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彭忠富 ‖ 德阳潮扇:匠心风骨铸扇魂(下)

作者:彭忠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22 15:08:13 浏览次数:1255 【字体:

德阳潮扇:匠心风骨铸扇魂

(下)

彭忠富

潮起潮落,路在何方

每年6月1日的德阳石刻公园内,到处都是带着孩童玩耍的家长们。那些大气磅礴的石刻至今仍让人觉得十分震撼,其中的《中华魂》群雕是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主题最丰富、艺术形式最多、耗时最长的部分。这些石刻鬼斧神工,虽由专家设计指导,但完成这些艺术品的仍然是那些普通的石匠。其实我觉得,石匠也好,扇匠也罢,在他们身上我们都能感知到一种匠人精神和他们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德阳石刻艺术墙中华魂群雕(图片来自网络)

上午9点,龚德江已经在潮扇工作室的画案边开始作画了。跟制作潮扇相比,龚德江说自己更愿意画画。1955年,龚德江出生时,德阳潮扇的各大潮扇庄响应德阳县政府手工业管理局号召,开始公私合营。彼时,潮扇社规模很小,只有7个人,龚守春担任组长。生产地点就在春福亨扇庄,后来由政府协调,潮扇社迁至崇果寺。1960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回所有的技术专家和顾问,并要求偿还所有到期债务。彼时,中国压力很大,德阳潮扇成了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那时,应该是德阳潮扇社最为辉煌的时候,德阳潮扇源源不断地出口到东欧和东南亚,为国家换来外汇。龚德江说,前几年他曾在比利时拍卖会上,以近两万元买回一把德阳潮扇。扇面上画着一位男子正在树下练剑。左边写着“五八年、荣临作……”等几个字,应该是一个叫做荣临的人在1958年画的。

画扇面(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绵阳专区外贸局给德阳潮扇社投资2万元,让其扩大再生产。2万块是很大一笔钱,当时5分钱可以买一堆熟花生,一碗面不过8分钱。潮扇社生产场地不够,县政府又把整个崇果寺的房子划拨给他们(当时寺庙僧人已还俗)。此时,潮扇社在册人员达到一千人左右,是德阳县最大的一个企业。经过绵阳专区协调,很多地方的画师都集中到潮扇社来作画。譬如绵竹年画艺人张先富两兄弟,就长期给德阳潮扇画扇面。现在德阳颇有名气的葛禄生葛牡丹,年轻时也是潮扇社的画工。还有一些画工知名度较低,被称为“粪桶画家”。他们平时在潮扇社画扇面,回家后还要挑粪桶种庄稼。“粪桶画家”跟民办教师差不多,名称虽然不雅,但却真实地反映出时代特点。

龚守春作为管理层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工人们经常加班加点。大跃进时期,德阳县的宣传口号是,“粮食亩产达千斤,德阳潮扇日产翻千把”。有一天,潮扇社加班到夜里凌晨,龚守春在家里休息了一会儿,又去挨家挨户敲门叫工人们加班。工人们叫苦不迭。彼时,德阳潮扇出口量惊人,全用火车拉出去。不过好景不长,由于过于强调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德阳潮扇的一些成品被买方多次要求退货。德阳潮扇社得自理运费,如此连续几次,潮扇社连工资也发不出来,只好破产倒闭,人员各自分流到竹器社、针织社等地。龚德江说,德阳潮扇曾经多次参加广交会,中央广播电台、四川日报等媒体经常报道德阳潮扇社的新闻。1949年后,德阳潮扇经历了三起三落。期间有时代运动的原因,也有经营不善的原因。上世纪70年代初,德阳潮扇社倒闭后,就再也没有人做德阳潮扇了。甚至于李宝成的后人,也不再做德阳潮扇。

龚德江从小在潮扇社长大,耳濡目染,学会了划竹丝、缠线条和画扇面等工序。龚德江下乡期间,龚守春和生产队长说好,让龚德江在乡下划竹丝上交潮扇社,每个工作日按七角钱计算。龚德江和另外两个农民,每天给潮扇社交十把竹丝,倒也比做农活轻松许多。1976年返城后,龚德江分配到德阳氮肥厂工会工作,继续写写画画。龚德江不满足于在工会喝清茶,认为自己还是应该做一番事业出来。1985年,龚德江主动停薪留职,开设装裱门市部,逐渐认识了德阳城内的大部分书画家。也就在这时候,龚德江和德阳日报美术编辑、画家舒增尧认识了。舒增尧和龚德江亦师亦友,时常给龚德江指点一番,这对提高龚德江的画艺很有帮助。另外,舒增尧还建议龚德江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级研究班进修。

