的职衔,并非因明代合并二司后有此名。
说法四:以“羌全”得名而来。南宋末,元军攻城,为保全境内羌民,高土司降元,羌民得全。本地人读“天”为“迁”,而“羌”“天”读音相近,以“羌全”得名而为“天全”,于是就有了天全之说。任乃强《天全小志》认为:“天全二字,为土司初投诚时所上地名之译字,不能以汉文意义解释。且此地名,出于氐语,非藏语。氐语今日保存不多,其义已无从寻绎。”
说法五:“易漏为全”而来。因天全一带多雨,古称漏天,俗称天漏,易漏为全,曰天全。据《天全州志》及清初县内著名文士杨振业《灵和乘略》记载:“元易其名,曰天全,则因其地在大小漏天之间,而雅所从入之飞仙关,旧名漏阁,故易曰全。”《天全州志》亦曰:“治北四十里有天全山(今老场乡,上有明代庙宇天全寺),州因此山而名也。”《天全县志》认为:这可能是“易漏为全”的根据。
综上所述,天全县名的由来似以第五种说法较为确切。虽然,任乃强《天全小志》认为“其义已无从寻绎”。但综合考量,在无新的考证依据前,还是以第五种说法为天全得名之由来,这也是《天全县志》初步认定的结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