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县
富顺人杰地灵、文风开化,才子辈出,素有“才子之乡”美誉。著名人物有“景泰十才子”之首的晏铎、“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四川报业始祖宋育仁、厚黑学创始人李宗吾、红军将领邓萍、红岩烈士江姐等。
晏铎 字振之,富顺县人。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中乡举,入国子监,选入内阁读书。永乐十六年(1418年)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福建道御史,巡按两畿和山东等地,声誉很高。后因事获罪,被贬谪为高县典史。任中,兴办学校,抑制豪强,查究奸宄,政绩斐然。晏铎文学造诣很高,学识丰富,时人把他与汤允勣、苏平、沈愚、王淮、邹亮、蒋忠、王贞、刘溥并称“景泰十才子”。著有《增注孝经》《小学》《周易参同契解》《阴符经注》《青云集》等。事迹附于《明史•刘溥传》。
甘为霖 字公望,富顺县人。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历任华州、澧州地方官,政绩显著,内调户部员外郎、工部郎中、太仆寺少卿,进位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自州牧到六部大臣,一生清廉自矢,不畏权势,虽朝中当权显贵也不能屈其节,朝野崇敬。后具表陈情,要求归田养母,获准政仁归里,殁后,御赐葬祭。
熊过 字叔仁,号南沙,富顺县人。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兵部员外郎、祠祭司郎中至礼部郎中。学识丰富,博通经史,所为文章,典雅朴奥。其诗文与内江赵文肃、成都杨升庵、南充任少海合称“西蜀四大家”;又与陈束、王慎中、唐顺之、赵时春、任翰、李开先、吕高号称“嘉靖八才子”。嘉靖二十年(1541年),太庙大火,熊过任职礼部,上书言事,被贬谪云南白盐井任副提举,因遭人攻讦,再谪为吴兴判官。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又遭污告,削职为民。以后,熊过隐居骊泽山,闭门读书,专心著述,为杨慎校订《五言律祖序》,并撰成《周易象旨决录》《春秋明志录》两部学术著作。晚年,将自己部分文稿交其门人严清江为《南沙文集》八卷,刻印传世,这部文集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
刘光第 (1859-1898)字裴村,富顺县人。自幼家贫,苦学不缀,光绪八年(1882年)乡试中举人,次年连捷二甲进士,授刑部文本司主事。光绪十一年(1885年),母故,在家居丧,著《赵化镇方言记》《赵化镇山水志》。光绪二十年(1894年),刘光第拟就《甲午条呈》,虽未上呈,但已轰动京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刘光第南游返京,开始接受维新思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与杨锐等创办“蜀学会”,参与康有为发起的“保国会”。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启用维新人士,推行新政。刘光第被光绪召见,受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与谭嗣同同值一班。湖南守旧派曾廉上书请杀康有为、梁启超,诬为叛逆。谭嗣同在给光绪的呈语中写道:“以百口保康、梁之忠,若曾廉之言属实,臣嗣同请先坐罪。”刘光第并署:“臣光第亦请先坐罪。”八月九日(公历9月24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光绪于瀛台,刘光第与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同时被捕。八月十三日(公历9月28日)拂晓,6人被押赴菜市口处死,刘光第厉声质问监斩大学士刚毅:“不讯而诛,如国体何?”刘光第与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史称“戊戌六君子”。刘光第古文学韩愈,诗踵韩、杜,书法学颜真卿,时人罕与抗手,其诗文存《衷圣斋文集》《刘光第集》等。
谢持 (1876-1939)字慧生,富顺县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应县考中秀才,次年去泸州,考入经纬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办县第二官立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富顺县分部长。十二月,成都武装起义事泄,逃往上海。宣统三年(1911年),重庆起义成功,任军政府总务长。民国2年(1913年)初,当选为议员。5月,因参与刺杀袁世凯被捕,获释后去日本。民国3年(1914年),孙中山重组中华革命党,谢持任总务部副部长兼四川主盟人。民国8年(1919年),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谢持任党务主任(部长)。民国10年(1921年),孙中山任广东政府非常大总统,谢持任秘书长。民国13年(1924年),国共合作,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5名监委之一。不久提出《弹劾共产党案》,反共立场公开。孙中山病逝后,民国14年(1925年)11月,谢持与张继等14人,在北平西山碧云寺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取消共产党员的国民党籍宣言》等文件,并在上海另立中央党部。民国15年(1926年)1月,广州国民党中央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并永远开除谢持党籍。谢持也在上海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谢持拍发贺电。民国16年(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公开反共,谢持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和国民党中央监委。民国19年(1930年),被孙科在广州另立的国民政府遥推为政府委员。同年8月,反蒋各派在北平召开中央党部扩大会议,谢持为7人常务委员之一。“九一八”事变后,谢持呼吁各派消除隔阂,团结抗日,并在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选为国民政府委员和中央监委。民国20年(1931年)底,谢持患半身不遂。民国24年(1935年),抱病参加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说服西南政务委员会解散,催促西南各省党人“消除隔阂”,再度被选为中央监委和政府委员。民国26年(1937年)从上海乘轮船经南京回四川,蒋介石亲自登轮相送。在重庆居住不久后迁成都,民国28年(1939)病故,国民政府明令国葬。
