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民俗】渐行渐远的乡俗‖吴生泉

作者:吴生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1-12 14:37:28 浏览次数:309 【字体:

渐行渐远的乡俗

吴生泉

过 生

过生,就是庆祝生日的意思,方言表达更形象,过生,就像跨过一道门槛。

对于老寿星来说,这样的门槛越跨越少了,与其说为他们过生,倒不如说是为他们壮行。

如果将家与国等同起来,过生的隆重程度不亚于国庆。譬如,某某老人过大生,儿孙们匆匆赶回,定制寿碗,摆坝坝宴,请乐队搞演出,燃放烟花爆竹,热闹非凡,把个寿星乐得合不拢嘴。这在当下的乡村特别盛行。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排遣老人留守的寂寞,才能弥补儿女后辈未能在身边尽孝的缺憾。

生日,是属于一个人的节日,具有人生里程碑意义。可以说,人的一生是由若干生日连缀而成。从新生婴儿的满月酒、百日宴,到满周岁,就开启了人生的一系列庆典。

但过大生还是有讲究的,男性过进不过出,一般逢九必过,意味着“九九长寿”;女性则逢十必过,象征着十全十美。过生很费神,有人却乐此不疲,也许是受了迷信说法的影响,认为过生可以转运,比如患过重病,或诸事不顺,过个生就可以去掉霉运,带来好运。比如,有人特地将平常月份的生日提前到春节期间过,就是贪图那旺盛的人气,试图将人气转换成运气。

其实,过生由来已久。还记得儿时念叨过一句顺口溜:“大人的生,一碗飵[zhā];细娃的生,一顿打。”过生为啥要挨打?因为那时缺吃少喝,细娃不懂事,吵吵闹闹要过生,自然少不了一顿“斑竹笋子炒坐凳肉”。

记忆中,母亲给年幼的我们过生还是有所表示的,比如,在头天晚上煮一枚鸡蛋,让我们独享。寓意很明显:愿孩子顺利成长,就像煮鸡蛋一样,一滚又是一岁。虽比不上现在的孩子过生那般热闹,也没有摆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之类的排场,但那份幸福感是不折不扣的。

遇上大人过生,则是另一码事。因为祖母健在,父亲是不愿过生的。记得父亲的生日是旧历十月十六,早在半个月前,父亲就开始唠叨:老三呐,该写辞帖了!那时,喝了几滴墨水、喜欢写写画画的我忙开了:把红纸裁成一溜一溜的,写下 “为父生辰乏备,特辞,晚辈某某敬礼”之类的字样。然后,母亲将它揣在身上,利用赶场或者走人户的机会散发出去。特别是“河对门”那边,也就是嘉陵江对岸,住着母亲娘家的亲戚,隔山隔水,想方设法,也得传递到位,直到三亲四戚、七大姑八大姨都一一送达。

接到辞帖时,亲戚总不免要“戏说”一番:“以为是请帖哟,哎,硬是嫌我们吃得多嗦?”母亲赶忙解释道:“快莫这样讲,按理说来该多走动,亲戚越走越亲嘛。但你晓得的,红苕还没挖完,又要栽油菜,种小麦,母猪也下崽崽了,活路多得很,有啥法呢?”

不得不解释一下,辞帖上所称的“乏备”,不过是没钱割肉打酒,没闲推豆腐凉粉,说直白点,就是没多余的口粮用于大操大办。

过完大年,正月十六,轮上祖母的生日。双目失明的祖母挺好强,摸索着砍猪草、喂磨、烧火,也不肯吃闲饭。她怕给子女添麻烦,口口声声宣称自己“今年不过生”,但父辈知道,七老八十的祖母过一次就少一次。因此,为祖母过生,成了雷打不动的惯例。

过生不过是一种仪式,让当事人体验一种存在感而已,但祖母还是挺看重的。她曾亲口对姑妈们说:“我不过生,真的不过生。”有位老实巴交的姑妈信以为真,缺席了一回,结果被祖母教训得长哭短哭:“我辞的是你的‘人情’(礼金或礼品),又没辞你这个人。”其实,祖母是想以过生的名义,定期检阅儿孙们的孝心。

当时送“人情”,兴送一斤糖或两把面。祖母过一回生,总能收获得盆满钵满:白糖、冰糖、水糖、杂糖,像开了个糖果铺。于是,祖母以及在她身边打旋旋的孙娃子们,就拥有了一段甜蜜的幸福时光。在乡下,养女不叫养女,叫养个“糖罐罐”。在祖母看来,她算是尝到甜头了。

转眼间,到了我辈可以名正言顺过生的年龄了。确切地说,轮上我辈坐靠近神龛的席位了。兄弟姊妹几天前就打来电话问询有关过生的事。一向喜欢清静、生活简单的我突然想起,应该像当年那样——找张红纸,写沓辞帖,一一散发出去,远点的也没关系,找快递嘛。因为我知道,简简单单、默默无闻地过生,虽没有觥筹交错和众星捧月,但也没有筋疲力尽和自讨苦吃。

就在敲打这些文字的时候,已有不少网友将祝福和礼物悄悄送进我的QQ空间或者邮箱,我想说声谢谢,谢谢你们还记得这个属于我一个人的节日,谢谢你们让我轻轻松松就获得幸福感。