龚德江制作的潮扇(图片来自网络)

2012年,龚德江和女儿龚书到清华美院高研班全脱产学习了3年,师从霍春阳等名师。此时,龚德江已58岁,父女俩同时在学院学习,一时间传为佳话。学习期间,生活条件很苦,龚德江根本不适应北方生活,譬如早晨起来洗脸,毛巾都结冰了。在清华美院高研班进修期间,龚德江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龚德江书画作品集》,有名家评其“师承大家,聪慧异常,法古不拘,深得其神。”书画技艺的突飞猛进,增加了龚德江搞好德阳潮扇的信心。因为龚德江明白,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阳潮扇的传承人,自己有责任把德阳潮扇做得更好,而熟练地掌握中国传统绘画技艺,是实现这一愿望的前提。

其实,早在2003年,龚德江在舒增尧的劝说下,就开始制作德阳潮扇了。当时成都一批书画家到德阳采风。闲谈中,这些画家谈到,“德阳潮扇以前那么出名,为啥现在不生产了呢?”舒增尧说,他有个学生叫龚德江,他们家里以前是做德阳潮扇的,他可以动员这家人把德阳潮扇恢复起来。舒增尧对龚德江说,“德阳潮扇这么好,不把它恢复起来,那就是你龚德江的罪过。”龚德江陪着舒增尧去做龚守春的工作,时年83岁的龚守春连连摆手:“不做不做,舒老师我求求你了,做德阳潮扇累死人,又不挣钱,恢复啥子嘛,还是莫去惹事了。”舒增尧一时非常尴尬。

德阳潮扇(简以模 供图)

还好龚德江母亲在旁边打圆场,说:“舒老师你别跟老头子一般见识,你讲的很有道理,既然国家重视文化,我们就有责任把德阳潮扇恢复起来。”起初龚德江并没有掌握德阳潮扇全套制作工艺,他向父亲请教时,龚守春就会不耐烦地说不晓得。但其实,作为跟德阳潮扇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龚守春,早就盼望着德阳潮扇能够恢复起来。但是他明白,德阳潮扇工艺复杂,纯手工制作,价格高昂,很难在普通百姓中打开市场。恢复德阳潮扇,就意味着吃苦受累。有时龚守春看着龚德江把德阳潮扇做得怪头怪脑的,就开始在一边不客气地边批评边指点起来。如此,龚德江逐渐掌握了德阳潮扇的全套工艺。可惜,2003年末,龚守春就因故去世了。

龚德江和女儿龚书展示“扇王”(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雨杨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龚德江坚持认为,德阳潮扇这种纯手工制作的东西没法创新,因为创新之后就不再是德阳潮扇了。不过另一位德阳潮扇传承人杨占勇认为,德阳潮扇是可以创新的。杨占勇将潮扇编织工艺进行了改进和创新,通过“插丝”的方式编织潮扇,使复杂的工序大幅缩减。同时,他还将剪纸、秸秆粘贴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融入潮扇扇面图案的设计创意中,让作品变得更加新颖、时尚、丰富。杨占勇认为,丝和编是潮扇的魂,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但这并不妨碍用潮扇作为载体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比如车挂、项链、木雕等。坚守还是创新,孰优孰劣,相信时间自会给出评判。

杨占勇在检查潮扇(图片来自网络)

2019年3月,四川天一学院设立德阳潮扇大师工作室,龚德江获聘为天一学院文创中心特聘研究员,人文系特聘教授。2019年5月,龚德江参加两岸四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风云人物颁奖大会,获颁功勋式非遗大师称号。如今,广州潮州已难见潮扇影踪,但德阳潮扇正在收获崭新的未来。龚德江认为,德阳潮扇具有区域性,代表了德阳地区的文化特色,必须原滋原味地将这套工艺传承下去。这就是他这个非遗传承人的责任!这辈子,龚德江将自己的生命都融入在了德阳潮扇中。也正是因为龚德江的这份匠心和坚持,德阳潮扇才会成为一种活态艺术,给我们呈现出它的百年风云。

(全文完)

前期回顾

彭忠富 ‖ 德阳潮扇:匠心风骨铸扇魂(上)

彭忠富 ‖ 德阳潮扇:匠心风骨铸扇魂(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彭忠富

供稿: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