萧孝泽 (1912—1944)字海梁,富顺县人。少年时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萧孝泽立志救国,毅然弃文从武,赴宜宾考入国民党第三十九军主办军事学校。毕业后,在川军二十八军邓锡侯部队担任排长、连长、副营长。民国24年(1935年)去江西星子县中央军校特别训练班受训。“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民抗战开始,任河南禹县自卫团司令。民国33年(1944年),在与日军作战中,萧孝泽与总司令李家钰、上校副官周鼎铭等力战殉国。198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陈刚 (1906—1967) 本名刘家镇,又名刘家抚,富顺县人。民国14年(1925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民国16年(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西城区区委工作。中央“八七”会议后,西城区成立军委,准备暴动,他任总指挥。暴动未遂,被捕入狱。次年保释出狱,去同志军热河先遣师任少校参议。8月,由中共中央派赴江西苏区任工农红军七十九纵队党代表、赣西南特委委员兼秘书长。后任江西省委员、特派员、中央提款委员。民国20年(1931年)5月,调中共中央交通局负责国内外情报和联络工作。民国24年(1935年)7月,出席莫斯科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入国际列宁主义学院学习,民国26年底回国,在延安地区工作委员会干部部工作,主办特别工作训练班,培养保卫干部。民国34年10月被派往黑龙江省任(兰)勃(利)桦(南)地区中心县委副书记兼桦南县委书记,民国37年10月任长春市市委兼民运部长;12月调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民国38年8月,调西南服务团任五大队政委。四川解放后,他先后任中共川南区党委委员兼内江地委书记、四川省委城市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四川省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兼中央监察委员会西南局监察组组长,被选为中共八大代表和中央监察委员。他长期主管四川工业生产,为发展四川地方工业作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中,身心受尽摧残,1967年6月去世。
许祖熊 (1901—1927),字汉初,富顺县人。民国8年(1919年)考入成都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组织研究社会主义的“劳人团”。民国9年(1920年)9月,同122名勤工俭学学生赴法国,分配到史来得钢厂,参加赵世炎、周恩来领导的“少共”,后转为中共党员。曾参加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领导的“誓死争回里大”斗争、声讨“五卅惨案”游行组织。后被法政府限期离境。民国15年(1926年),被派往黄埔军校政治部,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八师政治部政治科长兼总务科长。民国16年(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转入地下斗争,计划“双十节”再次暴动,由于事机不密,与另7人一起被捕,壮烈牺牲,时年26岁。许祖熊、许祖熙、许肇棂3叔侄和范易(永年人,许祖熊老表)4位革命先烈早期革命活动在中央军事博物馆均有陈设,在家乡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彭庙镇因而有“革命烈士之乡”的称谓。
陈铨 (1903-1969)号选卿,学名大铨,富顺县人。省立成都中学毕业,考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7年结业。后赴美国留学,获阿伯林大学硕士学位。再入德国克尔大学,以论文《中德文化》获博士学位。陈铨在清华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小说《革命的一幕》和以家乡赵化镇为背景的《天问》,美国、德国留学时分别发表《彷徨中的冷静》《再见冷荇》。在文学界已有影响,后成为“战国策派”代表人物。民国22 年(1934年)归国。民国23年(1935年),任武汉大学文学教授,次年回清华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执教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著作有《野玫瑰》《黄鹤楼》《狂飚》等。民国29年(1941年),任重庆中央大学教授,写成《金指环》《无情女》《蓝蝴蝶》等文学作品。抗日战争胜利后,受聘为上海同济大学文学院外文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陈铨断续在同济大学任教,兼复旦大学教授。1952年任南京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兼德国文学研究室主任。编写过德语戏剧教材,翻译《冬占》等剧本。1957年错划为右派,1961年右派摘帽子,1969年病逝。
刘锡禄 (1915—1997)富顺县人。自幼家贫,12岁开始替人割牛草、种田。20岁到泸州帮一江湖医生卖驱虫药,后以帮人挑水为生。1936年,随父母进县城,靠卖小菜供养家人。尔后在县城东门口同妻子经营豆花饭。其始,豆花蘸水以白开水调干辣椒面、盐而成,干辣少味,豆花卖不出去,刘锡禄采取给顾客多添饭方式,维持生意,并虚心听取顾客的意见建议,改进豆花蘸水的制作方法。逐渐形成独特的豆花蘸水制作“秘方”,即用贵州遵义的大七星椒、云南的大青花椒、胡椒、大料制作成糍粑海椒,将根据不同季节、采用若干中药材加入本地酱油熬制成的秘制酱油及上等菜油、香(麻)油、加入粘稠的糍粑海椒,再洒上鱼香丝、香葱花,一碟色、香、味俱佳的刘锡禄豆花蘸水就呈现在食客面前。再配滚烫的豆花、散酥的米饭,吃起来香醇火辣、回味悠长,令人赞不绝口。刘锡禄使“富顺豆花”成为富顺县饮食文化名片、川南名小吃,声名远播。20世纪80年代,富顺美乐香辣酱厂创建之初,时已退休的刘锡禄,受聘担任技术指导,毫无保留地传授豆花蘸水配方、制作工艺,为“美乐”牌香辣酱的诞生、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