图片

杀年猪

冬腊月间,打霜落雪的天气,农民没啥活干,该操起手儿耍了,正好喂完了堆码半边屋的红苕,圈里的猪儿也肥滚滚的了,这时,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

先在院坝边挖个坑,埋锅烧水。火苗红红的,映着女主人的笑脸。喂猪是女人的事,从笼子猪儿上圈,就开始天天打猪草、砍猪草、煮猪潲,有时忙到深更半夜。喂头肥猪也不容易,一年到头,千瓢潲万瓢潲的,可以说把潲瓢把儿都磨光滑了。

女主人低着头,头发乱蓬蓬的,用粗得像松树皮似的手烧火。她不想看那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场面。看热闹的邻居们评头品足,猜测这猪膘有多厚,油有多重……听得她心里美滋滋的,因为这头肥猪就是她这一年来的杰作。

当一声声粗野的嚎叫打破了小村的宁静,这一年就接近尾声了。男人和杀猪匠把猪按倒,放血,然后鼓起腮帮子吹气,累得脸红筋胀,最后把整个刨光的猪挂在树杈上来剖开。猪肉放在肩上,男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却笑呵呵的。也许,他正在盘算:杀了年猪该办几桌请乡邻来“喝刨汤”,再砍几块肉给亲戚送去,接下来还得灌香肠、熏腊肉……这一连串活儿还要忙一阵子,但一年快忙到头了,心里总算踏实了。

杀年猪是农村过春节的序曲,热热闹闹的,就像一幅古典的风俗画。

又到月半节

妻说,又梦见妈了。突然想起,七月半快到了,又该供老人了。

在乡下,七月半又叫“月半节”。有道是:“七月半,鬼乱窜”。月半节来临,故去的老人们结伴而行,各自回到后人家中过节。在月光下,在阡陌中,他们来往穿梭,络绎不绝,故有“乱窜”之说。当然,这一“乱”字中,既有纷繁喜庆的色彩,也有因找不到归途而迷茫慌乱的意味儿。

一般选在月半节之前供老人。许是老人生前儿孙满堂,东家迎,西家请,怕他们分身无术,只得错开来进行。再者,早请早迎,也有诚恳恭敬之意。当然,再早也不能早得太离谱,否则就与节期不沾边了。

图片

有关供老人的记忆是从母亲那里获得的。一大早,母亲就洒扫庭院,采摘瓜果,开始为老人们操办茶饭。除供奉三顿正餐外,还得备上茶水之类,让回来过节的老人们随时可以“吃茶”。天气炎热,赶路的老人一定口干舌燥,一碗清茶,可以让他们解乏消暑。所谓茶水,则是自家常饮的薄荷茶或凉白开。除茶水外,还得摆上供果、点心之类。所谓供果,大多是自家树上刚摘的梨子或葡萄;而点心,则大多是自家刚出笼的桐叶粑。老人们大多恋旧,他们有自己的口味,且不会轻易改变。他们生前大都有过挨冻受饿、吃苦受穷的经历,不会有太多的讲究。即使有,也多是为后人着想:力求简单节俭,不铺张浪费。

月半节是个古老的节日,自然少不了一些古老的习俗。比如,供奉老人的菜谱里不能有南瓜和苦瓜。这样,后世子孙才不会长出“南瓜肚”“苦瓜脸”之类的丑样。再如,供奉老人的碗碟虽说不一定精致,但必须完好无损,至少不能有缺口或裂缝,否则,难保后代中不会生出豁嘴兔唇之类的怪相。母亲一本正经地说起这些忌讳,我们似懂非懂、将信将疑。

立秋之后,再是月半节。其实,过月半节也是乡下人庆贺丰收的方式之一。母亲除了把精心保藏的老腊肉、腊香肠和盘托出外,还特地收了新谷,做了新米饭供奉祖先。让老人们品尝第一口新米饭别有用意,一是向祖先汇报今年的收成,告慰他们在天之灵,二是企盼他们和老天爷一道继续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晚饭后,“送老人”是供老人仪式的高潮部分。只待“寂寂人定初”,在皎洁的月光下,在干净的院坝里,赶集时就买好了香蜡纸钱的母亲忙开了:给祖父外祖父烧一堆,给祖母外祖母燃一团,然后再是父亲和前妈,再然后是二妈和幺爹,当然,列祖列宗都不敢怠慢,都会一一请到,结局总是皆大欢喜。母亲一边烧钱化纸,一边念念有词。香烟袅袅,散发出古旧的味道;火光熊熊,映照着母亲勾腰驼背的身影,那身影里,是满满的虔诚。可想而知,当时念念有词的母亲多是在为我们祈祷,请求祖上保佑我们获得种种好处。

那天早上,妻向我说起那个梦: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老太太坐在我家后园的铁门边,什么也没说,只是怔怔地望着她。她好半天才认出,那不是别人,正是她的婆婆、我的母亲!梦醒之后,她说,也许是妈在那边缺吃少穿,才托梦来。于是,她特地买了些纸做的“衣裳”给妈烧去。

又是一年月半节,轮上我们像母亲当年一样供老人了,真不知该向她老人家说点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吴生泉

供稿:武胜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